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如何解?

作者: 黎炳晨

摘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报”的理解在初中语文不同版本教材中存在较大差异,从最初的避而不释,到后来注释为“为了报答”,再到注释为“为我报知”。不同的注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词的准确理解,也给一线教学带来困扰。变“注释争议”为“教学资源”,利用这一注释的衍变作为教学研讨的切入点和聚焦点,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辨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整首词,用语精当,词意晓畅,情感充沛,内涵丰厚,诸多名家解读和名师案例为一线教学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细致梳理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有关这首词的注释,其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中“为报”的理解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词内容的准确理解,也给一线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为报”到底作何解?如何利用这一注释的“不同”,激发学生思辨,进而提升课堂效益?这是教学这首经典作品时不应忽略的问题。

一、“为报”之变

梳理近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为报”的注释有三种不同的处理。细究这三种不同的处理,可以看出编者对“为报”以及整首词词意的不同理解。

在2016年前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被编入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编者只注释了“倾城”,课下注释为:“全城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从这个注释可以看出,编者回避了对“为报”的注释,但从“倾城”的注释来看,可以判断编者是将“倾城随太守”作为了一个既定事实,即密州城的民众已经跟随着苏轼到郊外打猎了。

在2016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最初的版本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被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课下注释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这一句,注释为“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又追注了“倾城”,“形容随观者很多”。从这一注释可以看出,编者将“为报”理解为“为了报答”,这句话的主语为苏轼,“倾城随太守”也是被理解为一个既定事实。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2018年12月印制的版本中,编者对该处注释进行了修订。同样注释了整句,将其注释为“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从这个注释可以看出,编者将“为报”从“为了报答”替换为了“为我报知”。这句话的主语也从上一版本的“苏轼”变为了跟随苏轼的“随从”。这里的注释也告诉我们,“百姓倾城而出跟随太守”仅是苏轼的期望和要求,并非既定事实。

三个不同版本对“为报”的注释,一回避,一理解为“为了报答”,一理解为“为我报知”,哪一个更符合词意?哪一个更吻合苏轼创作该词的初衷呢?

二、“为报”之辨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辞典》里,“报”有七个义项,其中“报答”和“告知”分属第二和第三个义项。就这首词而言,“为报”释义不同,会直接关乎到对词意及作者情感的不同理解。如果解释为“为了报答”,那此句后面的“亲射虎,看孙郎”则是作为报答跟随自己打猎的密州百姓的具体行为,意即用这样的方式来报答百姓们的跟随;而解释为“替我传告”,则是在前面描绘了壮观的出猎场面后,作者的又一豪放行为,呼唤百姓跟随自己出猎,去见识自己如孙郎一般射虎的风采。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讲得通,但哪一种理解更为妥当呢?

(一)名家之争

关于“报”的解释,历来名家争议不断,或许这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回避和修改注释的缘由之一。现代词学家胡云翼认为“报”应该理解为“报答”“酬答”,他在《宋词选》中注释“为报倾城随太守”: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1]。与他观点相同的著名学者朱东润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中选录了该词,未直接注释“为报”一词,但注解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这一句:极言随往观猎的人众之多[2]。从该注解可以看出,虽然朱先生未直接注释“报”,但通过“极言随往观猎的人众之多”的表述,朱先生是将“倾城随太守”当作既定事实,那自然是没有将“报”作为“传告”来理解。中山大学教授彭玉平则在《唐宋词举要》中将这一句理解为“为了报答倾城出动随太守(即苏轼)的热情”[3]。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和唐圭璋等人所著的《唐宋词选注》,也将“报”分别注释为“报答”[4]“酬答”[5]。

对于“报”的另一种理解“告诉”“告知”,赞同者也不少。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唐圭璋先生等编者将这一句翻译为“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6]。训诂学专家郭锡良在《古代汉语》一书中举例提及该句“为报:替我告诉”[7],明确表明“报”应该解释为“告诉”。有意思的是,胡云翼在他所注的另一版《宋词选》中将“为报倾城随太守”注释为“请为我报知全城老百姓,使随我出猎”[8],与前面版本的注释截然不同。

对于“为报”的解释,孰是孰非,多年来学术界并未给出一个定论。这也长期导致一线教学关于该词组的准确理解,悬而未决。

(二)语境之辨

从词义的发展来看,“报”的两种解释在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报”的本义是“判决罪人”。《说文》解说“报”:“报,当罪人也。”《韩非子·五蠹》中也有“报而罪之”的表述。由“判罪”引申出“报告”之意,如《战国策·齐策》中“庙成,还报孟尝君”,《史记·蒙恬列传》中“使者还报”,这两处的“报”都理解为“报告”。从“报告”又引申为“报答”之意,如《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理解为“姑娘送我鲜木瓜,我用佩玉来报答”。由此可见,“报”有“告诉”和“报答”两种理解,早在宋代以前就已存在。

比较这两种解释,从语境逻辑来看,将“报”理解为“告诉”“告知”更为妥当。“亲射虎,看孙郎”是为了押韵需要而将“看孙郎,亲射虎”倒装。苏轼以孙权自比,这里“看”的主语应是全城百姓,前后句子连起来应该理解为“替我传告全城百姓,让他们跟随我狩猎去,看我像孙郎一样弯弓射虎吧”。这样的表达,语意顺畅,逻辑严密。如果将“报”理解为“报答”,则“太守”即苏轼,就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那“亲射虎,看孙郎”也就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欣赏,于情于理,都显得费解。

(三)语法之辨

除了“报”的理解,“为报”的语法分析也很重要。将“为报”理解为“为了报答”,是将“为”作为介词,当作表目的的“为了”;而将“为报”理解为“替我传告”,则是认为在“为”后省略了宾语“我”。

“为报”在古代作品中颇为常见,可以寻到相似例子。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句话中,“为”的后面即省略了“我(项羽)”,意为“替(我)击溃刘邦的军队”。在沈复的《浮生六记》中,也有相似表述: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这里“为”后,同样省略了宾语“我”。杨伯峻在《文言语法》一书中言及这一语法现象时说:“为”字下的宾语有时也被省略[9]。上面所举例子符合杨伯峻先生的判断,且“为击破沛公军”“为买米煮之”与“为报倾域随太守”的句式和语法是相同的,均为介词“为”字后面省略了宾语“我”。由此可以看出,在古汉语的表达中,这是一种常见用法。

(四)类例之辨

从诗词创作领域来看,《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使用“为报”并非孤例,“为报”一词在唐宋诗词中频频出现。

如李白《寄远》(其三):“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王维《齐州送祖二》:“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是洛阳时。”杜甫《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夙夜听优主,飞腾急济时。荆州遇薛孟,为报欲论诗。”张先《天仙子·别渝州》:“醉笑相逢能几度。为报江头春且住。主人今日是行人,红袖舞。清歌女。凭仗东风教点取。”从表意和语法上来看,这些唐诗宋词中的“为报”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为报”是类似的,均属于介宾短语中省略了介词后面的宾语,“为报”理解为“替我传告”更为恰当。

三、“为报”之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阅读与鉴赏”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有如下表述: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10]。由此可以看出,结果的获取并非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探究结果的过程中,依托文本,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建构,深入把握文本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才是最为重要的。

“为报”的解释,对全词的理解、分析和欣赏有密切关系。据史料记载,该词创作于1075年,苏轼时年三十八岁。此时的苏轼尚未遭遇“乌台诗案”,此时的他壮怀激烈,充满积极进取之心,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为了更好地理解词意和深入把握作者情感,可以利用“为报”的不同解释,设置真实的情境任务:为什么教材编者要将“为报”的注释从“为了报答”修订为“替我传告”?请结合词作,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词中找到恰当的理由和根据。

依据这一任务设计,可以通过对“为报”意思的辨析,带领学生梳理全词写作脉络,把握作者情感。此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一个“狂”字统领全篇。接下来的内容,作者纵情放笔,围绕“狂”来展开。上片实写词人出猎,又可分为两层。前一层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极言出猎的场面壮观,寥寥数语展现了猎者的雄姿英发、威武豪迈,这是属于词人眼中所见。后一层为“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展现壮观场景下的词人豪言,更加突出以孙权自比的词人的狂劲豪兴,这是作者亲见了出猎场面之后的豪放之言。如果这里理解为“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所以词人要“看孙郎,亲射虎”,全词就会变得语意阻滞,语脉断裂。“报答”从何谈起?为何要“报答”百姓?前面并未交代。同时,这里的“报答”和前面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关联何在?让人费解。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如此激烈壮观的出猎,就是为了报答全程百姓的跟随吗?这样的做法与行为和苏轼本人的形象相符吗?通过对“为报”不同解释的比较,可以让学生从内容关联、情感表达等角度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除了上片,还需要勾连下片来深入理解词意。如果说上片更多聚焦在“外在”的“狂”,那下片则是更多表现词人“内在”的“狂”。下片由实转虚,表现词人如少年般的狂放胸怀,也可分为两层。“酒酣胸胆尚开张”,词人承上片打猎而来,以酒助兴,借酒言情,展现自己开阔胸襟,豪壮胆气。接下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倾吐心志,即使鬓生白发,但内心豪情不灭,期待朝廷能够对自己委以重任,让自己远赴边疆,抗御外敌,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上下两片,以“狂”贯穿,上片先说豪行再吐豪言,下片先言现实再说理想,整首词从外到内,一气呵成,让苏轼如少年一般的“狂放形象”丰满立体。教师在带领学生比较分析、梳理词意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揣摩不同的解释在词意理解和作者情感把握上的区别与影响。真正的教学就在这“比较”“揣摩”过程中实现了,也实实在在地完成了对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谈及课程目标时提及:“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11]这里的表述不止指向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教什么”,更指向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怎么教”。教材中不乏类似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报”这样的教学资源,关键在于每一位执教者面对教学资源,为了让教学效益最大化,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成长,我们使用资源的视角、策略与路径到底是怎样的。

注释:

[1]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1.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6.

[3]彭玉平.唐宋词举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61.

[4]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4.

[5]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81.

[6]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89.

[7]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36.

[8]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1.

[9]杨伯峻.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6:160.

[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