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OLO评价理论助力教学“减负增效”

作者: 陈魏俊

利用SOLO评价理论助力教学“减负增效”0

摘 要 文章用SOLO分类理论工具测定学生思维水平,认为低于学生思维水平或者高于所处能力层级二个指标以上的作业都是应该减去的课业负担,为“减负”提供了依据。同时,文章认为给学生提供符合其“最近发展区”思维水平的作业才能实现“增效”。

关键词 减负  SOLO分类理论  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着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不得不提高质量,以匹配“减负增效”。“减负”指的是减去对学生无用的课业负担,而“作业”需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能力才有助于“增效”。如何做到“减负”的同时,实现“增效”?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确定减去的作业是“负担”?怎么评定学生提升了能力?目前比较流行的测定工具之一“SOLO分类理论”能够较好地担此重任。

一、用SOLO分类理论实现“减负增效”的基本构想

SOLO分类理论由澳大利亚教育家比格斯等人提出,根据学生在具体情境解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划分学生所处能力层级,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让抽象的能力可见,即其英文全称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所表达的意思。该理论将思维能力分成“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与抽象扩展结构”五个层级,详见下表[1]:根据该理论,我们可以定位学生所处的能力层级。有了这个定位,再根据我们熟悉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可以确定一件事情:学生们的作业如果有利于培养“最近发展区”内思维能力便是有效作业,否则就该减去。

二、利用SOLO评价理论测定学生思维能力层级

根据SOLO分类理论,我们制定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语文主观题学习成果质量评价表”。根据该量表便能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层级进行定位和描述。

如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有人认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明朗、温暖的诗,充满积极情绪,也有人认为本诗抒发了失望之情。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理由。

这个题目容许学生得出逻辑兼容的开放性结论,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我们利用上表来对学生理解能力进行SOLO层级定位和描述,见下表:

有了这样的量表,便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层级定位。我们不仅能定位个体学生思维能力层级,还可以了解整体学生的思维层级。我们曾对某校高一学生进行了SOLO思维层级调查,结果显示64%的学生处于“多点结构”,31%的学生处于“关联结构向抽象拓展结构过渡”。这说明有64%的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他们年龄不匹配,只有约31%的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年龄匹配。这告诉我们初高衔接的重要任务首先是提升大部分学生思维能力从“多点结构”转到“关联结构”,其次是将正常水平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到“抽象拓展结构”。

三、利用SOLO分类理论助力“减负增效”

我们可以根据SOLO理论的能力特征描述来设计具有该特征的学生作业。比如针对要从“多点结构”提升到“关联结构”的学生们,我们设计了如下作业: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子曰:“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

君子要有“仁者不忧”的品格,但孔子却说自己有“四忧”,可见孔子不是君子。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理由。

这个题目是要让学生找到所给素材间的内在关联,以此解决最终问题。这个作业可以专门布置给要培养“关联结构”水平的学生。

针对第二类已经处于 “关联结构向抽象拓展结构过渡”的学生,我们要设计能够训练学生“抽象拓展结构能力”的题目。抽象拓展结构最重要的是培养归纳和演绎两大能力。如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学习了《声声慢》的婉约风格鉴赏,请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完成下题。

苏轼、辛弃疾虽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却又各自不同,有人评价说苏轼的词“豪而达”,辛弃疾的词是“豪而郁”。请你结合以下两首诗歌加以说明。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如何赏析《声声慢》婉约派诗歌风格后,我们需要他们抽象概括出分析诗歌风格的思考模式,再迁移运用到“苏辛”豪放派诗歌风格鉴赏中去,以便形成归纳和演绎能力。

以上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作业设计来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有一点需要注意,作业与学生能力提升需要匹配。比如对于已经处于“关联结构”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来说,上面的第一个题目就属于重复性题目,应该减去。此外,作业的思维训练点远远高于学生所处的思维水平,比如第二个题目对处于“多点结构”的学生来说有些超出能力范围,也应该减去。当作业任务高出目前学生思维层级一个指标的时候,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增效”的作用。

教育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减负增效”一定要科学切分、科学落实,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本文属于北京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HDZD2021-004“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比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2]《论语》,中华书局,2017年8月.

[作者通联:北京市八一学校]

阅读唯有回到兴趣和生活本身,才能真正发挥启智润心、涵养人格的积极作用,让青少年从读所爱之书走向读各种门类图书,走出校园之后依然亲近好书,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成为真正的终身读者。阅读唯有以问题为牵引,引导青少年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走向研究性学习,通过历史、科普、人物传记等作品探索未知,学会自我接纳,找到“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等问题的答案。阅读也唯有与生涯规划相结合,才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建构知识体系、升级思维方法、增强意志品质,通过与同伴结成阅读共同体,进而形成携手共进的成长共同体。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阅读的力量是巨大的、超乎想象的,也是无形的、持久的。每个人的气质里,都藏着他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养成阅读习惯,即是找到了精神的避难所,能更好地让青少年在精神上立起来,进而锚定目标,全力以赴,勇敢追梦。

——张贵勇,《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07日第2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