语文精致化教学的缘起、表征与策略

作者: 杨玲 王林喜

摘 要 当下语文教学研究流派林立的学术现象,导致许多教师有无所适从的迷惘感。文章提出“语文精致化教学”的主张,旨在强调、整合、优化传统的有价值的语文经验、方法和思想,引导教师把握语文学科属性,以此来规避语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文章分别从缘起、表征、策略三方面对语文精致化教学进行讨论,剖析“语文教学流派林立的现象、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之缘起,阐释“精简性、发生性、恰切性、多元性”之表征,给出“教学目标精准明确、教学内容恰当适宜、教学过程精细优化”之策略。

关键词 语文精致化教学 缘起 表征 策略

一、语文精致化教学之缘起

提出语文精致化教学,主要缘起于当下语文教学研究流派林立的学术现象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堪忧现状。

1.语文流派之影响

据有关文献,1970年到2000年,曾涌现一批语文教育专家并形成若干教学流派,如于漪(情感派)、钱梦龙(导读派)、宁鸿彬(思维派)、魏书生(管理派)、段力佩(茶馆派)、李吉林(情境派)、洪镇涛(语感派)、张孝纯(大语文教学派)、陈钟樑(设疑派)、武镇北(目标派)、杨初春(快速写作派)、程汉杰(快速阅读派)等。这些语文教育专家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语文教育和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以来,语文界也出现了许多冠以“某语文”的教学流派,如板块语文、文化语文、本色语文、民主语文、情智语文、青春语文、诗意语文、生态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简约语文、绿色语文、智慧语文、心根语文、深度语文、正道语文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新生代的教学流派和教学思想,在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奠基作用。

可是,一门“语文”竟然衍生出如此众多的教学流派,难免令许多语文教师有无所适从的迷惘感。本来“语文”就是“语文”,非要冠以“某语文”吗?语文教学何去何从?于是,有人呼唤“真语文”,有人呼吁“让语文安静”,有人发问“语文到底怎么教”。

2.语文教学之现状

(1)从学生视角看语文教学

笔者曾对某地区中学生学科兴趣做过调查,从最不感兴趣的学科角度看,语文排在第二位。可见,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并不高。究其原因,现实中语文教学缺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环境下的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缺少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2)从教师行为看语文教学

一位教师讲解了下面一道综合性学习练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树人中学八年级(6)班准备开展以“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①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②请你为本次活动启动仪式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开场白。③请你围绕此次活动主题设计三种活动形式。[1]

这道题学生做得很不理想。第①题:不能把握材料的主题,不会写宣传标语。第②题:不知开场白的格式,缺少文采。第③题:设计活动不能围绕主题,也不考虑活动的可实施性。于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第①题:讲了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主题,并给了一个示例。第②题:先给一个示例,然后总结开场白的格式。第③题:只给一个示例。从表面看这位教师不仅讲解的内容有取舍,而且能给出示例,其教学效果应该很好,其实不然。教师“讲解”后又出示了一道相似的练习,结果学生做得依然很差。教师在观念上以为“我讲了,又给了示例,学生就应该会”。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习得”。教师讲授多、学生学用少的语文教学,自然是纸上谈兵。

(3)从考试评价看语文教学

按新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命题评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由做题能力向解决问题能力和活用知识能力的转变。即便考查文言文翻译,也并非强记就能解决。以某地中考为例,试题要求学生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抽样调查该题的得分率仅有40.6%。应该说,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此句翻译肯定是重点。可为什么中考翻译得如此差?主要是因为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硬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像这样的句子是不适合死记硬背的,其中有对“微、斯、归”词义的把握,有对疑问代词作宾语及宾语前置句法的掌握,是需要理解才能准确翻译的。总之,靠强记硬背、机械刷题就能取得高分的考试评价不是义教新课标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量规。

(4)语文取向之主张

从目前来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增无减,依然是“少慢差费”。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考试考得苦。那么应如何优化和创新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应走语文精致化教学之路,即教师通过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精心整合以及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使语文教学不断走向优化与完美,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语文精致化教学之表征

研究语文精致化教学,应理清如下表征。

1.精简性

是指教学中每个环节、步骤、问题和行为都要精练简洁,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取更高的教学效益。

2.发生性

是指教师要把课堂作为一个信息场和情意场,使这个场里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觉悟等因素充分发生、酝酿、浸润、习染,共同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知情结构上。

3.恰切性

是指教学应该在恰切的教学场中进行,而教学场的组成要素诸如目标、内容、方法、文体、意义流等都要恰切才是最理想的。

4.多元性

是指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主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三、语文精致化教学之策略

基于语文精致化教学之表征,笔者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1.语文教学目标要精准明确

教学目标精准明确是精致化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提前设定,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所以精致化的教学目标设定须做到精准明确。下面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加以讨论。

为了合理设计《背影》的教学目标,需要先就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依据——课文、学情和课程目标来做分析。

(1)课文分析

可以说《背影》这篇课文值得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一是作者。本文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关于朱自清的生平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学生应进行简要了解。二是字词。文中有许多字词应要求学生掌握。如交卸、狼藉、簌簌、赋闲、妥帖、蹒跚、颓唐、琐屑、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等。三是主题思想。本文表达的是深挚的父子之情。①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感受和体会这种父爱。②体会文章是如何将这种表面看似平常的父爱写得如此感人至深的。③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是结构和选材。①“背影”是本文的中心和叙事线索,也是文中情感的象征点、交汇点、触发点和切入点。这种结构方式值得学习。②省略和回避的写作技巧。比如,文中提到父亲与他的矛盾——“触他之怒”“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我的不好”等。但是作者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淡化处理,语焉不详。作者为什么要提及这些内容却又淡化处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这一问题,知道作文时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哪些该强化,哪些该淡化,哪些该正视,哪些该回避。五是表现手法。文中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足见作者的观察力和语言表现能力。六是语言。①本文的语言非常简洁质朴,比如,父亲送儿子坐车过程中所说的四句话很简洁,但包含了深挚的感情,值得细细玩味。②文中有些语句对理解全文有关键性作用。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深入理解它们在全文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或许还能列举很多,仅上面提到的大大小小共10个问题,就都可以作为《背影》的教学目标。然而,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设定这么多目标。因此,这些问题暂时还只能作为《背影》一文的“备用教学目标”,还需要再依据具体的学情并参照义教新课标中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上述“备用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2)学情分析

这里不针对具体的地区、学校和班级,只做一些一般意义上的学情分析。《背影》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还学过朱自清的《春》。所以,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情况学生在七年级应该有所了解,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宜再将此作为教学目标。关于本文的字词,虽然要求学生会写、会讲、会用,但可以不作为教学目标。另外,关于省略和回避的写作技巧,初中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加之文中所涉及的有关内容作为未成年人的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也可以不作为教学目标。

(3)课程目标分析

先用义务教育新课标第四学段中的“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与上述“备用教学目标”相对照,发现上述10个“备用目标”中的大多数符合学段目标或学段目标分解后的相关目标,但也有一些“备用目标”超出了学段目标的范围。例如,“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学习的本体是语言学习,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指向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教学目标偏离了语言学习本体。可以设定学生通过《背影》的学习,认识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而不是目前设定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宜作为《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将上述“备用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第二点和第三点中的第③个问题及第四点中的第②个问题排除。剩下的第三点中的第①②两个问题,第五点和第六点中的第①个问题有交叉重复之处,可以进行合并处理。如此一来,即可对《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做如下设计:

第一,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二,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第三,理解有关语句在文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看便知上述所呈现的三个教学目标,非常不精准、不明确,显然不符合精致化教学对目标的表述要求。精致化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是: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验证,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来表述。一个严整的行为目标的叙写,其结构通常包括四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①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而不应是“教师应该……”,也不要运用“指导”“培养”“使……增进”“使……认识”之类的词语,否则就会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学生”混同为“教师”。②行为动词指描述学生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如读准、背诵、默写、复述、说出、写出、找出、辨别、比较、解释等,这些行为动词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③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如“默读全文后”“在5分钟内”等。④表现程度指学生对所定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如“能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能正确默写古代诗歌四首”等。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将上述《背影》的教学目标修改为: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本文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二,思考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理解“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等语句在文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以上设计的《背影》教学目标只是众多可能方案中的一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案。学情不同,设计方案也不同,即使学情相同,由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同,设计方案也会不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