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短评写作初识
作者: 徐依凡摘 要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词作《声声慢》为例,结合预习作业,通过“示范—迁移—修改—撰写”这一教学流程,由简入难地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短评的基本特征与写作要求,逐步掌握文学短评的切入角度、分析过程与评价维度,学会撰写一篇包含概述、分析与评价三个部分的文学短评。
关键词 文学短评 切入口 《声声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应该引导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选了诸多古诗词,单元导语指出“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学生在高一阶段能够进行基本的古诗词鉴赏,但是往往没有章法,文本解读难以聚焦,分析失之浮泛,更没有“评”的意识。文学短评写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围绕小的切入口,组织概括文本材料;同时训练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有理有据,表达独到见解。本文以《声声慢》为例,呈现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有效落实文学短评写作的方式。
一、导入:什么是文学短评?
教师提前布置为《声声慢》写一则文学短评的预习作业。在导入环节中,通过两则预习作业呈现文学短评写作的两个常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混淆“感”与“评”,无法基于主观感受进行议论与评价,案例如下。
《声声慢》如同一首悠然的歌,却又无声无息,感觉像一地掉落的红花,残缺而艳丽地裹在风尘中,凋落成释然。一个女子,用身心写下的诗词就是这么细腻而悠扬!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气壮山河的华章,没有如画的景色,却能动人心魄!她不说话,却写出了无限的思量和感慨,无论是谁读来,心底有多少相思情怀,都能从那几句词中找到共鸣。一首《声声慢》,细细读出自己的心底,是刻骨铭心的痛?还是侵入心腹的愁?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读后感与文学短评:前者重“感”,即多言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后者重“评”,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基于以上对比分析,给出“文学短评”的定义: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概述、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这就是文学短评。
第二个问题是泛泛而谈,缺少聚焦一个切入点的意识,案例如下。
上片首句运用叠词,共七组,借此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身世悲苦的悲痛心情,这样的开头有起兴之意。“三杯两盏”也有对仗之意,使得此句读来有韵律。作者借酒浇愁,故以酒为意象。最后一句,以“雁过”这一场景寄托心境。下片首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描绘了一派黄花凋零之景,想必为作者自喻,表现的是人生失意的感慨。下句为场景描写,是一幅孤独的守窗之景,体现丈夫不在人世作者的孤单落寞。文中多次运用叠词、对仗、描写等手法,表现的是丧夫之妻的孤单凄苦,以及对身世悲凉的无尽感慨。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该作业面面俱到而没有深入展开的问题,强调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并围绕这个角度,组织材料加以阐述、分析,才能具体而深入。
课堂导入环节通过作业中的常见问题诊断,带领学生明晰文体概念,了解概述、分析和评价三个构成部分,以及形成聚焦切入点的基本思路。
二、学写:聚焦不同切入口
教师首先应总结学生预习作业中主要出现的评价角度:内容上,有人物形象塑造、意象赏析;语言上,有声韵、叠词、口语表达;还有少部分同学注意到了艺术手法的使用。
1.示范:声韵
学生通常会从内容情感方面鉴赏诗词的艺术,其实词是一种极富声律美感的文体,声韵是进行专业评析的重要切入口。因此,教师可选择声韵这个较难的角度作为示范。
全班齐读《声声慢》,再请一位同学用上海话朗读,对比感受韵脚读音的区别,学生不难发现上海话版本每个韵脚都很急促紧张、短促有力。教师进一步追问:“这种韵脚特征和情感之间有何关系?”此处可通过对比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押“ang”韵能够体现昂扬豪迈的风格,再反观《声声慢》的韵脚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急促的韵声音不易发出,符合有苦说不出的凄凉。联系现实场景,小声呜咽、抽抽搭搭的时候声音会这般一顿一挫,所以更能够衬托愁苦的心情。
教师可补充这种韵为古音中的入声韵,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保留,目前只有方言,比如吴地方言当中还可以感受其魅力。入声韵急促、顿挫、呜咽的音响效果更贴切地传达了情感上的哀怨。所以梁启超评价此词“最得咽字诀”,“咽”就是呜咽而如泣如诉。
具体感受与分析之后,教师可借助PPT呈现一则范例。
【概述】《声声慢》一词在声韵方面独具匠心。词作一改平声入韵,韵脚“觅”“戚” “息”“急”“识”“积”“摘”“黑”“滴”“得”都是入声韵。
【分析】入声韵有阻塞低沉之感,读来急促顿挫、呜咽凄厉,更贴切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凄婉哀怨的情绪。
【评价】声韵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词作打破陈规,创造性地使用入声韵,既增添了词作的音乐美,又更传神地表达出词人绵延的愁闷悲抑之情。
教师强调“概述”“分析”和“评价”三个板块的流程规范,特别强调和补充“评价”的维度:《声声慢》这一词牌原本押平声韵,李清照推陈出新地把韵脚改为入声,这是本词别出心裁的地方。在选取文学短评的切入点时,我们要善于捕捉诗词的创新之处。
综上,教师以声韵这个较为困难的切入口进行示范。首先,通过普通话和上海话两个版本的朗读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入声韵急促的特征。其次,通过对比两首词韵脚的音响效果,推动学生思考韵脚特征和诗词情感之间的关联。最后,展示了完整的范例以供学生参考模仿,并总结出“创新性”这个评价维度。
2.迁移:叠词
紧承示例,教师可以选择同样与语言形式相关的叠词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抓住九组叠词进行赏析,从内容上的情感递进和形式上的连绵低回两个评价维度总结叠词的审美特征和使用效果。
首先,学生细读分析开头七组叠词的连用。“寻寻觅觅”呈现了主人公到处找寻的状态,她想要寻找的可能是岁月、家国等,却始终无可寻觅,可以感受到她的心神不宁。“冷冷清清”描写环境的寂静冷清,其实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凄凄惨惨戚戚”呈现了寻觅不得的结果,所以内心感到凄惨。教师注意总结:这几组叠词所对应的愁绪呈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是从情感变化角度作出了分析评价。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叠词的语言形式的维度进行评价。例如,“寻觅”只是找一次,而“寻寻觅觅”则强调了持续寻找、反复徘徊的状态,更突出了若有所失的茫然空虚。还有“点点滴滴”描写细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好似内心的愁绪连绵不绝、如丝如缕,形成了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效果。
此外,在语言形式方面也可以关注口语词这个角度。抓住“将息”“怎”“守着窗儿”“怎生得黑”“次第”“了得”等词,体会雅俗融合、清新细腻的风格。这种白话的浑然运用体现出李清照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致关注,这是女性词作的独特之处。
3.修改:意象
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重点围绕意象运用这个诗词鉴赏的常见切入口修改完善相关的预习作业,并请小组代表集中分享、互相补充。
大部分同学是从单个意象进行分析的。例如“梧桐细雨”,温庭筠也曾写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天梧桐叶落,本来就稀疏萧瑟,细雨打在叶子上,正是因为一个人守着窗很孤独,所以一点一滴都听得格外清晰,更渲染了愁绪之深重。这是承继了前人用笔之工。而如“淡酒”,前代诗人也常写借酒浇愁,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般写浊酒、浓酒居多。李清照同样是借酒浇愁,然而并非真的是“淡酒”,而是酒力浇不灭愁、压不住愁,所以才显得酒“淡”,这是李清照与前代诗人不同的独到之处。这两个意象放置在诗词传统中,更能彰显本词的独特性。
再如“雁”,古代通信不便时鸿雁可以传书。联系当时的背景,早年赵明诚外出做官,李清照常与丈夫书信往来言说思念,这种情感就寄托在大雁身上,所以见到“雁过”就很欣喜。这在李清照早年的词作中也出现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然而不久赵明诚病死,金兵入侵,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之中,看着雁群再次飞过,却再也带不来家书,因而“伤心”。大雁从北往南飞,正如词人被迫从北方南渡逃难,所以说是“旧时相识”。可惜大雁来年春天还可以回到北方,词人却回不去了。这是“大雁”意象在这首词中独特的丰厚意蕴。同样,“黄花”这个意象在李清照早年的词作中也出现过:“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两处都是借花喻人,不过以前是因为相思所以憔悴,现在是人和黄花都凋零满地,这才是真正的憔悴。两词形成对比,更显词人此刻的孤苦。这两个案例都是在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的词作中进行对观,发掘同一意象在人世变迁中丰富的蕴涵。
单个意象分析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象群的共同特征分析总结出整体性的评价。词作共有六个意象: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常与秋天相关,颜色较为黯淡,形态较为萧条。这些意象整体上构成了清冷寂寥的意境,更能烘托词人悲愁的总体心境。
4.撰写:铺叙
慢词常用的一种手法是铺叙,然而学生对于这一艺术手法不甚了解。教师可以先给出定义:铺陈叙事,是运用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要表现的情事加以充分地、详尽地叙写。纵观《声声慢》全词,这首词作的词眼是“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铺叙”这一切入口着手,为《声声慢》撰写一则文学短评。
第一个角度可以从主人公的动作和状态来分析铺叙。主人公的一天从到处“寻觅”开始,然而逝去的找不见也找不回,内心感到彷徨忧愁。“寻觅”不得,想要“将息”,但是天气“乍暖还寒”,难以休息。表面上说天气忽冷忽热,实际上是说命运颠沛坎坷。起身喝酒排遣苦闷,结果反而加重了忧愁。不经意抬头一看,雁群南飞,“伤心”不已;俯首却又看到满地破败的黄花,自怜自伤中更见绝望。于是,只能独自守着窗儿一直等到天黑,愁绪随着梧桐叶上的点滴雨声蔓延开来。主人公想要消除愁闷,愁绪却始终得不到排解,反而还层层铺染,渲染得更为深重。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慨叹把全词的“愁”推向高潮。
第二个角度可以从不同感官角度来分析铺叙。全词调动了各种感官,对于“愁”进行了具象化的铺叙。在感觉上,“乍暖还寒”的天气起伏不定,心绪苦闷难耐,难以“将息”;在听觉上,点点滴滴的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放大了愁绪之连绵不断;在视觉上,南飞的大雁和堆积的黄花给人以憔悴之感,凋败的菊花或许还有触感上带来的零落无力,只让人伤心难抑。在寂寥凄清的环境中,种种感觉堆叠,好似从四面八方侵入内心,无情包围着女主人公,最终在“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愁绪达向顶点。
铺叙手法贯穿全词,在对词作有了多角度的全面赏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这一艺术手法作为切入口进行练习,当堂撰写一则文学短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词作,同时推动学生思考词人是如何层层铺染愁绪的。
这里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把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切入口,在前面对于主人公一天生活画面的描绘中,不难发现全词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整日愁闷的女主人公。而她身处的环境也是凄清萧索的氛围,人物、环境都和情绪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一个满怀愁绪的女性形象。
三、结语
围绕诗词的多角度赏析,教师应将文学短评的单元写作要求落实到具体课文中,以引导学生多角度体会和了解《声声慢》的艺术表现力,并帮助学生掌握撰写文学短评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文学短评的基本构成和写作要求,聚焦切入口,对诗词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总结常见的鉴赏角度,在课堂分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评价维度,建立评价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