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背景及意义

作者: 王随仁

摘要: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提出,有着复杂、深远的教育理论背景,也有着现实、深刻的语文教育背景。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对语文课程改革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同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背景;意义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相对于21世纪前两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全新概念。在其中的“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中,一个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另一个任务群即是“跨学科学习”。语文“跨学科学习”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使用的全新理念之一。那么,为什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会提出语文“跨学科学习”?它的教育理论背景和语文教育背景是什么?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有哪些重要意义?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探究的问题。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育理论背景

当代有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人本主义课程以及问题中心课程。这三大课程流派依据的课程理论分别是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以及问题中心课程论。在这三种课程理论的指引下,三种课程各自有突出的优点,也各自有鲜明的不足之处。在21世纪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开始之前的较长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各门课程大多是典型的学科中心课程,往往过分强调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重要性,严重忽视学生自身的兴趣、需要、情感以及探究空间等,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严重压扁,长此以往,课程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人本主义课程及问题中心课程,虽然各自有其鲜明的缺点,但是它们重视学生的和谐发展、重视生活实践以及综合性强等突出优点,恰好能够弥补学科中心课程存在的严重不足。所以,我国新世纪之初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思路主要就是吸纳、借鉴人本主义课程以及问题中心课程的理念,吸收它们的优点,以弥补原来各门学科中心课程存在的种种缺陷。事实上,从21世纪前两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到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倡导语文“跨学科学习”,也都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积极吸纳人本主义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的种种优点来革除曾经过分、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因而颇为“目中无人”的语文课程的种种弊端息息相关。具体来看,“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教育理念的逐渐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史上丰富的教育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借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并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之后,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真正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为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以马斯洛、后期的布鲁纳等为代表人物,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进一步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了极致,奠定了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注重教育理念的突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始开设综合学习课,目标是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各科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国家的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也都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看作人的本性。

历经数百年的积累,这些教育学、心理学的丰富理论成果,逐渐为我国21世纪语文“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语文教育背景

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提出,与曾经问题重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密不可分,也与21世纪初开启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脉相承。

在一百多年的现代语文教育历程中,对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批评,曾经多次出现过。“五四”以后的二十年代初期、抗战前的三十年代中期、抗战胜利前后的四五年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年代的后期,都有过关于“抢救国文”“中学生语文程度低落”“语文教学质量下降”之类的批评和议论。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近二十年间,虽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是人们对中小学语文的批评几乎从未间断过。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后期,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渐渐地严重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考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越来越多,最终引发了上世纪末全国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历时数年的大讨论中,人们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许多非常尖锐、激烈的批评意见。

正是由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持续研究与强烈呼唤,加上这场全国性语文教育大讨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激烈批评与全面争鸣,我国加快了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语文素养、对话、综合性学习等多个重磅的新理念。在这一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都把综合性学习和语文课程的其它四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进行了相关表述。它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1]在其“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2]的表述。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继续全方位地继承了实验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表述,特别是“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以及“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等说法,都为后来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形成了重要铺垫。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总述。结合前两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表述,我们来对照这段总述以及接下来关于“跨学科学习”在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及“教学提示”的表述,不难发现,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全面继承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其学习内容及要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也有一定的变化。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部分列出的六大任务群之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提出及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的实施,是对其它五个任务群特别必要的补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它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第二,它自身具备十分宝贵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突出价值。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独特的课程改革价值

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整本书阅读这五个任务群,其涉及的学习内容本质上属于比较常见的汉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传统语文课程领域,唯有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大大超越传统语文课程领域的全新内容。因此,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来说,它具有其它任务群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

第一,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进一步引领语文课程冲破以语文学科知识、学科能力为中心的藩篱,走向以人为本、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结合前述相关的教育理论背景可知,继承和发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的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主要是借鉴了人本主义课程论、问题中心课程论的理论精髓,冲破了新课程改革前以学科为中心的语文课程的桎梏。所以,相比于其它几个学习任务群,它能够更突出地引领语文课程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二,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进一步引领语文课程超越语文学科的局限,使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形成更密切的关联。“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4]语文“跨学科学习”要求在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它能够更突出地引领语文课程摆脱学科孤立从而走向与其它学科的适度融合。

第三,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进一步引领语文课程超越语文学科,超越课堂,超越学校,走向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跨学科学习不是单纯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是对单篇课文的解读,而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课标中这样的表述,明确地指引了语文“跨学科学习”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从学校内扩展到学校外,从学科学习中有意义的话题扩展到对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的学习。而探讨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有助于学生认识完整的现实世界,并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5]很显然,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更加突出地引领语文课程从狭隘的语文课堂回归无比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第四,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进一步引领语文课程超越知识点,超越分数,超越结果,走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探究过程。“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显然,语文“跨学科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个性等方面取得全面的收获,最终能够更加高效、充分地达成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突出的学生发展价值

当今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当然也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跨学科学习”自身具备非常宝贵的教育价值,即它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突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精神。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围绕一定的话题,学生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够得到极大的拓展。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学生往往要在课堂内外、家庭内外、校园内外开展观察、记录、参观、调研、阅读、写作、讨论、分享等实践活动,而不是只在教室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的实践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突出的培养。同时,语文“跨学科学习”围绕的探究主题是学科学习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在学习中学生的脚步和心灵往往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社区,走向广阔的社会,学生的社会参与精神、社会责任感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突出的培养。

2.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因为语文“跨学科学习”主要是学生围绕学科学习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去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它主要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为主,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特别突出,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突出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才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而跨学科学习具有整合性、情境性、高阶性的特点,突破了线性的分科思维模式,更加有利于引领学生成为具有分析能力的批判性思考者、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自主学习者、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解决者。”[6]因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这种情境性、综合性、探究性的特点,它显然能够更加突出、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