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副文本”构建课堂“真实情境”
作者: 王守平摘要:“副文本”是教材文本意义阐释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课堂“真实情境”的重要抓手。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利用插图和注释,“图文互涉”,构建还原历史现场。延展开去,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为例,巧用插图“副文本”,创设与“主文本”相关的“真实情境”,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副文本;插图;真实情境;构建;历史现场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正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副文本。“副文本这一内容已经有多年的发展时间,最早其被定义为蕴含在文学作品中与作者有关联的材料。后来在热奈特的著作中,对其定义进行了丰富,认为副文本的存在,可以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帮助,并对‘副文本’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作者名、标题等成为‘副文本’的最主要内容。按照与文本的关联程度,‘副文本’又可以分为内外两种文本,内文本就是指与文本关系密切的内容,以标题为主,‘外副文本’是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所有一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文本的封面图画为主。”[1]
本文所指的“副文本”主要指“文本的封面插图”和“文本”下的注释。“副文本”是文本意义阐释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课堂“真实情境”的重要抓手。我们需要关注“注释”或“插图”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还需要梳理与此事件、此人物相关的史料、文献,互证历史史实与文本内容,回到历史现场,构建课堂“真实情境”。
本文所指的“真实情境”主要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情境。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2]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副文本”,尤其是插图和文下相关注释,梳理探究与之相关的文本材料,在多文本组成的群文所生成的历史事实中,回归文本历史现场,进入文本所要表达的“真实情境”。
一、对比教材,发现表述变化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文本是《左传》的一个选段。通过比较发现,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开头是“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文下注释写道:
[九月甲午]:指鲁僖公三十年(前630)九月十日。
而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烛之武退秦师》开头是“晋侯秦伯围郑”,去掉了“九月甲午”字样。统编版教材在文下注释①是这样写的:“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氏传》)”,并在《烛之武退秦师》主文本下插入了一幅地图,文字标注为“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前630年)”。
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来说,无疑“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而统编版教材偏偏去掉了时间“九月甲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副文本”,不对“插图”和“注释”进行研究和拓展,那么就很难创设学科认知真实情境,学生也很难真正深入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图文互涉,回归历史现场
根据文下注释和插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到“僖公三十年”和“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前630年)”插图地形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并阅读以下与插图和注释相互关涉的文本: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春秋·僖公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
《左传》: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史记·秦本纪》: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彊,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
《史记·郑世家》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
《史记·晋世家》: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初,郑助楚,楚败,惧,使人请盟晋侯。晋侯与郑伯盟。……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从这些文本中,学生通过梳理相关史实,可以构建还原当时郑国的处境:在公元前637年,当时还是流亡公子的重耳(晋文公)在逃亡时路过郑国,想要获取一些帮助,并补充些许饮食,以便继续赶路。而郑文公不让重耳入城,没有礼遇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也就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前两年,晋文公为了夺取中原霸主地位,和楚国开战,结果楚军大败。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城濮之战时,郑国因为近楚而远晋,所以不得不站在楚国一边,出动军队对抗晋军。
由于当年落魄时在郑国受到的侮辱,以及郑国背弃周王室依附于楚国的事实,所以已经成为诸侯霸主的晋文公于公于私都要狠狠教训一下郑文公,以彰显霸主的权势和威风,并杀鸡儆猴。因此,郑文公就成为了那只儆猴的“鸡”,晋文公下一步行动的目标,已经牢牢锁定了郑国。
由此,在多文本组成的群文所生成的历史事实中,学生通过梳理相关史实,可以更深切地回归历史现场,更好地体味处在“秦、楚、晋”等大国夹缝中郑国的处境。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烛之武退秦师》文本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理由,“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对郑国造成的威胁,“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自知之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现实含义;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也能明白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见秦君”而不是“见晋君”的必然选择。
通过文本插图可知,《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这是春秋中期。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前中期是一个讲“礼”的时期。“礼”的观念萌芽于周初,显著于西周之末,而大流行于春秋时代,而《左传》中所说的“礼”,正代表了“礼”的新观念之确立。《左传·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3]梳理了春秋时期“礼法制度”对各国约定俗成的大背景,学生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下,就能理解“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对郑国的杀伤力,也能理解烛之武劝说秦伯联盟后晋文公反驳“子犯请击之”要求的合理性。
三、巧用插图,创设“真实情境”
高中语文插图既是语文教材的“副文本”,也是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助读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种文本语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比之前的苏教版教材多了许多插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插图这一“副文本”对构建“真实情境”的作用。在我看来,统编版语文教材插图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只要出现在教材中的插图,我们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巧用插图“副文本”,创设一些与“主文本”相关的“真实情境”和“语文活动”,这比有些教师生拉硬拽地创设所谓的“真实情境”要真实得多。
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副文本”,进行群文材料的梳理和探究,比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春秋列国形势简图”;我们可以进行对比群文群图阅读,比如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插图,一幅是今人画的赤壁图,一幅是古人画的赤壁图,比较这两幅图的意蕴和突出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比较画作本身语言和文本语言的不同,比如《琵琶行》画作和《琵琶行》文本的不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代入自己,进入情境,让自己与插图和文本对话,比如《我与地坛》照片,假如“我”是史铁生,我们可以比较史铁生自己拍摄的地坛图和自己创作的《我与地坛》的不同心境,又如《鸿门宴》座位插图,我们可以扮演角色,根据主文本来探讨坐在不同位置上每个角色的心态和性格;我们可以编写脚本,根据插图创设真实情境,设计语文活动,比如《雷雨》剧照,我们可以比较脚本语言和话剧语言的不同等等。
总之,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副文本之一,是文本意义阐释的重要途径,是创设语文课堂实践“真实情境”的重要宝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一切“副文本”,特别是插图“副文本”。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利用插图等“副文本”来创设“真实情境”时,要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情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这个根据“副文本”而创设的“真实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学科认知和心理认知,要学生主动参与的“真实情境”,教师只是提供角度思路和相关材料,起一个引领作用即可;二是“真实情境”必须围绕“主文本”。根据“副文本”所创设的“真实情境”或语文活动,必须围绕主文本,也就是语文课文,判断的标准就是这个“真实情境”必须符合“主文本”课后的“学习提示”和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要求。
注释:
[1]罗雪梅.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副文本”的语篇理解策略[N].教育学文摘,20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48.
[3]郭丹,程小青,李彬源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