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语文课程的本位坚守

作者: 黄嘉宏

摘 要 2022年版语文教育课程标准已颁布,强调从四方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是落实语文课程的关键抓手,语文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不可偏离“语言运用”这一抓手,需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法与能力。

关键词 课程性质  课程本位  语言运用  自能读书  自能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内涵”置于“课程目标”中,可见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语文课程目标在实践中落地的价值追求。继而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1],这就明确了“语言运用”在语文课程中的本位特征,即基础价值,也就是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若要在语文课程中高质高效地被培育,不可脱离“语言运用”这一基础。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行,给与了广大一线教师厘清与辨正语文课程培养目标的好时机。

一、迷惘: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困惑

1.语文课程:为什么而教

立足点缺失:有些老师将教师职业仅作为赚取工资的工作,满足于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很少主动去读书、去写文章,除非要申报职称。同时受限于或受困于日复一日的程式化、机械式教育教学工作,把教语文自我设限为教每学期那一本教材,上完课,批改完作业,评定出分数即可,对教育工作缺乏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育人使命担当。如此的认识,怎么能教好语文课程?培养出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代新人?

2.语文课程:该教什么

对语文课程该教什么,许多老师同样一脸茫然。较为普遍的是只着眼于教教材内容,而偏废用教材教。拿到课本和教参,仍是老套路:解题—介绍作者—教字词—划分层次—整体感知归纳全文主要内容—逐段分析内容(看见修辞教修辞,看见语法讲语法)—文体知识与写作特色归纳。使用统编版教材以来,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聚焦性和层级性的变化,老师们的教学内容稍有改变,不少老师有了依据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设计教学的意识和行动,但仍缺乏深入的用教材教的自觉,照本(教材+教参)宣科现象依旧。如鲜有对教材的自我深入解读,未挖掘出教会学生语言运用(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法和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点不清晰、训练不足导致课堂低效。

3.语文课程:该怎么教

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其实未必懂得语文课程该怎么教,因此过于依赖教材、教参。对语文课程,老师缺乏自己的思考,对课程标准,也很少自我深入学习和思考,更少经常性地温习课程标准和回看与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少老师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套路和腔调,除了教几个新词语,让学生背记要求的文章或段落,就只是教给了学生课文内容有的那点东西。对三维目标,理解也是机械化的,挂在嘴边却落不到实里,连教案所写的教学目标也是三维目标分立的。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四方面核心素养,四方面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明确了“语言运用”在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地位,语文课程的这个“根本”不能丢,丢了就不是语文课程,就失去了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

二、厘清:语文课程的本位坚守

1.语文课程性质须坚守“工具性”本位

通读2001年版、2011年版、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始终留在了课标中,且一字未改。这说明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历经近十次的语文课程改革,终于在21世纪初有了定论,不再作为语文课程争议的主题。这个定论,对语文课程而言是可贵的,于一线语文教师是可喜的,定位不再摇摆,省却了无谓的口舌,更省却了一线教师的迷惘与无所适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细思一下,为何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人会说,“二性”谁先谁后都一样。而根据我们的汉语言文化实际,这不是数学里的交换律(A+B=B+A),看似并列,然而孰先孰后有讲究。“工具性”置于人文性之前,表明的是作为语文课程,人文性在所有课程(尤其是人文类课程)都是明确或隐含的存在,而语文之所以为语文,“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本位特性,是摆在先决位置的特点。

这就向语文教师明确了,语文课程需首先定位于工具价值,教给学生学习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知识、方法、能力,教给学生们学会离开老师“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叶圣陶语)等学习语文的意识、方法、能力、思维、习惯等。有了“语言运用”这个工具基础,且在语文课程实践中恰切地融合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便能很好地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对全面地落在实处。

2.语文课程核心素养须坚守“语言运用”本位

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将该表述凝练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二十八字精简为十六字,从四方面内涵来看,看似没有多大差别,实则仍有课程目标培育方向上的明显或细微区别。“文化传承与理解”表达的是既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是二者兼顾且并列平等价值的关系。“文化自信”则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立意更清晰明确地传达出来,不仅需要传承好,还要在丰富多元的全球文化中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因为中华文化是全世界所有文化中延续最长且至今从未中断的优秀文化。“文化自信”自2017年版的第四顺位提到现在的排头兵位置,凸显的是语文课程在培育人才方面必须承担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自信和现实与未来的责任担当。

而其它三方面核心素养,笔者以为从内涵而言,并无太大不同,主要是从表述的精炼、凝练和统一而作了调整。就如“语言建构与运用”与“语言运用”,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育,需基于学生充分的语言建构方可达成。笔者陋见,“语言运用”实则隐含了“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两方面内容。“建构”是输入,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子无疑极为必要,这是“语言运用”(输出)的重要基础。当然,只有建构,是不够的,需学会运用,能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正确、规范、有效交流和沟通。

对于语文课程四方面核心素养的内在关系,已从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只强调“综合”,变成了“四方面”要素“不能分解”,而“分解开来说是为了表述和阐释”[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这表明“语言运用”是基础要素,其他三者是非基础要素。当然,非基础要素不代表不重要,它们也是不可或缺的,与“语言运用”相辅相成、因果相依,互相作用。作为“基础”的“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主要方面。这就从认知上把原来与“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捆绑在一起而不分彼此的“语言运用”分离了开来,突出了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本位特征,强化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质属性。[3]

可见,新版课程标准的这一明确表述,是基于语文课程实践和长期改革过程而正本清源的结果,也回应了语文课程性质表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历经21世纪课程标准三版修订,却始终坚持突显工具性是课程的基础价值地位。

3.“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培育如何真正落地

(1)理清“语言运用”需要教师做什么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运用”作了清晰的表述,“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4]

该表述明确了“语言运用”的四点要求,第一、二点明确的是学生的语言建构(输入)实现的路径,即培育方式。第三点要求的是如何在输入基础上,有自觉的运用意识和实际能力。第四点则强调语言运用中的人文性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核心素养要求。

为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就需要让学生更深程度地亲近课文,沉浸于每一篇文章之中,教师则需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出每一篇文章的语言运用方法、能力点,设计学生为主体的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和巩固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建构逐渐丰富的语言运用方法与能力体系,再自如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含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因此,语文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或方法的搬运工,还应该是学生语言运用方法与能力点体系的建构者。

(2)明确“语言运用”教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语言运用的四点要求,是一项长期工程,实际上贯穿了自牙牙学语至生命终止的全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皆有各自责任。就学校语文教育而言,从幼儿园的“语言”课程启蒙,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一个接续培育的漫长历程。

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语文教师该做的主要任务归根结底还是叶圣陶先生概括的那八个字,语文课的宗旨就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就是教会学生知道怎么把书读明白、知道怎样把文章写得像个样子。读书也好,作文也好,都是能力;凡属能力者,都需由训练而获得。[5]读书、作文能力的习得与熟练运用,需要语文教师借助教材和丰富的语文资源(浩瀚的文字资料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科学有序地传授给学生,使之掌握相对系统化的读书、作文能力,让学生在读书、作文的实践中学会运用。

广大语文教师需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比如对教材的使用,教教材是需要的,但唯教材马首是瞻是偏狭的,叶圣陶先生所言的“课文无非是例子”需谨记。学会从教教材,走到用教材教的高度,通过不断提升的专业素养深入解读教材中的读写能力点,设计好学生语言运用的方法、能力训练点,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终身受用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该基础上,有机融合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此,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方可有效达成。

坚守语文课程的本位,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精通语言文字运用的专家,而是要让学生基于学习情境,在今后广阔的生活情境中仍能“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运用”。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5.

[2]王 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3]付相峰、张悦群,新课标的新变化与新课改的新举措[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22(9):14.

[5]王俊鸣,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ix-x.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南朗街道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