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追忆、畅想:挖掘生活中记叙的三重路径

作者: 高良连

摘要:记叙文要写得真,才能写得好。这里的“真”指的是基于生活。挖掘生活里的记叙,是记叙文写作的绝佳途径。笔者归纳了三种方法——写生式、追忆式、畅想式,来探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记叙文;生活;真

不少学生认为,记叙文不好写,原因是想不出写什么,写不出深度。每次写作文都要一直“憋”,“憋”够字数才能松一口气。万丈高楼平地起,写文章也是如此。要让别人觉得你的文章好,首先要让别人看得下去,也就是文章必须“真”,“修辞立其诚”就是这个道理。

就如同艺术创作,你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首先得接地气。一件作品是否最终完成,不仅要看作品是否创作出来,最重要的是观众的欣赏与认可。而接地气是靠近观众,完成作者、作品与观众之间关系融通的重要条件。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思维不同,但人类的体验与情感特点却是共通的。因此,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实现读者对文章的共情,就必须让作品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最终贴近读者的情感世界,实现读者对文章的共鸣。阅读与看戏也颇为相似,观众有时候会“入戏太深”,产生“庄周乎?蝴蝶乎”的朦胧感,若读者看了你的文章,觉得你写的“很真实”“不是瞎编的”,因为他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或看过类似的情境,便容易“入文”,感受文中人物的感受,感受作者的感受,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想写好记叙文,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你必须有一些材料,一番意境,才可以习作。”[1]而这些材料,正来源于生活体验。

我们不否认,模仿是创造的前提。模仿给了初学者一个实用的套路,让我们不至于走太多弯路。比如记叙文要先写时间、地点、人物,呈现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我们按照套路来写,至少能让文章写得完整。但模仿毕竟是生硬的,很多初学者为了模仿而模仿,忽略了文章的本质是“真”。真,是真实,或者说看起来真实。文章要真实,就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生活就是写作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们不是说完全写真式地去刻画真实,记叙文除了真实记录生活,还包括虚拟真实。而这些虚拟的情境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它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基础之上,从现实生活生发的再创造。这也是一种真实,这样你的文章才不会让人觉得“假”。不妨尝试以下几个阶段的写作练习:

一、写生式记叙

写生是美术行话,指以实物、实景等作为描绘对象的一种作画方式。写生就是先看清楚,感受明白,再动笔去画。迁移到写作方法层面,写生法就是写实的创作方法。包括真实描述与真实虚构两大类别。真实描述包括真实描写和真实叙事两个方面,真实虚构则包括虚构实景和虚构事实两个方面。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文学论》一书中提到“写实法”,即用最平凡真实的语言来表现生活。他还把写实法分为表现性写实法和取材性写实法,其中的表现性写实法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而取材性写实法即取材于生活,但不一定要完全重合,可以理解为我们这里所说的真实虚构。

(一)真实描述

真实描述包括真实描写与真实记叙。描写则是纵向深入刻画重点细节,具有瞬时性,记叙则是横向记叙事件的过程,具有流动性。

1.真实描写

记叙文只有纯粹的叙事没有详细的描写,则显得粗线条,抽象化,只是阐述了一个事实而已,无法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质感,自然就很难共情。在记叙文中少不了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这些主要以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写生式的描写让记叙更加真实细腻,通过环境等细节的静态或动态的描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就更能让读者体察到文章的情境;此外,细节描写蕴含丰富的信息,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效果,延长文章的审美时长,增强文章的思维度。

真实描写的方法可以通过沉浸式观察体验法进行训练。就像实景写生一般,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视觉区域进行文字描摹。描写分为白描和细描,创作者首先要先对这二者进行抉择,如果所描写的事物对体现人物内心或者渲染气氛、推动或暗示情节有重要作用,那就可以选择细描,让叙述节奏慢下来,转移读者了解情节的心理,延长其形象审美时间,使阅读情节的读者成为身临其境能够共情的倾听者;反之可选择白描,稍作勾勒即可,当然白描也可以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体现,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就是经典的白描式勾勒,这么粗线条的景物描写就如同诗人心中那颗淡泊名利的“素心”,具有极简文学美感。一般在创作初期,我们不妨先练习真实细描,可以采用实物写生、实景写生、真人写生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观察,去发现,然后用文字进行呈现。描述时可以按照空间顺序、由外到内、五感法、正侧结合等方法进行。几种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多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

以莫怀戚《散步》为例: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个小片段景物就是真实描写,文中运用了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到内,视听结合,对初春的田野进行了描写。整体的田野里是“大块小块的绿”,“铺”字写出了这新绿的无处不在,颜色也有浓淡之分,颇有层次感;树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景物十分鲜活,具有动态之美;最后一句具有哲理性的思考,又将描写从景物外部纵深切入到了景物内部情理方面的含义,点明了主题,也让文章更具哲理性。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给出一张名为“父亲的手”图(拍摄照片),让学生去用文字描摹,让学生用任意几种方法进行描述,随后教师附上下水范文:

父亲的手枯瘦如柴,右手食指尖圆突突勾着,皮肤上长满了老年斑,这种斑点我以前在爷爷手上脸上见过,像鲐鱼背上的黑斑,所以老人有“鲐背之年”的别称。想不到,父亲也老了。时间的流水疯狂地洗刷着人们生命里每一道色彩,从鲜亮到黯淡,这还不够,还要从黯淡到最后模糊,直到消失。

范文文段整体使用了从外到内的方法:先从整体到局部写手之形貌——整体特点是“枯瘦”,局部写了右手食指的奇怪形状和皮肤上的老年斑,然后写此手形貌特点所带来的生命意义,暗含作者对父亲衰老的伤感之情;正侧结合法:先正面写手的形貌,再侧面写“我”的感受与联想来侧面衬托父亲的“老”,并且这种联想可以起到拓宽写作外延的作用,让文章更有厚重感,内涵更丰富,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模仿训练;五感法:文段主要以视觉描写为主来代替读者之眼进入情境。

课堂观察仅限于观察,如果能够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便更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直觉,让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观景写景,对着同桌用文字写生,或者走出小家庭与课堂去做一次小买卖,亲身体验能让学生更有物可写,因此,写作训练可以从课堂写生延伸到出游写生、自由写生(周记)等,形式更灵活多样,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真实记叙

真实记叙指的是对故事情节的建构与设计需与现实生活或亲身经历相同,符合生活规律,符合人之情理,符合相应职业领域的实际等,方能写出真正的生活情境,让读者产生共鸣。例如,有学生写小小说设计了癌症患者,但是对癌症治疗的过程、癌症病人的生活困境、家属的情绪变化等方方面面缺乏了解,只一味依靠想象去编造,那就是“说谎”,且容易漏洞百出,闹出笑话。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小小说创作阶段很喜欢编造“生死”故事情节,好像人物非死不能塑造出其真诚的情感与美好的品德,情节设计会让读者觉得过于刻意,沦为“狗血剧情”。夏目漱石说过:“我们的邻居中没有英雄,所以写实家所描写的人物都不是英雄。不是英雄而能引起我们的同情,不是因为那人物伟大,而是因为他于我们一样平凡。”[2]因此,要让文章写得真实,最好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或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真事。在训练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真人真事记叙法或者沉浸式情境体验记叙法。

真人真事记叙指的是文章所记之事最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这样整个事件的过程、前因后果,包括当事人的感受、反映都是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自然不会失真。老舍在《想北平》中说的“一个孤高自赏、横竖不动的人,很难了解生活的意义与劳动的意义,也就无法描绘今天的人民与英雄人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如果你要写的是一件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那就先去体验一番再动笔吧。

来看看厦大附中校友罗曼琳同学在就读高一时写的文章《外婆的信仰》:

又是临近年关之时,她的儿女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首先做的,还是招呼外公“回来”好好款待一番。外婆在门口忙活着,为了让她的丈夫找到归处,我们在二楼的木桌上摆满鸡鸭水果,手持飘着青烟的香等待。“回来了!开始吧。”外婆努力地跑来,欣喜地喊着。后又是一套礼仪,最后两块桃木掷下,每个人都笑了,外公很满意。

第一条,片段写了家庭聚会之日,外婆用祭品“迎接”已经去世的外公的整个过程详细真实,很容易吸引读者进入故事情境,事件的发生发展符合民风民俗,符合人物内心情感特点,非常真实。尤其“持香等待”“掷桃木”等情节都非常契合人物身份与故事情境,笑中含着深情,非常有画面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哪里会写得如此真实呢?所以,要想写好真实记叙,最重要的是留心生活,选择独特的生活经历结合必要的真实描写。

当然,真实的记叙并不是说要按照时间顺序记流水账,对事件经过的记叙有很多方法,比如叙述的顺序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写作效果。写作时一般是一种叙述顺叙为主,其他方式为辅,不断将故事情节进行充实;记叙还要讲究视角,同一件事,从第一人称视角去讲述,会更加真实可信,更方便抒发情感,还能因为视角的局限而产生悬念,用第三人称视角去写能让读者看到事件的全貌,记叙也更加客观;叙述节奏也有快速与舒缓之分,这与文章的风格有关;此外,历史或梦境与现实交织等叙述技巧的运用也会让记叙更加精彩。写作过程中不妨将这些记叙艺术进行理解融合使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要注意的是,写生式记叙法重在观察与体验,也就是说,写生之人要沉浸于描述对象之中,达到“虚静”的境界。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也提到过“静”的内涵:“它指的是心灵的空界,不是物界的沉寂。你的心灵越空灵,你越不觉得物界沉寂……丢开一切,悠然遐想,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写生式要的就是这种虚静之境,当你抛开杂念沉浸于写作对象,你的眼、手、身心全部融入进去,方能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启发。这里还要再强调一下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引鲁迅复“北斗杂志社”一封信所举的八条写文章的规则中的三条: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这三条被朱光潜先生称为“作家的金科玉律”,可见留心生活是第一步,但如何留心,留心之后如何取舍、如何组织语言,也是值得研究的。

(二)真实虚构

记叙文贵在真实,但不代表文中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照搬生活。文章是允许虚构的,只要这个虚构部分符合外在的事态与内在的情理,也是符合文章“真”的标准的,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真实虚构”,也就是文学界所说的与“科学之真”相对的“文艺之真”。真实的虚构包括虚构实景,重在景物描写,环境的营造;还包括虚构实事,即虚构出让人觉得真实的事件。二者通常是相互融合而不是割裂开的。还是上面那个例子,没有见过癌症患者就去写相关文章,固然不明智,但如果你非写不可,你可以选择信息搜索、个例专访、专业书籍阅读等方式去积累第一手素材,放到你的文章里去,只要符合情理、符合实际,那么你的虚构就会显得真实可靠。

以作家夏衍《包身工》为例,这篇报告文学属于纪实类文学作品,但其中包身工们如“芦柴棒”等受尽虐待与剥削的经过很多是虚构的,这不仅不妨碍文章的真实感,还让包身工的真实生活困境非常详细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止来源于措辞用字,更与作家的“诚”息息相关。夏衍为了这次创作,曾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上海日资纱厂中的包身工进行了实地调研暗访,这才成就了文章中画面的可信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