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的主题建构与活动实施

作者: 崔娟梅

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的主题建构与活动实施0

摘 要 学习主题是对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概括和提炼,体现语文课程本质属性。在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主题能够联结人文主题与学科大概念,引导学习目标准确、有序表达,建立“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提高语文学科实践的结构化水平。通过学习主题的价值引领,在经典课文中自然渗透立德树人价值体系,学生可以在主题式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濡染,使核心素养内化为精神品质,外化为自觉行为。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发展内在要求,探究学习主题的内涵、功能和意义能为主题式活动开展奠定学理基础,为实现深度学习提供思维锚点。

关键词 主题式活动 学习主题 “教—学—评”一体化 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深化教学改革,提出应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1]。方案颁布以来,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并逐渐深入人心。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区域课堂“讲得太碎”“读得太浅”的问题一直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讲”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师,“读”的问题先在于教师,后影响到学生。为了破解这两个难题,在领悟学习新课标及先进教育理念过程中,笔者所在区域开展了“大单元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研究”的课程改革,聚焦“学习主题”和“学科实践”研究,开发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课程,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并通过学习主题的系统建构,引导教学向更深维度发展。

一、主题式活动课程的“学习主题”界定及阐释

在教育教学中,“主题”是一个常见概念,它通常指向某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关键问题以及基本理念。在语文学科中,主题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想方法等,它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是体现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内容提炼和概括[2]。从新课标设计思路看,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主题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学习主题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主题,中观层面的学习主题则主要体现在各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中涵盖的主题,而微观层面的学习主题主要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而得出[3]。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学习主题,以满足实践需求。

怎样的学习主题才是有价值的呢?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主题的价值引领,在经典课文中自然渗透立德树人价值体系,使学生在主题式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濡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核心素养内化为精神品质,外化为自觉行为。因此,有价值的学习主题应当能够满足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综合体现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想方法,并促进学科理解。同样,学科实践活动在学习主题引领下能够实现多重价值。

二、主题式活动课程的“学习主题 ”建构理路

学习主题不同于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统编教材的编写采取单元人文主题与工具要素双线并行的设计结构,每一单元都以单元人文主题作为组合的主要依据,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到第六单元的主题依次是“四季美景”“美好的亲情”“童年经历”“人生的价值”“人与动物”“想象的翅膀”,这些主题主要强调课文内容取向,实际教学中容易泛化。

主题式活动课程中的学习主题是在统整教材基础上,提炼单元人文主题和学科大概念而成,是主题式活动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既引领学习活动的方向,又在活动过程中将主题概念逐渐清晰和丰富。

1.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学习主题体系

每一个主题式活动都需要有一个主题,我们以一个教材单元为基础确立一个主题,同时这个主题又可以与其他单元的主题,联结成一个体系,并形成一个学期大主题。因此,研究教材内容和单元提示,发现课文间的关联,站在育人角度提炼概括,就形成了立德树人学习主题体系。

现行统编语文教材采取单元人文主题与学科要素双线并行的结构。各单元主题之间似乎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关系并不是很紧密;它们与单元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主题之间的关系也是这般,不能很好地满足单元整体性教学的要求。为了加强主题之间的协调性,使不同单元的育人功能形成一致性与连贯性,并有利于主题式活动的开展,我们有必要依据课文主题之间的联系点,对单元主题进行适当的调整。表1中七年级上册单元主题“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己”“人与动物”“人与社会”就是对各单元人文主题进行微调的结果。调整后这六个主题又可以处在“人与世界”这个学期大主题的统领之下。

在学期内部主题体系化的基础上,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建立学期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初中语文课程学习主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表1所示。

表1呈现的是初中语文教材36个单元以及各学期的主题,事实上它就是初中语文课程的育人体系,是初中语文课程立德树人任务的整体规划。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主题体系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现以人为本。如七上、七下和九下直接以“人”为题,八上、八下、九上主题为动宾短语,其主语则为学习的主体——学生。②引领成长过程。主题是对学习活动的引领,也是对学生成长的引领。首先是内容上的引领,如六个学期的大主题,主要包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创造世界的理想与担当等,与学生的精神成长目标是一致的。其次是过程的引领,如从七上“人与世界 ”的关系认知,到对“奋斗人生”的价值追求,再到“看世界”“读世界”“创世界”的逐步深入,最后到毕业季“人生如歌”的反思,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丰的生长过程。③强化主题体系。各学期中各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相互联系的,它们要么是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一个整体,要么从不同的层面构成一个整体。此外,各单元主题又共同围绕着一个学期大主题,而各学期大主题则统领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之下。这样从纵横两面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化的主题网络,使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科育人放在首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习主题引领

学习本质上就是运用旧概念解释和建立新概念的活动,同时也是思维由低层次概念向高层次概念进阶的过程。此过程需要足够高位的概念来引领,也就是大概念。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是具有生活价值的抽象了的概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将主题和大概念联结,建构学习主题体系,开展主题式活动,形成以主题为引领、活动为载体的课堂,可真正实现学科育人。

以统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为例。现代文阅读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课文,涉及的知识包括内容的概括、特点的把握、语言的品味、效果的赏析、修辞的作用、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方法等。这些知识点比较低层次的学习就是限于三篇课文中对具体内容和语句的理解,而较高层次的成果则是能够将这些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具体方法的习得。后者是长期以来为我们所追求的,然而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没有建立一个知识的整体概念,如没有使上述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导致知识的学习成为与整体割裂的、孤立的碎片。如何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呢?这时大概念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如图1所示,用“散文是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化情思”作为大概念来统领相关知识点。

从阅读教学层面看,“发现与表现”概念包括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效果如何”等问题的解决,“画面概括”等知识点对应的就是这几个问题。在大概念与“画面概括”等知识点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概念——“写景文章的阅读策略”这个中间概念就是能够运用于新情境的综合性关键能力。与阅读相对应,“发现与表现”这个大概念用于写作就表现为“有什么景物值得写”“怎么写”“想要创造什么效果”等问题,与这些问题相应的是从阅读迁移而来的“画面设计”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写作中的应用又将反过来深化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在大概念的统领下,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就成为一种整体性的活动,同时学习也不再停留于浅层次的具体语境,而是向上进阶,向形成策略发展,为素养的形成创造可能。

从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抽象思想、方法,使知识能够迁移应用到学习主题中,这是大概念的重要价值。将人文主题与大概念进行联结,形成可操作的学习主题,在学习主题引领下,开展主题式活动,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学习主题”引领的主题式活动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课程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笔者所指“大单元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即是对此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主题式活动强调在学习主题引领下,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和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养成。

1.提炼大概念,确立真实情境

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是具有生活价值的抽象了的概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课程中,单元大概念的提取和界定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思考,宏观思维立足于生活价值,思考在完成本单元教学后,学生能够将习得的关键能力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指导性作用;微观上,首先预设单元整体教学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将预设的学习结果转化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目标,再落实到课时目标,各有侧重,实现一课一得。基于大概念的提炼,主题式活动情境的选择就更趋向学科认知和社会生活情境,教师应着力创设能够学以致用的真实情境。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讲述几位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故事,包含四篇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和写作专题“写出人物的精神”。从主题式活动视角看,选文之间、选文和写作之间是紧密关联的,《邓稼先》一文歌颂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的重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歌颂了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光辉事迹。《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家萧红借回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细节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景仰。《孙权劝学》一文叙述孙权劝勉吕蒙学习一事。写作专题则要求综合前几课所学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再看单元要求,语言运用方面,要通过精读细节描写品其妙处,同时积累凝练意丰的语句;思维能力上,初步养成由单一到多角度识人并且把握典型细节与人物精神关系的能力;审美创造方面,和学生一起发掘人物精神美、学习人物表达美;文化理解上,与学生一起理解各个人物的人生选择。据此,在“负重者之歌”学习主题引领下,提炼出单元大概念“精读散文,把握人物精神表现策略”,并确立“群星闪耀,我为谁歌——发现并赞美身边的未来之星”的主题式活动情境。在主题情境的统摄下开展“群星闪耀”系列活动,前后勾连梳理本单元所学,让学生在主题式活动中,认识伟大人物,发现身边未来之星,进一步“写出身边人物的精神”,实现读写融通,达成本单元主题式活动的目标,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2.立足单元目标,提出主问题

主题式活动设计主体是教师、实施主体为学生,设计与实施转化的关键是精准的主问题。好的主问题以单元目标为导向,将单元内的知识点有机串联,提高知识连贯性,引导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学习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制定单元活动目标、设计主问题是主题式活动的关键环节。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单元提示和教材研读,可以制定以下单元目标。

①通览全篇,了解大意;概括要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②结合背景材料,研读关键内容,理解人物精神和体现的文化内涵。

③了解作者身份,品析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