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三维剖析

作者: 马月亮

摘要:人物通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借助对人物的塑造凸显时代精神,核心价值在于实用性。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典型材料的选择与文章结构的布局,细节的生动刻画和语言的精心雕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物通讯;时代价值;选材布局;细节;语言

人物通讯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新闻性强调真实性与时代性,文学性突出可读性和感染力。基于这一特点,人物通讯的创作兼顾文中人物与读者的共识和共情非常重要。共识,是指文中人物事迹及精神内涵符合特定的受众心理和时代需求;共情,是指通过文学的技巧如材料的选取、细节的描写、语言的雕琢等,让人物的事迹更动人,人物的精神更明晰,进而影响读者。

一、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作用。”[1]人物通讯最重要的目的是借助人物事迹弘扬或召唤时代精神。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入了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后文分别简称《喜》《心》《探》)。这三篇文章虽然也是以塑造人物作为主体,但对比小说类文体,其在情节的曲折性和故事的传奇性等方面要逊色不少。然而,人物通讯是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文章,需要作者根据受众的心理、社会的需求来彰显时代精神,最终达成引领社会舆论的目的;因此,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用性而非审美性。教材所选的三篇人物通讯都很好地凸显了其承载的核心价值,人物的思想立意与时代精神可谓同频共振。

《喜》选自2001年2月22日的《科技日报》,文章的现实背景是袁隆平获得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为重要的是,文章是借助袁隆平的事迹对社会极度缺失的科学精神的一种呼吁与倡导,同时也是对“谁来养活中国”这一群体焦虑的有力回应。

《心》发表于1977年,主人公张秉贵是供销社的职员。在物资相对短缺的当时,供销社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售货员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普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顾客怨声载道。在如此背景下宣传张秉贵的事迹,颂扬他周到、热情、细致的服务精神,能够让读者达成认识上的共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其社会价值和时代功用不言而喻。

《探》发表于2018年,其背景是2017年钟扬教授不幸逝世。然而仔细揣摩,作者其实希望借助文本传递更多的价值导向。当时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援藏、援疆的先进人物,但学术界也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科普意识淡漠、导师成“老板”等现象,就社会而言,还存在群体性的“佛系”“躺平”的弊病。文章颂扬的钟扬身上的坚强乐观的优秀品质,乐于帮助学生、热心科普宣传的高尚品格,以及他自愿从繁华的城市到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去搞科研最后以身殉职、埋骨西藏的牺牲精神,都是对社会现象的回应。

人物通讯有其特有的责任和担当,要凸显鲜明的价值导向性。所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内核,需要承载主流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写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展现典型的个体,还在于通过个体来撬动社会,让那些典型的人物成为时代的指南针,历史的风向标,进而达到感染、教育并引领读者的目的。

二、材料选择与结构布局

人物通讯重要的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展现其独特的性格,凸显其特定的精神。要想将人物的典型性抽取、提炼出来,文本的材料选择和结构布局十分重要,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材料只是生糙的铜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划。”[2]三篇人物通讯均非常注重选择典型的材料,并借助特定的逻辑关系巧妙布局文章的结构。

(一)选取典型材料

《喜》意在表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因而选材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文章中的四个小标题对应的内容也都体现着科学精神的不同维度:“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主要写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经过,意在表现其专注、探索和实践精神;“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主要写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义无反顾的坚持,意在表现其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创新精神;“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选取袁隆平回应外界质疑的事件,意在表现其追求事实、捍卫真理的精神;“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主要写袁隆平的梦想以及他的贡献,对应的关键词是远大理想和世界格局。

《心》意在凸显张秉贵的服务精神,围绕人物的这一品质选取了九则典型材料:用糖哄哭闹的小孩;热心服务赶火车的顾客;耐心接待生气的女顾客;女儿生病,仍然微笑接待顾客;因对顾客态度不一而被质问的经历;为生病顾客挑选点心,收到水果;学习知识,为顾客当好参谋;去吃夜宵,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不同群体给他写信和诗。选取的这些故事虽然细碎,却都服务于张秉贵既定的人物设定。

《探》不局限于对钟扬某一品质的颂扬,意在凸显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该如何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追求,因此文章选材也涉及到多个方面。文章以“探界者”为主线,以“‘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五个小标题展开叙事,讲述了钟扬在学习工作之界、植物学之界、科普之界、教育之界、生命之界的不懈探索及成就。

(二)精心布局结构

《喜》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材料,先后选取了袁隆平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的事迹材料,时间的延续让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袁隆平追求科学的人生经历。他个人经历的各个阶段又有内在的逻辑性,四部分内容分别对应的是实践、创新、坚守真理、拥抱梦想。实践是前提,创新是灵魂,创新难免面对质疑,此时需要坚守真理,远大的梦想是一名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基础更是归宿。这虽然是袁隆平个体的经历,却对每个科学家的科研之路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心》以服务他人、自我反思、顾客回馈三个维度布局材料。与哭闹的小孩、赶火车的顾客、气呼呼的女顾客之间的故事;以及女儿生病,他仍然微笑接待顾客的行为;都是从张秉贵服务他人的角度来写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服务精神。后文若继续列举张秉贵服务他人的事例,文章难免冗繁呆板;因此,作者笔锋一转,中间插入了他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的经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更好地凸显了人物的精神,让读者感觉人物更加真实立体;同时也是在映射一些社会现实。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宕开一笔,重点写顾客对张秉贵的回馈,一方面从侧面颂扬张秉贵的服务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精神在各行各业、在各类人群中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也是这篇人物通讯写作的根本目的所在。

《探》则以“散点透视”的方式组材,作者立足不同视角,以多侧面来展现立体的人物形象,凝练人物的精神内核。文章以“‘英雄’少年”作为开始,以“生命延续”作为结束,界定了钟扬生命的始终,中间的内容则写其如何一次次“探界”:投身西藏、致力于种子研究的“种子达人”;以科普为己任的“科学队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接盘’导师”……文本以“辐射”的样态介绍他在各个领域的贡献,写他如何以爱岗敬业、坚定执着、勇敢担当的品质垫起人生的高度,延展人生的广度。

三、细节描写与语言雕琢

人物通讯既要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严谨性,还要体现出其文学性的特质,细节描写和语言雕琢是增强人物通讯生动性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一)细节描写

贾平凹曾说,细节描写是生动的,就像春天树干上长出的绿芽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三篇人物通讯在细节描写上各有所长。

《喜》以袁隆平“科学家”的身份为切入点,凸显他作为“科学家”的独特之处即一生都保持着“泥腿子专家”的朴素本色。文中的很多细节都在凸显他这一特点,如“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

《心》在表现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时,尤其注重对动作的细致描写,以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这一故事为例,先后用了“拿”“放”“装”“塞”“包捆”“递”“嘱咐”等动词,既表现出张秉贵业务熟练,又体现了他热情周到、细致体贴的服务精神。

《探》中有这样一处细节: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3点半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5点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申请书,半夜1点开始处理邮件,半夜2点上床睡觉,凌晨4点起床,4点半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这处细节用对钟扬的一天看似流水账的记录来折射钟扬的一生,其对事业、对人生的态度不言而喻。

细节描写的作用还体现在借助对典型环境的勾勒来凸显人物鲜明的个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上。如下面两段文字: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喜》)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百货大楼。(《心》)

“要想让读者产生共鸣,把读者带到某一个情境非常重要,因为人置身于某种情境中所受到的情感冲击,胜过千言万语”[3],以上两处环境描写虽然都极为简洁,但为读者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从而产生了不容小觑的艺术效果。《喜》强调时间为“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环境是“薄雾”“雨点”,“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应该是居家休息放松的时间,袁隆平却在“薄雾”和“雨点”中走进了田间,时间和环境的简单叠加便将袁隆平对工作的热情写到极致。《心》突出“初冬”这一时间和“寒气袭人”的天气,意在用寒冷恶劣的天气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这一热闹的场面形成的落差,侧面烘托张秉贵的服务精神。

(二)雕琢语言

人物通讯不同于新闻消息追求简明扼要的客观叙述,允许加入作者的感情色彩,增强作品的抒情性,因此人物通讯的语言要做到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在表现真实性时,三篇人物通讯有相似方法:一是,直接引用所记人物或亲自见证过人物事迹的人的话语,让人物自己或他身边熟悉的人直接站出来讲述故事;二是,多使用精确的数字(如年份、数量等)来凸显事件的真实性。

三篇文章还善于借助描写性、抒情性、议论性的文字来体现语言的文学性,如多种问句的使用,多样修辞的综合运用等。除此之外,三篇人物通讯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句式。

《喜》善于运用具有冲击力的长句,将多个修饰性的词语连用来凸显袁隆平的形象特点和他做出的贡献:

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心》和《探》则多次将短句和整句结合使用,借助短句的灵活性和整句的丰富性来凸显人物的品质:

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招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心》)

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心》)

他觉得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非常重要,他还想着要把大学专业教材改成适合小朋友的音频故事,想着要为孩子们写一本科学故事书,想着去中学给科学社的孩子们上课,还想着开设更系统化的科学营……(《探》)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探》)

好的人物通讯应该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七分”在于人物精神的时代性和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三分”在于用文学性的手法将人物身上蕴含的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密码生动地诠释给读者,如此,方能彰显人物通讯拷问个体灵魂,思考时代现实,寻找社会发展的精神皈依的本质。

注释:

[1]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J].新闻战线,1979(04):10-18.

[2]朱光潜.谈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7.

[3]张洪伟.共识与共情:写好人物通讯的两个关键点[J].新闻与写作,2022(12):105-1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