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意”走向“连贯”

作者: 梁琦

从“随意”走向“连贯”0

摘 要 在单元教学中,要依托教材设计连贯性的学习任务,用任务引领驱动学生思考和鉴赏,实现深度学习。着眼于单元整体设计连贯性的学习任务应兼顾阶段性、层级性,从而使单元学习任务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更好地实现单元整体目标,凸显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 教材 单元学习任务 连贯性 阶段性 层级性

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编排,高度整合教材各种学习资源,构建了一个多文本、多情境的语文学习生态群落。在教学中,要通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来引领学生思考和鉴赏,实现深度学习。

在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积极的变化,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不再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常态课中极为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不再以“教”为中心,而是以“学”为中心。但是,不可避免地,由于学情和教师自身素养水平的差异,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解读也会出现差异,就教学效果来看,学习任务设计,存在着没有按照核心任务设计单个或成组的真实完整任务,而是随意把各类任务拼凑在一起的问题。组合随意化、碎片化,使得学生无法进一步深入理解,理解浅层、断层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无法激发,循序渐进推进单元学习进程更无从谈起。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要统筹教学过程,依托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有连贯性的任务链。单元学习任务由若干具体的学习任务整合而成。所谓连贯性,指这些任务的序列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学习任务之间要前后连贯、螺旋上升,指向高阶思维,同时以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从而形成层级完备的学习进阶体系。因此,设计连贯性的学习任务应该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阶段性,也就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先后发展序列;其次是层级性,也就是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任务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的结构化呈现,还要关注学生认知的层次梯度,兼顾基本能力和高阶能力,避免在低阶能力上重复训练。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关注阶段性的任务设计,更好地实现单元整体目标

在单元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变化,设置阶段性的学习任务。这里的阶段性指学习任务的推进是一个分阶段连续且有序更替的过程,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个阶段的过渡做准备,同时强调各阶段任务之间的逻辑顺序。如果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仅按表面顺序排列而没有内在逻辑,学生的阅读理解障碍就会一直存在,诸如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就会貌合神离,甚至各自为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学过了,好像也明白了,但很难形成有意义的自我建构,导致知识无法有效运用。例如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在“书写劳动者风采”的单元核心任务下,学生需要依次完成如下学习任务:(1)先学习一篇有关劳动者的人物通讯,掌握人物通讯的阅读方法;(2)然后自主阅读另外两篇劳动者人物通讯,掌握人物通讯的其他阅读方法;(3)再学习有关劳动者的新闻评论,掌握新闻评论的阅读方法;(4)撰写一篇记叙文《平凡人的光芒》;(5)观看劳动者事迹视频,学习演讲技巧;(6)基于已完成的记叙文,用主题演讲的方式讲述人物故事。以上,我们不难发现,任务

(1)至(3)只是呈现出了一个线性阶段,就是先后学习和阅读了四篇课文,掌握阅读方法,虽然是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但被反复强化的是重复的知识技能,难以感受到知识之间新的关联;任务(4)的写作要求显得孤立零散;任务(5)和(6)则以演讲为中心。演讲与通讯、记叙文写作以及核心任务并无必然因果联系。

阶段性的学习任务设计,贯穿一条体现读写能力发展的纵线。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迁移写作是随着知识积累、思维提升而不断生长的,因此,学习任务设计应该需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逻辑进阶。在结合教材单元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将一系列学习任务按照一定顺序和步骤,建构为一个阶段性任务明确并且科学有序的学习任务体系。

还是以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三课六篇文章,围绕新闻传媒类内容(通讯、新闻评论)展开设计,同时还选了两首古诗,在书面表达方面安排了“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的写作任务,意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光荣”的主题。

创设的单元核心任务是: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班级准备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在公众号上对“劳动者”进行宣传。在这样的核心任务下,分设三个阶段性学习任务,分别是:“读劳动者事迹”“评劳动者精神”“绘劳动者风采”。这三个任务高度关联,前面的任务是后面的任务的铺垫与整理,后面的任务是前面的任务的推进与拓展。如表1所示,每个任务一以贯之,整体推进,相互作用。在上述情境下,学生的听说读写就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完成一个自己认可的目标在付出。读劳动者事迹,评劳动者精神,写劳动者风采,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这里的任务就是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以学习新闻通讯和评论为范围,以阅读新闻通讯、阅读新闻评论、撰写新闻评论、创作写人叙事文章为目标,要求每位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运用读、评、写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如按任务引导进行学习,能了解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撰写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辨析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高写人叙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认识劳动的伟大,从而形成一次真实而完整的学习经历。

二、突出层级性的任务设计,凸显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层级性原则强调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将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难度级别。这样不仅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匹配自身能力的任务,还能促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认知水平和能力。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划分,“一般将识记、理解、运用归为基本能力,把分析、评价、创造归为高阶能力” [1]。从学习过程看,基本能力主要在指向语言内容理解与评析的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高阶能力则需要在指向概括、提炼与拓展延伸的探究任务中培养,高阶能力将既有知识升华为见识,表达自身独到的思考。在单元学习中,掌握基本能力是起始条件,多指向对显性知识的掌握;发展高阶能力是更进一个层次的要求,主要指向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探究。认识、把握语文学习任务的层级性,是进行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的前提。

教材中的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一般设计有3~4个,它们普遍按照“单元人文主题研讨与拓展”“单元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读写结合的写作实践”的层级性思路进行编排。第一个任务指向单元人文主题,它一般建立在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研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个任务整合单元内各课文,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从不同层面、角度引领学生思考、整合知识、深化交流,最终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工具性的学习目标。最后一个任务则往往指向写作,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手法尝试进行多种文体的写作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编排方式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覆盖阅读、写作、交流等多个综合性学习任务,多个任务间互相连缀聚合,由核心任务总领,逐步递进、延伸、拓展、深化,自下而上支撑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实现,形成了一组层次性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正如温儒敏教授所指出的:“单元学习任务不同于以前的习题,不是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的练习,而是对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案的提示……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 [2]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层级性学习任务设计的前提是对学生已知水平的了解。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七年级对散文的学习要求止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领略景物之美”等较低层面。八年级对于散文的学习要求提升到了理解、欣赏、感悟、丰富的层次。在古代散文方面,八年级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本相对短小,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适中,提出了“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的学习要求。高中“自然情怀”这个单元学习难度显然更大,本单元的学习是在更高层级上的螺旋式上升,在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元内文章篇幅更长,写景技法独具匠心,内涵也更丰富,情景交融的同时,还有情理交融,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单元教学下的学习任务设计要聚焦素养目标,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阅读层面,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鉴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对作品的审美价值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写作层面,要求学生能借鉴学习教材,品味自然之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尝试写作,甚至创作。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是古今写景散文的名篇,包含朱自清《荷塘月色》、郁达夫《故都的秋》、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姚鼐《登泰山记》五篇课文,但五位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可见一个作家的审美旨趣(作家的人生经历、当下处境及心理状态)可以使笔下的景物呈现出特有的形象、色彩、趣味和情调。所以,在初中的理解、欣赏、感悟的能力基础上,高中更上一层,将探讨作者“审美旨趣”与笔下“自然景物”的关系设定为本单元的核心任务,统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感受五篇课文中的景情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二是从《故都的秋》对秋天的描写中感受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并搜集古今关于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三是完成散文习作,并将班级同学的散文习作汇集成册。三个任务之间,第一个任务感受情景交融,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特点的认知,是基本层级任务。第二个任务感受审美情趣,通过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读懂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激发对自然美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提高层级任务。第三个任务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从对作者情感的挖掘到对自己情感的表达,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则是拓展层级任务。阅读的目的就是“读懂作者,读出自己”,根据学生能力进阶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借鉴所学课文提供的范式,在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写出自己的风格。这里学习任务的设计基于散文的文体特点,充分发挥了各文本的功能,聚焦到了学生应知应会的具体素养表现上。

综上所述,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应综合考虑单元文本特性、学生知识基础和过程表现,围绕单元核心任务进行阶段性、层级性设计,在具体设计时,阶段性和层级性相互交融,使单元学习任务连贯有序,从而让任务设计走出浅表化、碎片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温儒敏.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1):73-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