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项目化实施的教学探索
作者: 刘文军 王兰
摘 要 本文以“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项目为例,着重阐述了如何在生活中捕捉真实情境,进而提取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寻找物件、采访家人、撰写传记、演讲等项目活动,同时通过打磨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最后达成初中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真实情境 项目化学习 学习任务群
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这样表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这些表述较清晰地指明了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思想、路径和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真实问题驱动”的学习模式——项目化学习,是达成任务群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达成任务群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项目学习案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捕捉真实情境,提取大概念
学校团委组织开展了“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演讲活动。八年级语文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尝试用项目化活动方式带着全体八年级学生完成本次的学习任务群。
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学习任务群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层面,其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同时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到第四学段(7-9年级)“应设计阅读、讨论、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等。
“大概念”是将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锚点,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大概念是理解的核心,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的挑战,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解决学校场景中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融合统编版教材中部分内容,包括统编版教材八上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八下第四单元教材内容,利用本土学习资源,以新闻采访、人物传记写作、演讲知识为核心内容,以学生找寻家中老物件的真实情境为支撑点,以学习支架呈现思维过程,最后以“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呈现学习成果。同时将“演讲”——一种在公共场合把自己的意图想法表达出来的行为作为此项目学习的一级大概念。演讲可以寻求共鸣,激发热情,还可以分享知识与见解,带动大家共同追求梦想。在此基础上划分二级大概念。层次越高的大概念所能辐射的范围越广,并能实现与核心概念相对应的任务群,最终形成概念网络。
为使教学目标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将本次语文项目学习的目标设计如下:
1.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风”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认同、热爱、传承优良家风的习惯。
2.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人物采访、人物传记写作、演讲比赛)抒发对家人的情感,在阅读支架中掌握人物传记、演讲的写作方法。
3.思维能力:通过多个学习任务训练形象、逻辑、辩证、创造等高阶思维。
4.审美创造:感受多种表达方式下语言的美,唤醒学生对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学习情境,设计驱动任务
团委设定的“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主题较为聚焦,但是缺乏具体操作情境,如什么是家风?哪里可以找到、体悟到家风文化?
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了项目学习具体情境:每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老物件,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个人精神、家风传承的载体。不论是正在被用的物件还是传家老物件,每件实物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具体形象地承载着物件主人对于生活的阅历与理解,记录着主人内在的情怀和风采。请同学们用一颗敏感的心,到家里的某个角落、相册中、记忆里搜索属于长辈的物件,并向长辈了解物件背后的故事。写一篇着重讲述其来源与背后故事,突出物件主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顽强拼搏、勤劳节约等崇高品德的文章。之后,把你写的文章用于“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的主题演讲。
我们设计的驱动任务有:
1.书面呈现。完成家中长辈的人物小传写作(1000字左右);撰写“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主题的演讲稿(1000字左右)。
2.口头呈现。访谈长辈关于老物件的故事;进行班级内部头脑风暴,说说哪些物件背后的故事特别感人,特别能反映一个人的崇高品德或情怀;通过演讲诉说老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聚焦家风传承。
3.综合作品呈现。在家中找寻有历史意义、有价值的老物件并记录;用电脑制作演讲PPT,展示相关内容。
三、设计项目活动,提供学习支架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项目,并紧扣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有关要求,我们设计了前后历时约十天,总共需五个课时的项目活动:
活动一:找寻物件,自主选择选题,完成人物采访
学生利用三天放学后的时间寻找家里的老物件(三件以上)。可以寻求家长帮助,对物件进行观察,找到长辈进行访谈,记录关于物件的过去与现在,完成学习单一“探寻物件记录表”。
活动二:小组头脑风暴,说出物件背后人物的品德情怀
本活动用一个课时,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说说学生找到的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故事背后反映出的主人公的崇高品德,完成学习单二“探寻物件中的感人印记活动小组讨论记录表”。
活动三:小组合作,对比传记与回忆性散文的异同
本活动需一个课时。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既有“人物传记”(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也有“回忆性散文”(比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它们有什么异同?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在老师的点拨下比较传记和回忆性散文的异同,解决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问题,以此提高学生探究、对比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单三“人物传记与回忆性散文对比表”。
最后明确:回忆性散文写作要以作者之情看回忆,更加关注细节,重在典型事件的选取和情感的表达。传记写作要以作者之眼观传主,力求真实,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回忆性散文写作策略:确定表达的情感——梳理出回忆对象的主要事件——通过典型事件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从“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双重视角透露“我”的情感。
人物传记的写作策略:确定传主个性——记述人物的主要经历——确定传记详略——叙述人物典型事件——结合典型事件评价人物。
活动四:根据选定物件,撰写人物传记初稿
本活动需一个课时。在写作前,发给学生相关例文,比如《李小文: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等,学生完成阅读后在作文本上画出人物传记的思维导图,再根据评价量表,完成写作。
活动五:举办以“家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本活动需一个课时。在比赛中,参赛选手需制作PPT并展示老物件实物,以演讲的方式讲出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传承家风文化。
总的来说,本项目以演讲为核心的项目化活动分解为五个课段展开教学,具体学习支架如台阶示意图所示:
四、打磨评价量表,关注学习过程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中明确要求“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我们设计的项目化学习强调“以终为始”,强调评价设计优先活动实施,本项目我们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总结和评价量表,全程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标准,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中的人物采访任务,具体过程性评价如下:
根据人物小传写作中的核心知识,借鉴比格斯的SOLO分类理论,制定人物小传评价量表供学生写作时参考,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搭建写作支架,使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与目标。
本次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参加演讲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具体的演讲流程是:聆听—阅读—模拟演讲—写作—正式演讲—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演讲的过程性评价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角度展开,如下表所示:
五、项目学习反思
本次设计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领,提炼项目学习核心任务,由核心任务明确学习内容,对项目实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写作的参与热情较之平时要高涨得多,学生问题分析、主动探究、团队合作、评价反思、批判性思维等多项能力也得到了显露和发展。
1.以生为本,整合单元教学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优化教学设计,尝试对单元进行整合、重构。将“大概念、结构化、主题引领”的学习方式嵌入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任务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的目标。
2.发掘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可以用的真实情境无处不在,老师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有意思、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提升,从而将知识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3.学习任务需分层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习任务缺乏评价量表作为学习支架,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难完成,导致部分学生作品质量不高。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每项作业的评价量表,同时尝试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层,比如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统编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学习单设计与应用研究”(编号:GDJY-2021-A-b037)、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写作教学学习单设计与应用研究”(编号:BAMSZX202100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西·博斯、简·克劳斯;PBL项目制学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2]刘 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236.
[3]威金斯.麦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吴辰怡.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7.
[5] 谭轶斌.语文项目学习的实践取向与设计要点 [J],语文学习,2019(7):7
[6] 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 [J],江苏教育,2019(22):8.
[7] 荣维东.写作任务的情境化设计.[J],语文学习,2022(1):58-64
[作者通联:刘文军,广东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王 兰,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八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行动计划》还要求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行动计划》的出台,对于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杨三喜,《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