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革命文化的精准界定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逯慧摘 要 通过对语文学科革命文化育人研究相关论文的梳理分析,发现其在革命文化篇目、革命文化英雄形象谱系、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的界定与理解上,普遍存在宽泛随意、育人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革命文化的精准界定。该界定对精准把握革命文化的顶层设计,精准体验与传承革命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语文学科 革命文化 精准界定 现实意义
一、语文学科为什么要精准界定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到二十大报告,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为顺应时代要求,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革命文化作品选文比例。与此相应的是,语文学界围绕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容展开了热烈探讨,许多专家学者在各类期刊撰文立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传承,但是,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1.革命文化篇目的界定过于宽泛
革命文化篇目界定过于宽泛,主要体现在将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一些与革命文化主题明显不符的作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之后各个时期的作品,整个纳入革命文化作品。例如,《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项目化学习重构》一文,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灯光》《为人民服务》《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还把《从军行》《马诗》《示儿》《少年中国说》等分属唐、宋、清末民初时期的作品,以及反映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与质疑的《不懂就要问》与体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品质的《我不能失信》两篇课文,均视为革命文化重点课文[1],后两类课文明显与今天的革命文化关联不大。又如,《语文学科革命文化的意蕴表现与实践体系构建》《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选文与教学策略》《让革命文化在学生心田落地生根》等文章,对革命文化篇目的梳理,覆盖面也很广,既有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主题的《朱德的扁担》《老山界》《清贫》《梅岭三章》《风雨吟》《土地的誓言》《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白杨礼赞》《说和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也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袖风采与先进人物事迹的《难忘的泼水节》(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驿路梨花》(雷锋式先进人物)《小岛》(守岛战士艰苦生活以及浓浓的爱国之情)、表现“文革”结束后中国摆脱贫困封闭走向开放心怀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啊》《哦,香雪》、讴歌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领袖人物及各行各业时代楷模的《邓小平爷爷植树》(邓小平爷爷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绿化环境的意识)《邓稼先》《“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太空一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表现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趋势的《别了,“不列颠尼亚”》等课文,这些关涉多个时期的作品,被全部纳入革命文化作品[2][3][4]。如此梳理,不能不说失之宽泛,因为,稍加追问“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作品都去哪儿了”,便可发现此归类必有思维不周之处。
2.革命文化英雄形象谱系的界定过于宽泛
革命文化英雄形象谱系界定过于宽泛,体现在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其以后所有时期的革命英雄、时代楷模形象,全部纳入本谱系之内。例如,有学者把六年级上册《桥》中的老支书作为“‘非常’历史情境中的‘非常之人’”[5],进行了歌颂;还有学者指出“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大钊等,具有强大的榜样感召力”,并把《少年中国说》课后题“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谈一谈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所列举的人物理解为“对全套教材体现的革命文化中‘建设’与‘改革’的充实”[6]。以上人物中,我们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革命领袖,李大钊为革命先驱,毫无异议,而把李四光、华罗庚、袁隆平、焦裕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老支书等楷模人物,纳入革命文化英雄形象谱系,确实失之宽泛,不可能“只见革命文化,不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为上面楷模人物事迹明显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
3.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的界定过于宽泛
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界定过于宽泛,体现在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其以后所有时期的从红船精神持续至今天的飞天精神,整个纳入本谱系之内。例如“人文性革命文化主要有‘革命诗歌’‘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航空精神等)”[7];再如“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民共同利益……从红船精神到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北京奥运精神、飞天精神等等,这些在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是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是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8]。以上两个例子中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铸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系列精神,理应属于革命文化精神谱系,而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其之后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洪救灾精神、飞天(航天)精神等系列精神,纳入革命文化精神谱系,则不合常理,原因在于将“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等同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而后者外延更大。(见下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分析)
二、语文学科革命文化篇目、形象谱系、精神谱系宽泛界定的原因探析
1.对革命文化经典论述缺乏缜密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9]在这段话中,耐人寻味的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短语,其中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限制“革命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抑或是用其中的“革命”来对应限制“革命文化”,用“建设、改革”来相应限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上疑问引发人们对革命文化的三种理解:①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②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在革命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在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上理解中,第一种只关注革命文化,而未顾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逻辑上站不住脚;第二种限制者与被限制者阐释不清;第三种思考缜密,最为科学合理。当前,语文学科革命文化研究论文大多倾向于第一种,以致引发前文所述的三个宽泛。
2.对革命文化顶层设计理解出现偏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没有对“革命文化”进行单独界定,也没有设计“革命文化”学习任务群,而是安排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大学习任务群,用“革命传统”把“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意在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之后各个时期形成的系列连贯的革命精神渗透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过程中,以产生绵延的精神育人效应。
此外,教育部颁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作为第一个对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的文件,提出了“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为何采取“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举措,教育部在答网民问时,给出了“根据党中央有关精神,参考中央有关部门研究成果,将革命传统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强调它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延展性,没有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截然分开”的回答。
以上设计理念,无论是“课标”还是“指南”,都强调了“革命传统贯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整体育人功能(“连续性和延展性”),当然,也兼顾了其“阶段性”(处于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各自特点)。遗憾的是,语文学界不少人士仅关注其“连续性和延展性”,未虑及其“阶段性”,误把革命传统当成革命文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革命文化范畴,从而造成革命文化外延的扩大。
三、语文学科革命文化的精准界定
革命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文化,其精准界定,需诉诸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解读。
1.来自国家主流媒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解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站在推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时,指出:
“已经出版的第一批的8本(《先驱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第二批中的2本(《沂蒙精神》《红岩精神》),以及即将出版的第三批中的5本(《八一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琼崖精神》《百色起义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属于革命文化的范畴。以及从第二批开始,《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到第三批的《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并且延伸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都是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畴。”[10]
2.来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相比,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就是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了对照解读。
革命文化。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以及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特点。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11]
3.来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主编的解读
主编温儒敏先生在2019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结合选文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阐释。
革命文化。教材选取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作品,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篇(首)文章,鲁迅《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还有《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材注重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这些课文,有的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展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哦,香雪》;有的讴歌时代楷模,赞颂自力更生、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有的反映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
4.来自语文教学参考书的解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在第一单元“编写意图”中指出:这个任务群重点学习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包括反映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文化作品和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文化作品。[13]
以上四种权威解读用“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关键话语作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分水岭,厘清了二者各自的外延。简言之,新中国成立前为“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仅厘清外延还不够,还要搞清楚“革命文化内涵”问题。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导语给出了“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最佳回答。所以,革命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革命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