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的审美意蕴及教学策略

作者: 张硕

摘要:“闲笔”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文本中的“闲笔”通常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可以通过以景造境的方式,烘托氛围,也可以使叙事延宕,韵味更加悠长,还可以铺垫伏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以“闲笔”为核心设计学习任务,因文制宜,多维视角品读,并运用“教学解读”思维,将对“闲笔”审美意蕴的解读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闲笔”;审美;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闲笔”这个概念最早由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后来逐渐成为明清小说批评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内涵并无明确界定,但主要围绕“闲”范畴做讨论,童庆炳先生认为:“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述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1]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也有类似看法,他指出:“所谓‘闲笔’,就是在叙述主线故事时,用点缀、穿插的手段,叙述一些小的事件,打破叙事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加强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这样的描写就有意趣,就是审美的描写。”[2]由此可见,“闲笔”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理解和阐释文本中的“闲笔”也是细读文本和深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闲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和美学价值,但因其多为主情节之外的“非情节”因素,有时甚至会被误以为琐碎和拖沓,往往在教学和解读中被忽视。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看,充分理解文本中“闲笔”的审美意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尤其是“双新”(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以来,不断强调立德树人和素养指向。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如果细心留意会发现,其中“闲笔”之处可谓颇多,但“闲笔”教学却很少受到广泛关注,笔者试图从此处着眼,窥视其审美意蕴,并展开一定的教学思考。

一、“闲笔”的审美意蕴

(一)以景造境,烘托氛围

文学作品是作家综合表达的结果,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素都要置于作品的虚拟情境中。读者通过解码文本语言符号进入作品情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诸多内涵。尤其是叙事性的作品,想要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表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和丰富情感,安排情节的合理推进和起承转合,都需要情境的介入。而很多作家并不会选择用长篇大论的方式去营造情境,大段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也并非一定会出现,有些作品只有寥寥数语,用来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环境特征等。这里的“景”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景观,亦或是一种场景,它并非作品的核心要素,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恰恰这样的“闲笔”才别有洞天,让作品生发出另一种意境和美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主要讲述了林冲偶遇李小二,带刀寻仇赴草料场,最后被逼上梁山。文中直接描写风雪的文字主要有三处:林冲去草料场的路上,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势正盛。“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冲沽酒归来,雪势更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看似游离于情节之外的几处“闲笔”,能给小说带来什么呢?首先,通过寥寥数语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在严冬之际,林冲充军沧州。第一处“闲笔”中的“纷纷扬扬”颇具形象性,林冲与差拨二人赶往草料场的路上,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而下,风雪笼罩着二人,无形中体现出一种艰难,迎风赶路,冒雪前行,虽此二人为伴,但林冲内心依旧孤独,雪的飘落更加剧了这种孤独感。第二处与第三处的“闲笔”更是寥寥数字道出另一番意境,空中的雪与地上的雪相互辉映,一动一静,整个人沽酒的路上仿佛置身于风雪的世界中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寒意包裹着林冲,扑面而来,似乎无法阻挡,热酒带来的暖意随时会被侵蚀殆尽,雪是纯净的,但是林冲内心的世界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尤其是前后两个“紧”字的呼应,既是现实环境的真实刻画,暗含时间的推进,雪势的恶劣,更是一种氛围的烘托,鲁迅在《“大雪纷飞”》一文中,赞美这一段描写时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风雪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重要背景,朔风裹挟着大雪,寒冷夹杂着悲凉,烘托了小说情节的张力,也渲染了人物的情绪。尤其是情节高潮处“雪”与“火”交相辉映,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看似一笔絮语,让读者感受到了林冲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极具隐喻和象征意义。

(二)叙事延宕,韵味悠长

叙事性文本大多建立在连贯的情节推进中,事件一件接一件有序进行,使得整个作品体现完整性。但是使用“正笔”的叙事方式呈现文本内容往往缺少节奏的变化,很难在一张一弛中抓住读者的心弦,而“闲笔”则恰好可以作为补充增加文本的审美期待。因为在文本推进过程中,读者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定的心理预判,这种心理预判与作品内容会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阅读节奏,当这种节奏被“破坏”或“打乱”的时候,就是“闲笔”在起作用。“闲笔”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又延长了审美长度,从而调整读者的审美期待,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贪游名山者,须耐仄路;贪食熊磻者,须耐慢火;贪看月华者,须耐深夜;贪见美人者,须耐梳头。”[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金圣叹所认为“闲笔”的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延宕,即通过放缓叙事节奏,宕开一笔,增强读者的审美期待,以达到延长审美感受的效果。因而在很多作品中,作家为了获得更有层次和变化的叙事效果,牢牢抓住读者的审美心理,而使用“闲笔”造成短暂的陌生化效果,使得作品读起来回味无穷。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有几处“闲笔”运用恰到好处。小说开端,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由于两人步伐大小快慢不同,“我”竟对他发生了兴趣,其中一处“闲笔”是第七段的外貌描写,“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在叙述赶路的途中,作者宕开一笔,向读者介绍了通讯员的外在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同时让赶路这件事慢了下来,不像通讯员撒开大步走路一样,节奏持续连贯,在一张一弛中叙事得到有序推进。紧接着一处“闲笔”出现在二人的对话中,“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你多大了?”“十九。”……对话如此继续下去也并无不妥,但似乎作者觉得这样行文节奏过于流畅平稳,显得叙事平淡没有起伏。于是乎在对话中间,作者旁插一笔,由拖毛竹想到故乡的生活,“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几句描写从对话的节奏中旁出,将读者带入竹海山道的慢节奏故乡生活,惬意舒适,没有战争与伤痛,景色与生活画面使得二人的对话更富有形象性,读者也可以从单纯的对话中看到另一片天地,增加审美视域。笔者认为最精彩的一处“闲笔”是小说高潮处,新媳妇看到通讯员牺牲,侧身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前沿正在进行紧张的战斗,包扎所里伤兵不断进出,“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一针一针”“细细地”“密密地”与紧张的战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外部的快节奏已经变得模糊,视线清晰地集中在新媳妇的“慢动作”身上,悲伤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读者。此处“闲笔”不仅照应了前文通讯员衣服撕挂布片的细节,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将读者的情绪深深带入故事叙述中。

(三)铺垫伏案,穿针引线

金圣叹曾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出“弄引法”,即在一大段文字之前,用一小段文字引出,可以使作品显得文从字顺,起伏有序,这里的弄引之法其实就是“闲笔”,古人生动形象地表示为“每于事前先逗一线,如游丝惹花,将迎复脱,妙不可言”[4],旨在说明“闲笔”具有铺垫伏案的作用,对作品的行文思路起到穿针引线的效果,有时还能够暗示情节。从这一角度来看,“闲笔”不闲,反而成为作品行文中不可忽视的节点,与上下文构成了某种内在的联系和结构的转承。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不会一直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推进文本,尤其是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艺术手法和形式丰富多样,往往在情节的过渡时会下一番功夫。“闲笔”的出现可以恰到好处地连接文本之间的内部结构,亦或是在前后文展现一种逻辑的黏连,让情节与情节之间形成很好的照应与过渡,文本呈现更具审美情致。西方叙事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预叙”,简单理解为预先说出即将发生的事情,与“铺垫”和“伏笔”相类似,“闲笔”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诸如中国古典小说中出现的梦境、异兆、异象、卜筮、预言、诗词、谋略、说书者言等,都是“预叙”的不同形式。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闲笔”叙事,其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到贾雨村在中秋佳节到甄士隐家中做客,想到自己平生抱负未达,仰天长叹吟出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清代文学批评家哈斯宝认为这一句对整本书来说有穿针引线之功用,此联中的“玉”和“钗”即是《红楼梦》的两位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求善价”出自《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待时飞”源自《太平御览》中记载:“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价”可同“嫁”,暗指林黛玉想嫁给贾宝玉,“飞”有晋升之意,指薛宝钗本意想进宫当嫔妃,与贾雨村一样,在事业上等待时机,得到飞升。同时“时飞”也是贾雨村的字,喻义在《红楼梦》的整个叙事中,贾雨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次要人物,通过其视角来引出诸多内容,所以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评中指出:“这便是网罗全书的情节,在此处提纲挈领,总揽一笔。在平平常常的一句话里就藏有如此硕大的机关,可见作者胸怀如何。若不细加品味,把它仅仅当作一句雨村抒怀之语,便是空放过了。”从小说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贾雨村确实在很多事件中起到了勾连的作用,林黛玉和薛宝钗也作为全书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几乎贯穿全文。

二、“闲笔”的教学策略

(一)以“闲笔”为核心设计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教学对“闲笔”的研读力度还有待提高,想要挖掘“闲笔”更多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意蕴,需要一线教师调整课堂教学重心,给予“闲笔”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很多作品中的“闲笔”恰恰可以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切入口,通过深度解读“闲笔”,而关联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人物塑造、逻辑结构、情节安排、艺术特点、情感主旨等。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充分思考文本中“闲笔”的特点,围绕其特征和作用设计教学问题和任务。以“闲笔”为核心设计教学任务,一方面可以明确教学重点,师生围绕作品中的“闲笔”不断分析、解读、体悟、阐释,在问答互动和执行学习任务重体会“闲笔”的审美意蕴;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解读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有几句旁逸斜出的文字:“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为什么鲁迅在离开鲁镇之前要写这么几句和文本情节内容看似不相关的几句文字呢?教师设计教学问题和任务时可以把这一处的“闲笔”作为教学重点,进而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这一段文字中提到了“清炖鱼翅”,可以设计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明确在当时的背景下,什么样身份和地位的人能吃得起这类食物,再有,此处“闲笔”中提到了“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等词语,也可以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一元”在当时的购买力情况如何,亦或者我们发现文中写到祥林嫂的工钱,可与其作对比,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这一处“闲笔”切入,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与文章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鲁迅的无心之作,当时的一元等于一千文钱,而祥林嫂的工钱每月只有五百文,所以这里的“物美价廉”更像是一种反讽,而更为讽刺的是祥林嫂捐门槛要十二千,也就是十二元,要不吃不喝足足攒两年!细细品读这几句“闲笔”,可以发现鲁迅的用心和深刻。所以从这一处“闲笔”出发设计学习任务,可以感悟出作品的丰富意蕴。当然,也可以通过设计任务清单的方式,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清单上的问题,实现对“闲笔”的解读。

(二)因文制宜,多维视角品读

“闲笔”的类型和特点不一,在文中呈现的效果和作用也有不同,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先明确“闲笔”内涵,再结合文本的结构和内容做整体分析,用全局视角看局部问题,部分联系整体,实现对“闲笔”的深度解读。有的“闲笔”主要是景物描写,从词句语言形式入手,赏析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语言表现力、表达效果等,或许更能看出其审美意蕴;有的“闲笔”为叙事内容,可以从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入手,分析情节特征、结构脉络、与上下文的联系等;有的“闲笔”则是匆匆一笔旁逸斜出,短小精悍容易被忽略,可以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人物关系、艺术特色、思想主题等角度分析,找到与文本的内在联系。因为“闲笔”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其审美意蕴也具有丰富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闲笔”类型(写人、写事、写景、写情、写评……)进行文本分析,充分联系作品深度解读。当然,一处“闲笔”中也可能有多种作用,如在结构上起到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呼应上下文等;语言上用词准确,句式多变,有韵律等;节奏上宕开一笔,延迟期待,增加审美效果等;情感上暗示主题,侧面烘托,丰富主旨内涵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因文制宜,采用多维视角灵活品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