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沈健
摘要: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的,显然,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已经不能适应了,而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设计,教育的本质问题从原来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变为现在的“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授人以鱼”到“引人以渔”。我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验中是围绕情境、小组、任务、展示和反思这五个元素来进行课堂改革的,而教师是搭建桥梁者,桥梁是一个贯穿元素。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语文;教学新设计
一
建构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流派,对当今国内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哲学和心理背景,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经康德到皮亚杰的发生学结构主义,从黑格尔经马克思到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学习理论在哲学上受到个体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双重影响,建构主义是这两种理论聚合的结果。”[1]“20世纪前半叶,对学习的研究受行为主义观念支配,即‘学习是反应的强化’,相应的‘教学就是训练’;到后半叶,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的学习隐喻的影响逐渐超过行为主义,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2]
另外,还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解读建构主义在现代社会学习中的意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出人文主义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历史的开始,现在几百年过去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相信每一个人,肯定个体的价值。当尊重每一个学生时,个体的能量才会得到最大的爆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这个时候,教育教学才会从内到外地发挥作用,知识的建构,个性的建构,品德的建构才会有意义,而内化才变为可能。
很多年来,大家一直在争论,课程教学到底应该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这实际上是课堂活动的三个点,当我们以任何一个点为中心的时候,课堂就会走向失衡。总体来看,“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1.0以教为主,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2.0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老师尽量减少外部干预;3.0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双方协作完成学习任务。”[3]从这么多年的实践来看,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模式效果最佳,既不是教师灌输式教学,也不是学生放羊式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内在含义。
在建构主义双主模式下教育的本质问题从原来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变为现在的“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要重新界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重新界定,课堂也要重新界定。
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授人以鱼”到“引人以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以学生为本,而不是教师口若悬河的“独角戏”,这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直接体现;第二是角色的服务意识。教师并不是直接提供答案的,而是帮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第三教师是教学行进中的引导者,角色具有隐藏性,在看似无序之中把握有序;第四是教师从展示自己到展示学生的变化。学生学习时并不是一个被动者,而是以主人的身份,是一个自主学习者。教师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和学生相互信任的合作者关系,在亦师亦友中,更倾向于朋友身份。
对建构主义,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这种大势所趋的教育理念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和必然性,有着哲学和科学的强力支撑,它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之道,也是所有学科的改革之道,具有普适性。
二
有一个非常著名和重要的科研成果,叫学习效果金字塔,也有人称之为“学习金字塔”。这是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实验和调研,因为采用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完成24小时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保持率是有区别的,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
通常大家认为金字塔是越往上越好,而这个金字塔反而是塔顶的学习效率最低。在被动学习中的四种方式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学习者为辅,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叫被动学习,也是浅层次学习,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称之为“机械学习”。而主动学习包含的三个方面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内涵的,是现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讨论是对问题的解决,实践是检验知识是否内化的途径,而教授给他人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这三种方式从整体来看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只有个体的主动建构才能完成化繁为简,灵活输出。
由此可见,“基于问题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概括而言,它主要有以下特点: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探究;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4],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组建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提供展示平台,引导反思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笔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验中就是围绕情境、小组、任务、展示和反思这五个元素来开展的,而教师是搭建桥梁者,桥梁是渗透在每一个环节的一个元素。在设计这些元素时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和初中语文的阶段性因素,要有渗透性。
情境是通过对新知、已学知识、课标以及对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情感等背景综合考量后的一个提前预设。教学中的情境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演讲,可以是展示,可以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多元呈现,也可以安排在户外等,是不拘一格的。建构主义的开放性就意味着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是开放的,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方式。
小组不仅仅是几个学生的聚合,合作完成任务,还具有社会意义,是未来社会化的一种预设,一种演练。在小组学习时不仅是知识的建构,是合作意义的建构,还是内在情感和价值的建构。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四人小组最为灵活,时间易分配,效果最佳,比较常用。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把与个人学习成长相关的资料收集在一起,其实这也是个“思维档案袋”,教师可以加以分析总结并反馈给每个学生,有益于扬长补短。
在分组学习时,教师并不是甩手掌柜,而是一个“随机因素”可以作为小组学习的一个观察者和收集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是一个参与者,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可以质疑,可以打破某种平衡,不能让小组学习成为一潭死水,而是不断向前的溪流。
任务是检验知识是否内化的驱动力,要有相应的指向性目标和多维的合理性评价。要策划既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的任务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时,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习内容和社会的联系,建构主义的学习不仅是个人知识的建构,也是在建构通向社会的一个途径。让学校走进社会的同时也让社会走进学校:可以让学生投稿,写对联,写公告等;也可以请家长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中,如让家长参与到作文评价中,增加多维视角等。这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是“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苹果”,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如果难度较大的话,可以分解为可递进的难度层级,易于顺梯而上。
在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难度估计(要难度适宜);时间估计(所给的时间要恰当);评估设计(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维度);兴趣估计(发布的任务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完成任务至关重要);任务的导向性(能否很好地导向新知)。
展示是要求学生公开介绍他们已经学到了什么。这种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他们展现魅力,建构自己的知识取向、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学生展示并介绍时,会获得一个“临时老师”的身份,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的结构,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教学。
每日三省吾身,不仅是指学生的反思,同时也包括老师自己的反思:学生的反思包括小组反思和个体反思;教师的反思包括对自己的反思和对学生的反思。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用来反思的时间也不可能设置太长,教师可以以个人总结和整体总结的方式来谈主要的问题,可以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一次能指出一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就已经很不错了。学生找出自己在学习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可以了,并在记录本上写下来,并找到解决方案。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存在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方案。
桥梁是指在教学生认识新的知识内容之前,展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在两者之间产生某种或明或暗的联系。这座桥梁是建构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当学生能够把它放置在“自己的认知地图、价值标准、态度、期望和动作技能内部时,他们就能更好地把精力重新聚集在新内容上”[5]。
必须在班级和学校里营造一种信任、安全和分享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必须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文化,同时也必须正确地评价多样性,这样搭建的桥梁才会畅通。在学生课前预习时,可以进行自我摸底,要思考面对新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能否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通道,这对于后面的课堂学习来说,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搭建的桥梁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只可能是综合主要方面而搭建的,不可能完全契合每一个学生实际的情况。个性化背景不可能完全预设,所以独立而又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建构凸显出它的价值。
这些元素在桥梁元素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而在向前推进时教师还要突破一些传统的习惯,才能为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创造出好的环境。在传统教学中,有些不好的做法根深蒂固,要特别注意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抛弃标准答案;第二,不要怕学生犯错误;第三,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第四,要转换角色意识;第五,要变显性的讲授为隐性的引导;第六,不要害怕不确定性;第七,让学生内化一种意识:自主学习是通向未来的途径。
在这几点中,重点谈一下如何用建构主义去看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这一点是重中之重,影响到学生能否打开自己,能否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不喜欢犯错误的学生,这一点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是不符合人性的。教师要改变固有的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要认识到错误的价值,看到错误背后的东西。这种观点将会有利于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有利于建立起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当学生不再怕犯错时,不再用错误否定自身的时候,建立起来的人格体系和知识体系将更加牢靠,也更能走远。错误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否定了错误也就是否定了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鼓励主动大胆地学习,而错误也是建构的一部分,只有不畏惧错误,才有可能进步得更快。改变学生把犯错和不好画上等号,要让他们意识到错误也意味着修正边界,意味着勇敢,意味着快速成长,意味着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真相。
还有以下几点:其一,对思维的训练。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是思维的两面,是思维必不可分的一部分;其二,排除了一种错误,就在确定一部分正确的边沿;其三,错误可能意味着是某一种陷阱或是某一种“坑”或“雷”,一个人的错。对别人而言,就是一个“对”的信号,不仅对自己有意义,对其他同学而言,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大家一起排“雷”时,便能更快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增加学习的效率;其四,一种错误,就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而它的背后可能就有一条正确的途径。一枚硬币不可能只有一面,要善于发现另一面。
三
无论我们如何去思考去设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变量”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呈现增加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思想更加独立,还因为语文学科在多维的变量中所具有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发散性。教师要理解在建构主义语文课堂上“变”才是唯一“不变的”,善于把握变量,因势利导。
变量是思维碰撞后的必然结果。既有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碰撞,也有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还有信仰理想等不同带来的碰撞。既有内在的矛盾性,也有外在的矛盾性,而矛盾是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力。
变量可能会导向另外一个新知识。这样正好可以借势变向,当然要把握主和次的关系,在前一个新知识还未建构完成的情况下,不要反客为主,若在前一个新知已经完成建构后,“宜将剩勇追穷寇”,完成变量新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