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幻作品文本特质的创意表达研究

作者: 段菁华

摘 要 科幻作品的创意表达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构思艺术、叙事技巧和人文价值方面。《带上她的眼睛》既具备科幻小说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在教材中承载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解读这篇文章要在立足文本科学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基础上,挖掘这篇小说的构思艺术、叙事技巧和独特的人文价值,学习科幻小说的创意表达特色,领悟科幻小说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出探索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关键词 科幻小说 文本特质 创意表达特色 《带上她的眼睛》

文学作品阅读在语文学科教学和评价体系中有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1]《带上她的眼睛》从文本体式上看,是在统编教材中具有唯一性的,因而也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学这篇文章应带领学生依据文本特质来挖掘小说亦幻亦真的构思艺术,分析悬念迭起的叙事技巧,感悟科幻作品的人文价值,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幻小说独有的魅力。

一、亦幻亦真:挖掘科幻作品的构思艺术

科幻小说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对文章内涵进行合理化的建构,其一端是虚构与幻想,另一端则是科学与现实。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科学知识,建构了一个亦幻亦真的文学世界。

在语文课程体系中,课文是承载教材、课程意图、理念的最小组织,具体到《带上她的眼睛》这篇课文,其承载了单元“科幻”主题的任务,以及教材、课程有关科幻作品的学习任务[2]。想象是科幻小说的灵魂,科幻作品的魅力蕴藏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中。科幻小说惯常的选材都是在太空,而刘慈欣却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对神秘的地心世界作出无限的遐想。宇航员们可以看到太空中壮丽的星群,而地航员们看到的只有炽热的岩浆在不断翻滚,飞船上方的地层物质在不断增厚,产生一种难以想象的压抑感。不幸的是,“落日六号”因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的断裂,飞船误入地核。小姑娘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到达地心的人。而她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来感知这个世界了。在刘慈欣笔下,戴上这副传感眼镜即可让远在地心世界的小姑娘看到花,闻到花香;看见溪水,触摸溪水的清凉;望到高高挂起的月亮,感受到草原的微风;还听到了雨中清脆的鸟叫声。这一切都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而从人物形象的设定、飞船的命名、情节的安排角度等方面均展示了作者独特而丰富的想象世界,引发读者对地心世界的探索热情,并将地心探索视作一件渴望实现并饶有趣味的事情,这一想象设计极具构思艺术。

然而,科幻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奇特的想象,科学知识是科幻小说真实性的基础。刘慈欣所创造的科幻小说世界,既有大胆的想象,又让人觉得不那么虚无缥缈。刘慈欣拥有丰富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在小说行文中加入了许多科学的元素,让读者觉得真实而不突兀,而这些真实的细节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来支撑。例如,行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如“从底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等等,都表明了文中关于地幔、地核、空间站的多元化描述全都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这些基于科学知识的合理化想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其中的妙趣生动,又能够信服其中的科学道理,感受到小说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科幻作品是科学与想象相结合的文学产物,文章亦幻亦真的构思艺术在培养想象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带上她的眼睛》一文中的传感眼镜、中微子通信技术等在刘慈欣创作小说的当下是没有的,正如1920年捷克作家首创“机器人”一词时也并没有机器人,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提到的海底潜艇与人类登月在当时也并未实现。然而,科幻小说科学性与幻想性相结合的魅力正是在于它展现了现代科技不断想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这便是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作为统编教材中唯一的科幻小说,教师在教学《带上她的眼睛》时应着重通过作品中虚实结合的构思艺术进行分析,带领学生感受科幻作品亦真亦幻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二、悬念迭起:分析科幻作品的叙事技巧

叙事技巧向来被视为判断小说艺术价值的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刘慈欣致力于通过制造悬念来表达“惊奇感”,他的科幻小说作品富有叙事技巧。

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总是隐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带上她的眼睛》从阅读标题开始,读者心中就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疑惑:她是谁?谁带上了她的眼睛?带上眼睛去干什么……作者先设疑,再悬疑,最后慢慢解疑,一步步揭开小姑娘神秘的面纱。教材课后阅读提示也提到“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刘慈欣通过伏笔的铺垫,一步步将悬念揭示出来,使得小说悬念迭起又合情合理。因此,分析悬念,找出伏笔与照应,是解读文本的关键点。例如“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地心”,这两处便揭示了小姑娘所在地为炎热的地心;“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其实是呼应了地心世界极度炎热又封闭的环境。她在地心的活动范围是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是因为她被困太久了,可是她还那么年轻,还有漫长的余生要在此度过,她的世界只剩下无边的孤寂了,所以再寻常不过的景物都能引起她无限的兴趣。作者通过悬念的设置、伏笔的运用,一步步带领读者沿着设定好的情节线索抵达故事的终点,让人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此外,作者将地航员的身份设置为“刚毕业的小姑娘”,她有许多迥异于常人的语言和行为。她对世界的情感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以及她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3]小姑娘年纪轻轻便投身风险度极大的地心探险事业。当“落日六号”遭遇意外深陷地心时,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在这期间,支撑着她的是对科学的热爱。这从小姑娘与地面的最后一次通信中可以看出,“……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小姑娘希望自己的科学研究能被后人所用,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科幻小说中的“悬念”不仅着眼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且还立足于对人物的刻画,力求通过合情合理的悬念表现出人物剧烈的心理变化与丰富的感情活动。[4]它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姑娘身上的精神力量,这便是科幻作品的叙事技巧带来的阅读美感。

三、悲剧之美:感悟科幻作品的人文价值

复旦大学严锋教授曾如此评价刘慈欣科幻作品: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与人类的困境。《带上她的眼睛》虽有根据科学原理的大胆猜想与假设,但幻想背后的本质是丰沛充盈的人文价值。不过,这种科幻背后的人文价值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刘慈欣充满诗意的话语中。

“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呀,真美!能闻闻它吗?”“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她惊喜于所到之处的所见之景,她给每朵花起名字,把它们当成好朋友,小姑娘的内心世界单纯得像童话。然而,她生活的世界却永远不会有花落花开、四季更迭,只有“热,热得像……地狱”的封闭环境,她的余生都将在那度过。因此,她会发自内心地感慨:“你那儿的世界真好!”刘慈欣利用极端的反差描写,将人文价值融入科幻小说中,渲染出了一种打动人心的悲剧之美。

这种“悲剧美”却并不消沉,其表露着对敬业、奉献精神的赞扬与对人所拥有的最平凡的一切的珍惜[5],让文章具有了别样的温度。这个将在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度过余生的小姑娘,从她留给世界最后的平静而抒情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作为个体的人,她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是渺小的。作为一个精神的人,她却拥有着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伟岸。她在无边的孤独与寂寞中依然饱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牺牲自己也要为后来者提供帮助,悲剧生命的壮美在此显露无疑。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悲剧中,更显示出科学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但他是根会思想的芦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精神铸就小姑娘的崇高!

此外,生活在小姑娘心中且每时每刻都在憧憬着世界的“我”,又在这趟旅行后有怎样的变化呢?“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受到小姑娘的感染,“我”开始变得热爱生活了。“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看着夜幕降临城市……”陌路成知己,天涯若比邻,小说最后提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这个“不会再远”指的是“我”与小姑娘的心理距离不会再远了,“我”深受她精神的感召。

这篇文章亦幻亦真的合理想象,悬念迭起的叙事技巧,充满悲剧之美的人文底蕴是其创意表达的特色所在,给读者带来了科学理趣与人文情趣的双向体验。因此,在教学《带上她的眼睛》这篇文章时,教师应立足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结合文章在教材中的位置与独特的育人功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理解这一篇科幻小说的深厚内涵,同时也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诸定国.《带上她的眼睛》教什么与怎么教[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12).

[3]任山鹏.科幻小说的“语文味”:以《带上她的眼睛》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 B刊,2020(12).

[4]汪迟.科幻小说教学中叙事知识的渗透——以《带上她的眼睛》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7(09).

[5]顾斌.“她”与“我”的世界——细读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09).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共同监督,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 闫伊乔,《人民日报》2023年05月07日05 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