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阅读的意象

作者: 王爱玲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点是诗歌意象,意象中饱含的作者情感是诗歌阅读需要把握的关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诗歌阅读理论,探索出了意象——情感教学法,其方法有三个主要环节:一是熟读诗歌。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二是提炼诗歌意象。指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从诗歌内容中还原诗人的创作对象,找到具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群;三是从意象中品味诗歌情感。指导学生认识诗歌意象对于品味诗人情感的意义,发掘诗歌意象的情感因素,感悟诗歌情感的意象化过程,从而读懂和接受诗歌之美。意象——情感教学法适应初中学生接受心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诗歌阅读;意象——情感教学法;语文核心素养

古典诗歌非常强调意象、意境、意味,诗人往往用意象把世界与读者连结起来,诗人建构的世界中,用意象抒发情感、寄托理想、阐发社会观念,读者通过意象把握和体悟作者的情感和旨趣,进而真正领会诗歌之美。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将意象作为诗歌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结合中外诗歌理论,探索旨在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的意象——情感教学法,经过知识考核与作品赏析的反复测试,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积极支持与高度认可。

一、熟悉诗歌意象类型

那么,何为意象呢?要说意象则必须从物象说起,物象是纯自然的、客观存在的,而意象指的是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情感、趣味的客观物象。由此可见,诗人通过自然界中的意象来抒发自己浓郁的情感,以表达高远的个人志趣。[1]

(一)草木类意象

秋季,在万物凋零枯萎时,大地呈现出一片肃杀萧条的景象。菊花却在这片萧条寂寥的土地上悄悄绽放,散发出独属于它的独特生机。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引起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叹,用水的流逝来形容时光的易逝,用花落来形容人生的无常,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短暂——落花,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以落花意象表达时间转换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

暮春时节,杨花飘飘洒洒地从空中落下,常给人一种飘忽不定、居无定所之感,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哀思——杨花。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以杨花为意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写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里,杨花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情感色彩。它既像花一样美丽,却又因其轻盈易逝而无人怜惜。这种既美又哀的情感,正是苏轼对人生无常与世事沧桑的深刻体悟。

(二)动物类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动物类意象的运用丰富多样,这些意象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以具体的诗歌为例,来分析动物类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与内涵。[2]

《早发白帝城》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猿声”就是典型的动物类意象。猿猴的啼叫,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在这首诗中,猿猴的啼叫,仿佛是诗人心中无法平息的激情与豪情的象征,与轻舟疾驰、万山飞过的壮丽景象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诗人豪情满怀、奔放不羁的形象。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里的“鸡豚”同样是动物类意象。鸡豚作为农家生活的象征,既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展示了农家待客之道的淳朴与热情。通过这一意象,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世界,感受到了那种朴素而真挚的人情味。

中国古典诗歌对动物类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更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意象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着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气象地理类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气象地理类意象的运用尤为普遍,它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深刻。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长河”是典型的气象地理类意象。大漠的广阔与孤烟的直挺,构成一幅壮观的画面,凸显出边塞的荒凉与孤寂;而长河的蜿蜒与落日的圆满,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也是气象地理类意象的运用。衡阳雁的南飞,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与时光的流逝,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通过这一意象,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迁相结合,使得词作更加具有情感共鸣。

游子思妇望着天空中的圆月,想念着远方的故乡家人,此时,月亮的冷清将人们的情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月;例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白日”与“黄河”便是典型的气象地理类意象。白日依山而尽,展现出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壮丽;黄河奔腾入海,则象征着生命的不息与历史的绵长。通过这两个意象,诗人将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唤醒诗歌情感的意象教学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意象的灵魂。意象与情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本文将通过解析具体诗歌,深入探讨意象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领悟诗人情感来更好地理解诗歌意象的教学价值。[3]

(一)意象与情感的互动关系

意象与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在领悟诗人情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同时,通过深入解析具体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明月光”与“地上霜”是意象的运用,它们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更通过明亮的月光与寒冷的霜露,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以动作与情感的结合,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意象与情感的交融,使得诗歌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共鸣。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鸡豚”“腊酒”是典型的气象地理类意象,它们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朴素与丰饶。而“丰年留客”则体现了农家人的热情与淳朴,传递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许多诗歌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壮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时光的感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以明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在领悟诗人情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通过具体的形象与场景,将诗人的情感具象化、生动化。

情感是意象的灵魂,赋予了意象深刻的意义与内涵。因此,在欣赏古典诗歌时,我们需要通过领悟诗人情感来深入理解意象所蕴含的意义,进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与精髓。我们也需要注意意象与情感之间的互动性。意象与情感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动态美。在诗歌中,意象可以引发情感的产生与变化,而情感又可以影响意象的选择与呈现,这种互动性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命力与感染力,令人陶醉其中。[4]

(二)从诗歌意象来理解诗人情感的教学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往往存在着对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陌生感,以及对诗人情感理解不深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停留在对诗歌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难以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引导他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逐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在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结合教学案例和学生心理,介绍意象——情感教学法的实践意义和应用策略。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春晓》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回忆自己早晨醒来的情景,与诗人笔下的春天景象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杜甫的《春望》描写了春天长安的景色,并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之美。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破”“山河”“城春”“草木”等,领悟这些意象所传达的荒凉、破败之感。通过讨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意象中领悟诗人的情感。

三、阅读诗歌意象品味情感的教学路径

上述分析,我们可看到意象在诗歌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下面我们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教学个案,来分析阅读诗歌意象品味情感的教学路径。

(一)具体意象中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富有丰富意象和情感的诗歌,主要有以下具体意象:“北风”“白草”“胡天”“飞雪”“春风”“梨花”“珠帘”“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瀚海”“愁云”“置酒”“胡琴”“琵琶”“羌笛”暮雪”“红旗”,这些意象都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它们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真情实感。诗歌的丰富意象体现在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上。例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北风、白草、飞雪等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边塞严寒的画卷,展现出一种苍茫、肃穆的气氛。这些意象不仅刻画了环境的艰苦,也为后文的送别情感做了铺垫。诗中的意象还体现在对送别情景的细致描绘上。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东门、雪满山路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使人仿佛置身于那风雪交加的边塞之中,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凉。

岑参在诗中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和送别时的凄凉场景,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悟,即对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坚守岗位的敬佩之情,以及对自己身处其中的自豪和感慨,也从意象中得到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以春天的景象比喻雪后的美丽景色,寓意着虽然离别带来了痛苦,但美好的回忆和友情将永远留在心中,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绚烂。

(二)描述性词语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充满深情与豪情的诗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描述性词语,这些词语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是对边塞将士的敬佩之情。尽管环境艰苦,但将士们依然坚守岗位,这种精神让诗人深感敬佩;诗人对送别场景的描绘,风雪中送别友人时的痛苦与不舍溢于言表。也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希望友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描述边塞风光的词语,如“北风卷地”“胡天八月即飞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等。这些词语勾勒出一个寒冷、苍茫的边塞世界,既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暗示了送别时的凄凉氛围。这些描述性词语的使用,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为后文表达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描述送别场景的词语,如“中军置酒饮归客”“纷纷暮雪下辕门”“轮台东门送君去”等。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将诗人的情感与送别场景紧密结合,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总体而言,中学诗歌阅读的意象——情感方法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熟读诗歌。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二是提炼诗歌意象。指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从诗歌内容中还原诗人的创作对象,找到具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群;三是从意象中品味诗歌情感。指导学生认识诗歌意象对于品味诗人情感的意义,发掘诗歌意象的情感因素,感悟诗歌情感的意象化过程,从而读懂和接受诗歌之美。意象——情感教学法适应初中学生接受心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价值。

注释:

[1]张洁.悟诗情,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课外语文(上),2021(1):102-103.

[2]陈建彬.解读言外之意,品味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探幽[J].江西教育,2017(30):16-17.

[3]肖姬嬛.把握意象体味意境感悟意蕴[J].科技信息,2009(13):117,90.

[4]金颖男,张荣生.诗歌意象与意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2):63-6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