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任务作文’的可能性”

作者: 陈晨

摘 要 探讨“‘任务作文’的可能性”需尊重学情与学理。尊重学情即尊重学生未来生存发展需要,明确“作文任务”设置应基于学生所需学科技能及训练时机。尊重学理则要求“作文任务”设置的教学目标要单一且指向单纯的作文技能。王栋生老师的思考则直接奔向了与学生相关语文能力关系不大的内容层面,鉴于此分析其认知偏差,并探讨“作文任务”设置的理想状态,以促进更深入的交流。

关键词 学情 学理 专业责任 作文任务 教学目标

任务型作文成为热门话题,“‘任务’的可能性”的确非常值得探讨。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12期王栋生《“任务”的可能性》[1],产生了一些思考。笔者认为,讨论教育教学,应充分尊重基本学情与学理,尊重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根本需要;探讨实用文体领域的“作文任务”,王老师却太过强调“与学生生活”的“具体关联”,太过强调学生作文兴趣,既无学情支持,更无学理支撑。

一、学情分析

基于学情与“‘任务’的可能性”的客观现实,笔者认为,王老师文章里极力反对的“作文任务”其实是比较合适的,而王老师积极主张的,反倒恰恰是个“假问题、伪命题”。

首先,“与学生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并不能说明“作文任务是冷冰冰的”。

王老师开篇抛出自己观点:“任务型作文成为热门话题,可一些作文任务却是冷冰冰的,与学生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

后文举例:“在培训时,有专家谈任务与情境,谈实用作文能力培养,多次举的例子都是‘比如,替老板写份计划书’。”

王老师给出评价:“我感到语文教育面临的干扰太多,一些专家的言论失之轻率,怎么能把那些毫无价值的事当作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呢?”

王老师宏论依据:“作文任务,最好是具体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话题,是‘可能的任务’。社会对一名老板需要什么样的‘计划书’,未必有兴趣去关注,我们的学生更不会有兴趣,他们中间,只有很少的人会成为一个需要‘计划书’的老板,只有更少的人,可能靠替老板写‘计划书’谋生(而且一个晚上就能学会)。”

王老师认为的“替老板写份计划书”“与学生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是事实,“他们中间,只有很少的人会成为一个需要‘计划书’的老板,只有更少的人,可能靠替老板写‘计划书’谋生”也是事实,但王老师似乎忽视了,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要培养学生多样的学科基础能力,为其应对未来工作生活提供基础性支撑。一次“作文任务”虽不能面面俱到,但类似的“作文任务”多了且系统化了,学生能陆续学会各种技能,未来也便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学价值得以体现。相反,因其未来只对少数人有用而放弃相关教学,是放弃相关领域教学的专业责任。

事实上,“计划书”类实用文体领域的“作文任务”模拟学生未来工作生活的场景,与现实生活有点距离是正常的,过分强调与学生生活的直接关联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为与学生现实生活关系不够密切就否认“任务的可能性”并主张淡化甚至取消此类教学,对需要相关技能的中小学生而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冷冰冰的”。

其次,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任务”,可能便于激发学生兴趣,却不一定适宜教学。

王老师提供的理据:“但对城市的房价、对就业、对社保、对养老等涉及每个家庭的问题,则是无法回避的。”

王老师主张提供的作文“情境”:“为了买房,家里人两三年来不断讨论,纠结犹豫,各种信息在干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六神无主,这不是‘情境’吗?弄清房价浮动的症结,难道不是有价值的探究吗?难道不是一个真任务吗?”

王老师模拟的“作文任务”:“比如这样一个任务,如何把城市房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你有哪些建议或设想?(注: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先写下来,然后按重要性、可行性重新排列;和同学交流讨论后,选择要点做一定的阐述。)”

有老师觉得这个任务是不是离谱了,让中学生谈房价,会不会太敏感?

王老师主张提供的作文“情境”很现实,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如果就此安排一次关于“记叙文”“议论文”的“作文任务”,笔者非常赞同。但王老师安排“实用文体”的“作文任务”,显然有些跨界,“有价值的探究”恐怕太过奢望,“真任务”恐怕会变成“真”的无法胜任的“任务”!

“如何把城市房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属民生领域,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不过却也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问题:从占地、建造、营销到小区与社区环境的管理、改造与维护,涉及造价、税收、就业、经济驱动等诸多领域,成本如何核算,价格如何确定,社会效益与价值如何考量,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要高质量完成王老师布置的这样一篇作品,除了要有相关的语文能力,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必须有来自各个领域的确凿充分的一手材料,费力耗时不说,还必须动用包括人力在内的大量资源。一群高中生通过王老师的一次“作文任务”教学就能够给出有价值的答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系密切”不等于“了解”,想说敢说并不等于能说会说。我们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以语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能力,作文情境的创设理应服从服务于这一目的,而不能仅仅因为所谓的兴趣,不顾学生作文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

事实上,不切实际过分强调社会与民生问题,试图让语文教学包打天下,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责任,结果导致语文教学长期“低效”。如王老师安排这样的“作文任务”,学生虽会遵照执行并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但从社会层面看,却起不到实际作用。从学生个体看,除了带给他们虚妄的参与感,使其养成虚妄浅薄、自以为是的习惯外,也没有什么价值。

二、学理分析

王老师强调作文任务“与学生生活”的“具体关联”,强调作文内容,却似乎从未进行过文理亦即言语形式层面的专业思考,没考虑过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最终必然会严重制约“‘任务’的可能性”。

王老师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

曾有学生和我讨论:“人们总说,18岁是黄金时代,我怎么觉得18岁这一年被糟蹋光了?”——他的理由,18岁是接受力最强的时候,应当做梦,应当有诗,应当飞,至少,这一年可以学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整天抱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重复那些可怜的练习……我没法给他的作文打分,因为有胆识提出这样的问题,已是出类拔萃,给他的言论打分,是贬低他。

这里学生的言论的确精彩、深刻,能够说明学生“有胆识”。面对这样的“言论”,王老师精神振奋、大发感慨可以理解,但将此处学生相关“言论”的“出类拔萃”与“作文打分”强行联系在一起,恐失专业水准了:作文质量水平高低到底应该看作文里“说了什么”,还是看作者是“怎样说的”?学生“言论”即便再“出类拔萃”,与这篇作文的质量水平如何究竟有什么关系?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存在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依凭自己赞同喜欢的就打高分,不赞同不喜欢的就打低分,我们的作文评价还有标准吗?专业行为应当服从专业的学理规范,而不能为其他非专业的主观因素所干扰!

用专业术语讲,文章“说了什么”属于言语内容层面;“怎样说的”属于言语形式层面,具体体现为文章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表现手法应用是否得当,具体行文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符合文体需要,等等,其本质是相关语文知识及其应用的规律、规则、方法、技巧等在具体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二者其实是一体两面:正面可见的是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则潜藏于言语内容背后。如果认真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推介语文知识的文章,言语内容呈现出来的多为其他领域的知识,而潜藏其后的言语形式,即语言应用的规则、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的语文。从本质上讲,任何学科能力,其最基本的内核不过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语文学科也如此。因此,专业化的语文教学,无论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必须立足言语形式,并且以言语形式教学为旨归,言语内容只能作为我们言语形式教学的工具性凭借,不能反过来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否则就抛弃了语文,为他人作嫁衣。

文章中,王老师强调作文任务“与学生生活”的“具体关联”,强调作文内容,强调学生作文兴趣,却似乎根本没有进行过文理亦即言语形式层面的思考。强调学生作文兴趣当然没错,但不兼顾文理与学理,给学生讲清楚本次作文到底该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如何理顺调整思路、如何有逻辑地安排文章结构等作文活动中学生必须了解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要素,任由学生自己摸索,教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体的灵性与运气,学生语文能力生长与否与自己的语文教学彻底无关,事实上这样便放弃了作为教师的专业责任。

三、“‘任务’的可能性”分析

基于上面的学情观察与学理思考,笔者认为,现在兴起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走向专业化、高效化道路的契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基于学情设置好“任务”,基于学理加大“驱动”的动力,确保系统科学地完成“作文任务”。

1.基于学情设置好“作文任务”

(1)基于学生未来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设置实用性强且比较具体便于操作的“作文任务”。

(2)“作文任务”应当统筹规划,尽可能全面覆盖学生未来工作生活需要的所有语文方面的专业技能,以确保我们专业化的作文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3)将设置好的“作文任务”依照其间逻辑关系与难易程度排序,将其人为“系统化”,然后采用由易到难的基本顺序适时提供给学生,以确保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够借助我们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得以循序渐进不断提升。

2.基于学理加大“驱动”的动力

(1)明确呈现作文基本任务、文章应有之意以及此类任务完成通常采用的基本思路、此类文章最终形成的常规架构等作文技能要素,并基于学理讲清楚其内在联系,确保学生成功完成“这一篇”就等于掌握“这一类”文章写作要领这一根本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2)为切实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确保当堂“作文任务”的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在提供相关作文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提供充分的作文内容方面的材料,供课堂教学时选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任务”的教学目标指向是作文能力,即训练培养“巧妇”之“巧”。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必须提前备好“米”,不能因学生无“米”而干扰活动,甚至阻断活动进程。当然,寻找“米”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培养。可以另外开设相应的课堂专门训练,如果时间宽裕,当然也可以在“作文任务”课堂留出一些时间,但前提是,“作文任务”活动开展前,必须确保学生个个都有充足的“米”。

如果我们能够统筹兼顾“学情”与“学理”两个方面的内在要求,做好上面的准备工作,笔者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肯定会快速走向专业化,走出“少慢差费”泥潭,奔向“多快好省”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王栋生.“任务”的可能性[J].中学语文教学,2021(12):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