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素养目标的确定和叙写

作者: 周烽

摘 要 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也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展开具体教学的基本方向和依据。从《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发,从学生、教师、教材和编者的维度简述学科素养目标的内涵、价值与意义,并以语文学科单元教材为例,探讨学科素养目标确定及其叙写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以期为践行素养目标导学的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学科素养目标 确定 叙写

教学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体现了育人的新要求。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部分,都突出强调了如何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方向和依据。

一、学科素养目标的内涵

“学科素养目标”是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以教材和学情为依据,统整考虑而确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以学科素养目标来统领、导引课堂教学,即“素养目标导学”,它不仅可以有效指导教学环节,指出教学内容调整或优化的方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为教与学的评价提供了比较明确和有效的工具与标准。

“学科素养目标”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能力;应倡导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应追求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科素养目标”是在全面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学科素养目标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标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并凝练出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本门课程独特育人价值是什么”等问题。在凝练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上特别强调三个核心点:深度挖掘各门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注重本课程对促进学生一般发展应做的贡献;遵循义务教育的规律,体现义务教育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成长性)。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回到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高级能力和理解能力,就是“核心素养”。

1.基于学生的维度

从学生的维度来看,素养目标可以帮助他们:

(1)提高认知能力。素养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因此,通过关注素养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2)培养综合素质。素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在实践中实现素养目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3)掌握实用技能。素养目标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如信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技能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培养责任意识。素养目标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而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总之,素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基于教师的维度

从教师的维度来看,素养目标可以帮助他们:

(1)提高教学质量。素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这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能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拓宽教育视野。素养目标鼓励教师关注校外实践和社会问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

(3)增强师德师风。素养目标不仅要求教师在专业技术层面上取得进步,更强调其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修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4)促进自我成长。素养目标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和探究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持续的自我学习和提升,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总之,素养目标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基于教材与编者的维度

从教材和编者的维度来看,素养目标可以帮助他们:

(1)提高教材质量。素养目标要求教材不仅覆盖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编写素养目标相关的教材,可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增加教材形式。素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因此,编写与素养目标相关的教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3)提高专业水平。素养目标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教育能力。编写素养目标相关的教材,需要编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可以提高编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4)推动教育改革。素养目标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编写素养目标相关的教材可以推动并落实教育改革,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之,素养目标对教材和编者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的丰富化和多元化,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学科素养目标的确定和叙写

以确定语文学科的单元素养目标为例,教师应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制定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的素养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等叙写单元素养目标,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化,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的新探索,在教学实施中,要注重大单元设计,以单元学习评价为突破口,撬动素养导向的大单元课程教学系统性变革。

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笔者分别从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维度阐述单元素养目标的确定和叙写的方法策略。确定单元素养目标的基本思维路径是,依据单元教材文本,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展开:单元教材文本→“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描述”。在叙写单元素养目标时,可运用“三步句法”进行叙写,即:“通过……【过程】,获得……【结果】,形成……【表现】。”

1.基于文化自信的维度,确定单元素养目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的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和《古代诗歌四首》分属于现当代散文和古诗词,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一条“文化自信”中,强调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总目标”中,“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对应的是第1、2、3条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

在“学段要求”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建构的艺术世界”。

在“学业质量描述”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他人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

综上,本单元的第一条素养目标可确定为:“熟读四篇课文直至成诵【过程】,积累自然景物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与精神成长的关系【结果】,感受祖国的奇美景观和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江河山川四季美景的热爱之情【表现】。”

2.基于语言运用的维度,确定单元素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二条“语言运用”中,强调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在“总目标”中,“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对应的是第4、5条目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在“学段要求”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要求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建构的艺术世界”。

在“学业质量描述”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本单元的第二条素养目标可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重音、停连,运用语言赏析卡片多角度赏析字词句段与标点【过程】,能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能透过语言分析概括作者直接或含蓄表达的感情【结果】,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表现】。”

3.基于思维能力的维度,确定单元素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内涵”的第三条“思维能力”中,强调学生能形成“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总目标”中,“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对应的是第6、7条目标,指出“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段要求”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学业质量描述”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要求学生能总结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本单元的第三条素养目标可确定为:“通过同伴互助与小组合作,开展诗文朗诵会展示活动【过程】,梳理出写景抒情类文章中写景与抒情的规律和方法,并能运用到语言实践中【结果】,提升形象感知和思维能力【表现】。”

4.基于审美创造的维度,确定单元素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内涵”的第四条“审美创造”中,强调学生能够在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总目标”中,“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对应的是第8、9条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学段要求”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要求学生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综上,本单元的第四条素养目标可确定为:“尝试设计‘我的四季’主题作品展【过程】,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多种表现手法,描绘无锡四季之景,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结果】,体会自然之美,表达生活之美、语言之美【表现】。”

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是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当然,这并不是淡化知识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观念和素养上。课堂改革的关键点是,促进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不断优化素养目标的叙写,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