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的读法与教法
作者: 李卓摘要:执教《〈论语〉十二章》不能沿用一般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教参的教学指导脱离了学生学情、文本特点和历史情境。这一课是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语文课上最后一次学习《论语》文本,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论语》的阅读方法,即把《论语》放在当时孔子的教学现场中来读,用平视的视角去看待圣人,用真实的思考去触摸哲思,进而亲近孔子并由此开启体认儒家传统文化之大门。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学
备教《〈论语〉十二章》,查阅了不少教学设计,发现一般的教法甚无新意。学生初一就已学过《〈论语〉十二章》,高一又学过《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再学《论语》,难道还是那样介绍孔子、翻译文句、阐明道理吗?
教参指出,“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是单元目标之一,可是高二学生对孔子的思想已相当熟悉——他们在历史课堂所学的比语文课堂更多。教参建议“把破除语言文字障碍作为首要任务,再综合各家观点合理解读思想内容,进而鼓励学生整体观察十二章的内容,从主题思想、表达方式、师生关系、时代启迪等不同角度分类比较,提升思维水平”,这个建议也不合理。一是课文中的文字障碍并不大。比如第三、四、五、九、十一章,一读就懂,而且每一章的文字量少,保留了教学现场的口语化状态,文言语法并不复杂,不宜把“文字障碍”作为教学难点。二是各家对《论语》的解读均有“合理”的一面,很难辨别所谓的“合理解读”。当前公认的最好的《论语》注本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后来杨逢彬先生又著《论语新注新译》。杨伯峻先生是杨逢彬先生的叔父,可是逢彬先生提出了很多与伯峻先生针锋相对的看法。可见,对《论语》的理解,即使是杨家这一家也存在很大分歧,更不用说各“家”了。老师备课自然应该参考不同的观点,但若课堂上罗列诸家意见以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则失之艰深、琐碎。
究竟该怎样引导学生读《论语》?查阅资料中,我发现李零先生也特别关注“怎样读《论语》”这个问题,他强调“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要读出“一个真实的孔子”[1]。这话非常在理。我们把孔子当圣人,把《论语》当圣经。“圣”化之后“人”味就被稀释了。虽然学生熟悉孔子,但少有人真心喜欢孔子、发自内心地崇敬孔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把孔子当一个人来认识,没把《论语》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来读。我们不妨先想一想《论语》中的教学现场是怎样的。孔子授课往往缘事而发,形式自由,师生间有问有答。面对老师的传教,学生不是不加思考地将其奉若神谕,而是有追问,有质疑,有反驳,有补充……当时社会各种学说盛行,弟子之所以信奉孔子,就是因为他们对“子曰”有过深入的思考,并在实践中认识到“子曰”的价值。明白这一点后,我决心引导学生与圣人来一场对话,用平视的视角去看待圣人,用真实的思考去触摸哲思。
一、“我”问夫子:还原教学现场
在活动一,我要求学生向孔子发问——请依据“子曰”,设想孔门弟子的提问,并邀请同桌回答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论语》收录的是孔子与弟子的谈话。文中的“子曰”本是针对具体问题或话题而发,但弟子编书时只记下了孔子的回答,而丢掉了具体语境。《论语》的阅读障碍,根源就在于此。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试着还原这个语境,再看看孔子的回答有何特别之处。
第一章所答的问题,学生一致认为是:“怎样才算好学?”可是,大家的回答却不尽相同。有的说,好学就是孜孜不倦地学习书本知识;有的说,好学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汲取智慧……我提醒学生,孔子的回答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瞪大眼睛,仔细看书下的注释。有个学生嘀咕道,孔子的好学是提高道德。没错!在孔子眼中,“好学”不是探求外在物质世界的规律,而是追求内在道德修养的完善。这是儒家学问的一个本质特点。《大学》所谓的“三纲”“八目”,最后“以修身为本”,在这里可见其端倪。钱逊先生说“从孔孟到宋儒,贯穿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做人的道理”[2],“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追求做人的道理,或者说追求做个好人。中国传统的“好学”观与西方文化的“好学”观(积极探索外在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迥异——这种文化基因的差异,亦可用来解释为何中国传统学问没有发展出近代西方科学。
再看第四章,学生写的问题是:“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想到这个问题不难,难的是给予凝练机警的回答。学生勉强尚可的回答有:“君子是好人,小人是坏人”“君子品行高尚,小人品行低劣”。人性本是复杂的,很难把人分出截然对立的两方,但孔子却能抓住某一标准,三言两语划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没有对生命经验的深入思考,没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话是讲不出来的。
对十二章,我设计的问题是“夫子,有什么书可以推荐我们读吗?”我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讲明推荐理由。经过一番尝试,学生就知道:要用几句话讲明一本书的价值并非易事,可孔子只用四个字(“兴”“观”“群”“怨”)就讲清楚了,而且这四个字对后世中国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我”看夫子:感悟圣人智慧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回答孔子所回答的问题,他们马上就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接着,我要求他们把这种感受形之于言:请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眼中的孔子,并说说理由。经过活动一的酝酿,一些习惯保持缄默的同学也纷纷开口:道德高,口才好,有恒心,有爱心……
我用的词是“大智慧”——这是我在十余年间阅读孔子中深刻感受到的。我讲了“子贡赎人”的小故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子贡的高尚行为,会遭到孔子严厉批评?一番讨论后,大家才明白背后的逻辑:一方面,子贡拒绝受赏,表面看是义举,背后却存私心——成就个人美名;另一方面,鲁国鼓励赎人的政策,是鼓励性而非强制性的。既是鼓励,就只能顺人心而为。愿意损私利公的毕竟是极少数,子贡所为就立起了道德标杆,加重了别人行善的道德负担,大大削弱了政策的效力。
如果说,“子贡赎人”的故事展现了孔子的“实践知识”(对人情人性和施政效果的透彻了解),那么“妙识肃慎之箭”的故事就很好地展示了孔子的“书本知识”。这个故事《史记》有载:
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陈湣公从一只掉落的隼身上拾到一支箭。这只特别的箭无人能识,于是请教孔子。孔子断定是肃慎人的箭,并且把来历讲得一清二楚——武王克商后,夷蛮来贡。肃慎人进贡了楛木作杆、石头作镞的箭。武王把肃慎人进贡的箭赐给大女儿,而大女儿嫁给了陈胡公(陈国开国国君)。陈湣公听后到国库去找,果然发现了这支箭。
这段文字让我非常震惊:要知道,孔子距周武王时代已有400多年,而他对当时的历史了若指掌,即使是历史的细节,他也非常熟悉。他不仅知其然(史实),更知其所以然(史实背后的逻辑)——比如,他说武王之所以把肃慎人之箭赐给陈国,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醒陈国国君不要忘记对周天子的朝贡之礼(“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无忘服”);而分封给同姓王的是奇珍异宝,这样可以显示重视亲族(“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在那个知识载体匮乏、知识传播困难的时代,孔子能知晓400年前的历史细节及其背后的原因,说明他不仅博览群书、记忆超群,而且异常聪明,有强大的思考力与理解力。
三、“我”疑夫子:打破教条思维
活动三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健将提出“打孔家店”的口号。这些批判提醒我们:孔子的学说需要辩证看待。请联系文中章节,想想哪些“子曰”并不适合现代社会。
学生感到很新奇,很少有人想过“子曰”并不一定对!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朝闻道夕死”是不够的,闻道之后更要行道。我很激动!——尽管这个学生忽视了原话中的夸张意味,但他是在真实地思考。有个学生说,孔子说的“克己复礼”的四个“勿”,很难做到,毕竟人是感性动物。这话说得太好了!孔子学说发展为压迫人的封建礼教,这句话就是“理论支撑”之一。
我逆着“子曰”的意思问学生:哪些情况下不能“慎于言”?见到“不贤”,只是“内自省”吗?有没有“己所不欲,可施与人”的情况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语文课上老师提问后,不能“慎于言”;请教问题,不能“慎于言”;为民请命,不能“慎于言”……见到“不贤”(如违背公序良俗之事),不仅要反观自身,更应该及时劝止。现代社会提倡资源共享,己所不欲之物可能正是他人之所需,比如“爱心义卖”“资源回收”等等。
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对“子曰”,我们不能条件反射式地全盘吸收。世上本就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何况“子曰”往往有其具体语境。
四、“我”辨夫子:区分真假孔子
活动四环节,我提出两个问题:(1)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义”。但鲁迅《狂人日记》却揭露了封建社会“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鲁迅为什么会批判由孔孟发端的“仁义道德”?(2)请用课文所选章节的内容,解释孔子的“仁”并不“吃人”。
问题(1)学生都知道:因为后世封建统治阶层利用孔子的学说维持其统治。我稍作提醒: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一个是《论语》中的孔子,一个是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孔子,前一个孔子才是真孔子。
问题(2)的答案在第二章。这一章很短,但正如李泽厚先生所强调的,“这是一篇大文章”“说的是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依凭”[3]。在孔子眼中,“礼”“乐”这类外在的约束,都应该以“仁”这个内心情感为依托。
类似的例子是宰我问“三年之丧”。宰我觉得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反问:守孝一年,你吃饭穿衣心安吗?宰我答“安心”。孔子说:你安心,那就这样去做吧。宰我走后,孔子批评宰我不仁:子女都是从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守孝三年是人之常情,难道宰我没有得到父母三年的爱护吗?孔子认为,居丧期间之所以拒绝娱乐活动、华服美食,是因为人的情感都会对父母逝世感到悲哀,以致不能从中得到乐趣。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父母之丧,子女悲哀在心,故食旨未甘,衣彩色而心滋不适,哀戚出于自然,乃本此而制为居丧之礼”[4]。守孝的礼节是建立在普遍的人性情感基础之上。
由此看来,真正的孔子学说并不“吃人”,反而是“以人为本”。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如“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其实,“仁”的本质就是关爱生命。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习得了阅读《论语》的基本方法——还原教学现场,用自己的思考与孔子对话,不要被各种注解吓住,更不能盲目地把“子曰”尊为教条。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孔子和《论语》的认识。以前他们只被告知孔子是圣人,现在他们真切体会到孔子绝非凡人。这样,学生普遍觉得孔子可敬、可亲,甚至可爱,体认儒家传统文化的大门便由此打开。
注释
[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1.
[2]钱逊.正气浩然——《孟子》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2.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5.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16.
[本文系2023年佛山市新课程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单元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FSJY2023E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