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界定的三组关系和两个指向

作者: 方明

摘 要 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常需要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防止作文偏题、让作文写作指向性更明确。界定概念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种,但学生在实际行文操作中常出现为了界定而界定的问题,没有思考概念界定与议论文写作间的系统性关联。在概念界定时未能理清“精确与模糊”“具象与抽象”“微小与宏大”这三组关系,更没有关注概念界定对具体行文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指向。

关键词 议论文 写作 核心概念 概念界定

众所周知,“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1]。议论文写作对概念的界定除了确定其内涵和外延之外,更重要的是为文本“思维深入和指向明确”服务,从而实现让议论文写作表达更加精准、思想更加深刻的写作需求。本文主要借助关系理清与内涵指向两大核心要素,完成对议论文核心概念的精准界定。

一、理清三组关系,让概念界定更加精准、有效

概念界定是议论文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概念界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核心概念从众多可能意义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它只有在本文语境下才成立的特定意义。”[2]优秀的写作者会根据题旨明确写作范围,重新界定核心概念,让核心概念范围更明确,同时也让核心概念适合自己的写作。在核心概念的界定过程中,“精确与模糊”“具象与抽象”“微小与宏大”这三组关系是写作者绕不开的界定支架,若想让概念界定更加精准、有效,写作者就必须理清这三组关系。

1.精确与模糊

概念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丰富性等特点。[3]然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却总是存在着“概念界定越精确越好”的现象,并美其名曰“避免歧义”。其实模糊性本就是概念的一个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模糊性概念也是普遍存在的,如“近邻”“远亲”等也正是因其模糊,让概念的范围更宽泛、理解更多元。鉴于其现实意义,概念界定到底是精确好还是模糊好,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需要合理选择。有的时候精确、模糊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换、彼此融通、共生统一的。例如,江苏省淮阴中学、海门中学、姜堰中学、苏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作文题“温暖与雷霆”。具体材料呈现如下:“节气中的‘惊蛰’指的是‘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其实,真正唤醒它们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暖。有时候,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在此材料中,“温暖”一词就是模糊性概念,在界定此概念时,写作者难以做到量化,更不能完全做到非此即彼、界限分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概念就无法界定了,而是需要写作者运用比喻、列举等方式进行范畴描述,让写作范围有一定程度上的收缩。如“温暖,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它可以是一个举动,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句话……”这样就把“温暖”这一概念圈定在一定的范围中,同时也明晰了探讨“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的方向。

2.具象与抽象

在高中语文作文材料中,涉及核心词或者关键概念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抽象性的,如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智慧”;一种是具象性的,如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车辆与时代变迁”。这样的作文写作,不能就题写题,而是要充分审视命题者的意图,找准命题者的期待。由虚到实是让读者看到精神层面的载体,由实到虚则是让读者透过现象窥视到精神层面。只有将“虚”“实”结合起来,才能把议论文写得精准、精妙、精深。例如,2024届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作文题“补丁”。具体材料呈现如下:“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补丁”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为名词是一种结果的现实存在,作为动词是弥补缺陷的过程。从题目的提示来看,说补丁是“修复的行为”,是“哲学的思考”,既是客观存在的修复行为,也是精神上的向往。写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修复”行为,而要把思考延伸到人生态度、审美趣味等方面。把修复的具体行为转向为对人生层面不足的补充和完善,给人希望,引导积极向上的生活。对于这个题目,写作者必须能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关照二者关系,做到从“具象”延伸到“抽象”,从“抽象”剥离出“具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微小与宏大

在议论文写作的概念界定中,经常会遇到较大的概念,或较小的概念,很容易让写作者无从下手,形成素材思维屏障。写作者要想更好地诠释概念,限定适合自己写作的题旨范围,需要在概念的范围上进行大小之间的转换,从而让写作突破瓶颈,更具有针对性。例如,2024届南通市海门区高三年级第四次共写作文“附近的消失”,此题改编于2023届南京高三期初调研试题的作文题。具体材料呈现如下:“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让青年人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与此同时,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校园里一年四季都有哪些花在开落荣枯?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失’。”从此则材料来看,“附近的消失”是题旨,而写作的重心则是要界定好“附近”这个概念。从词源学上分析,“附近”一词原指靠近,离某地不远的地方,属于空间范畴。但材料中的“附近”需要写作者根据写作需要和材料指向进行重新界定,界定后的概念将是本次作文写作的起点。材料中罗列了四种现象,“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校园里一年四季都有哪些花在开落荣枯”“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从材料呈现窥视命题意图,不难发现:第一个现象是基于“附近”的原意;第二个现象则拓展到了“一年四季”,属于时间范畴;第三与第四个现象则进一步拓展为“父母”“需要帮助的人”,属于心理范畴。“附近”一词,由原有的空间范畴上的距离近,延伸到时间、心理范畴,进一步拓展了概念外延。“附近”的概念在“小”与“大”之间进行了一次转化,既明确了写作范围,更有利于写作面的拓延,也更符合命题意图。

二、明确两个指向,让概念界定更加深刻、有力

议论文写作中的概念界定是为了更好地圈定题旨范围,从而让议论文写作符合自己的经验、能力范畴。除此之外,写作者常会忽略一个问题,就是在议论文核心概念界定的时候,还要指向具体的行文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一个高于外在形式的内在逻辑需求,写作者若想让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更出色,就要重视概念界定的两个指向。

1.指向具体行文内容

概念界定的功效除了明晰写作内容、缩小写作范围之外,还有助于议论文结构的展开与内容的铺设。通常情况下,写作者为更好地开展写作,使自己的经验和作文题旨相契合,会对核心概念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诠释,具体诠释方法如下。

(1)借助诠释结构展开写作。“议论文写作,澄清概念关系以捋顺写作思路为关键。”[4]概念界定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借助横向式、纵向式、辐射式、对比式等方式来诠释,在诠释中可以让写作者和读者双向明晰写作范围。但是选择哪种诠释的方式,或许并不会引起写作者的重视。优秀的写作者会借助诠释概念展开写作结构,形成概念界定、文章结构、主题表达一体化的“一石三鸟”,从而让作文逻辑更清晰、主题更鲜明、思想更深刻。如学生对“沉静”的界定:“沉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是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种泰然,是我们一种不张扬的性格,更是我们提高自身修养的一块基石。”学生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张扬”“修身基石”三个维度来诠释概念,同时围绕这三个维度来组织写作。具体提纲如下:宋荣子不为名利所缚、不为外物所累的气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种态度;《甄嬛传》主角孙俪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明星;反观当下,钻营名利、偷奸耍滑、随波逐流的小明星最终被观众抛弃;辩证思考——“沉静”是修身基石、成功起点。这篇议论文的结构展开与概念界定形成了逻辑闭环,从而使文章外在结构行云流水,内在逻辑严谨深刻。

(2)借助诠释内容组织写作。概念界定是为了解决和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诠释概念时,所选择的内容属性对议论文写作也有重要作用,优秀写作者会利用所选择的内容属性来组织材料,从而把界定概念和材料组织关联起来,让作文更加严谨敦实。“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涵吻合尤其重要,它体现的是材料对概念关系(观点)本质的呼应。”[5]如学生对“沉静”的界定:“沉静,沉则稳重,静则无声。沉静是一种知止知进退的不张扬,是一种守心守荣辱的淡泊,它让你在这浮躁的社会回归初心,稳步前行。”学生在诠释此概念时,从“知止知进退的不张扬”“守心守荣辱的淡泊”“回归初心,稳步前行”三个维度来诠释概念,这三个维度也应该是议论文写作材料紧扣的重点。具体选择材料如下:用“在水木年华组合正红时,李健因音乐理念向往静和而与卢庚戌产生分歧,毅然决然离开,接着便开始长达十年的无名沉寂,终成大明星”材料来扣“知止知进退的不张扬”;用“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间里坚守创作,终成大家”材料来扣“守心守荣辱的淡泊”;用“整容浪潮”“投机倒把”等材料来反面证明成功需要“回归初心,稳步前行”。诠释内容和写作材料一一对应,让材料更贴近观点,让分析更加透彻,让文章更加深刻。

2.指向核心价值观念

高考作文写作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念,正面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进行概念界定时,除了要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深入思考,更要在价值观上进行体现。上述所引概念界定,无论是“温暖”,还是“沉静”,都有着较明确的价值指向,让人朝真、善、美而努力。这种价值观不是简单地喊口号、唱高调,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主流价值观的力量,形成抵制偏激和执拗的力量,进一步展现出写作者这辈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所以在核心概念界定时,关注写作者身份特有的价值倾向与主流价值指向的契合,才能催化出更贴合现实、身份指向明晰、价值导向纯正的核心概念界定。

总之,概念界定是议论文写作的起点,也是保证文章写好的标点。所以,教师要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有意识地、有序列地培养学生的“概念意识”,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多维度、高契合度界定与诠释概念的能力,助推学生逻辑能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高速拔升,从而让学生的议论写作合理合规、合适合体。

参考文献

[1]王 良.写作中概念界定的方法及作用[J].语文教学通讯,2024(1):70-72.

[2]郑桂华.议论文中核心概念“的”展开[J].中学语文教学,2014(7):29-33.

[3]吴义玲.试论认识的模糊性[A/OL].(2021-05-15)[2024-10-12].https://wenku.baidu.com/view/c23c531a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c.html.

[4][5]徐 林.突破概念关系的“三重门”:例说议论文写作中的语词逻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7(4):8-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