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的澄清到思想的澄明
作者: 丁春花
摘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经典杂文,统编本教材收录在初中议论文单元。以往教师多从文章结构出发阐述驳论文的一般特点。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语言学角度入手,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先从言语行为的预设理论出发,带领学生把握这篇驳论文明确的观点和鲜明的立场;再用语义网络理论解读标题中的关键词“自信力”,构建鲁迅先生独特的以关键词“自信”为中心的语义网络图;然后通过义素分析法品味这些语义相近、相反、相关的词语,辨析语义,进而把握鲁迅先生驳论文的思维路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自信力;语义网络;驳论文;思维路径
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指出:“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语言产生自人类本性的深底。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1]鲁迅正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对于中学生来说,把握抽象的思维,理解鲁迅深邃的思想都有一定难度,但若以语言为抓手,相信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本文尝试从语言学角度入手,细读文本,带领学生品味词语,辨析语义,进而把握先生驳论文的思维路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一、从标题的预设说起
任何言语行为都有预设。所谓“预设”,从字面上讲就是“预先设定”,指的是一句话、一个言语行为,除了它字面直接表达的意思以外,还包含了有关说出这句话一系列的前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标题本身包含了两层预设:
预设1: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预设2:鲁迅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
从全文来看,预设1正是此文要批驳的对方命题。预设2用一个看似疑问的“吗”字,却隐含了作者对此的否定态度,观点明确,立场鲜明,且有一种质疑、愤懑的情绪跃然纸上。简短的十个字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理解了题目中的预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那么,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针对对方命题展开自己的论述呢?我们发现,先生不是按照常规面面俱到地从正面论证一个论题,而是在不断的推演中否定对方命题。他又是如何步步推演的呢?
二、语义网络中的“自信力”
本文要着力探讨的关键词是题目中的“自信力”,研读文本,发现先生并不是从“自信”一词展开论述,而是从“自夸”一词说起,进而文中出现了一系列与“自信”相反或相关的词语或短语:“自夸”“自欺欺人”“自欺力”“自欺”“信‘地’”“信‘物’”“信‘国联’”“他信力”“麻醉着自己”“疑”“省悟”。先生丰富性、创造性汉语词汇的运用正是建立在语义网络理论基础之上的。
语义网络是以网络格式表达人类知识构造的形式,其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奎廉(Quillian)于1968年提出的。语义网络的基本框架是语义分类,基本单位是词。根据心理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知,人类语言中的词汇并不是像词典那样按照某种顺序进行有序排列,也不是毫无规则地储存于人的头脑中,而是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系统。每一个词在这个网络系统中都处于某个位置,这个位置我们称为网络系统中的结点,词与词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语义联系加以激活。[2]以词语“救护”为例,从功能层面可以激活“救护车”,进一步激活“医院”。同时,因为“救护车”车身是白色的,可以激活颜色词语“白色”,继续激活,就可以激活很多词语,如“圣洁”“婚纱”“爱情”,也可以激活“丧事”“死人”,以及“雪”“滑雪场”……这些词语,可以按照激活的链条联结起来,这就是语义网络。以本文的关键词“自信”为中心,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自”的组词条目[3],根据语义,我们可以得出常规的如下的语义网络:
自豪、自爱、自重、自尊、自强
自卑、自咎、自疚、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私、自责
自量、自检、自纠、自决、自勉、自慰、自新、自省、自足
自傲、自吹自擂、自大、自得、自负、自矜、自夸、自卖自夸、自满、自诩、自许、自誉
鲁迅先生正是在这样的语义网络的基础之采用“仿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关键词“自信”为中心的语义网络,例如: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4)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
(6)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分析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类:
(1)非自(信):他(信)、(信)地、(信)物、(信)国联
(2)非(自)信:(自)夸、(自)欺、(自)疑、(自我)麻醉
鲁迅先生正是在对这些相关或相反词语的辨析和澄清中,批驳了对方命题的错误,体现出了其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就从语义学的义素分析的角度出发,尝试去把握先生思维的脉络。
三、语义的澄清
义素分析也叫语义特征分析或叫语义成分分析,是把同一语义场的一群词集合在一起,从义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与描写。[4]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结构主义丹麦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就提出了义素分析法的设想。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和古德纳夫在研究亲属词的含义时就提出了义素分析法。6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卡兹和弗托提出了解释语义学,将义素分析法引入语言学中,为生成转换语法提供语义特征。
义素是构成意义的基本要素,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词的理性意义是一束语义特征的总和,这一束语义特征,就是义素。例如,汉语“哥哥”的理性意义是[+人][+亲属][+同胞][+年长][+男性]等义素的总和,“弟弟”的理性意义是[+人][+亲属][+同胞][-年长][+男性]等义素的总和。
下面我们将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相关词汇,把握鲁迅先生批驳对方命题的思路。
(一)“信”“夸”“疑”“欺”四种心理状态辨析——自信与非信
自夸、自信、自疑、自欺这一组词语都含有语素“自”,都是对自身的认识,但在心理状态的肯定与否、语言表达的有无、适度与否、语义的褒贬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辨析。
1.语义相近——“自夸”与“自信”
“自夸”与“自信”都是对自身的认识,且都是积极肯定的心理状态,语义相近。但“自信”是对自我的适度肯定,多不用言语表现,常用于褒义;而“自夸”是对自我的过度肯定,多用言语表现,常用于贬义。
2.语义相反——“自信”与“自疑”
“信”的反义是“疑”。失去“自信”,物极必反,必将导致“自疑”。文本中没有出现“自疑”这个词,但出现了“疑”字,如: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
3.语义相关——“自信”与“自欺”
由“信”相反到“疑”。“疑”不一定是坏事,由“自疑”到“自省”,再到“自纠”,进而可以再获“自信”。但由“疑”也可能导致彻底绝望,只能自我“麻醉”,进而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学会“自欺”,让自己的不合理性合理化,最终再公开鼓吹自己的错误观点,达到“欺人”的效果,所以“自欺欺人”总是连在一起的。
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三组词的辨析中,通过语义的澄清,犀利地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心理变化图:首先,面对1931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中国上层社会盲目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鼓吹“自信力”,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真正的“自信”,而是一种自大的不清醒的“自夸”。其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随着国土的大片沦丧,转为自“疑”,进而通过“求神拜佛”来自我“麻醉”,把结果寄托在明知道没有结果的玄虚之上,这就是“自欺”,形成当时上层社会的悲观情绪;最后发展着“自欺力”,公开宣扬其不抵抗主义思想。
“信”“夸”“疑”“欺”心理发展变化从最初的自夸到自信,再到自疑,最后只能自我麻醉乃至自欺欺人。
(二)自信与他信的身份辨析——自信与非自
自信、他信这一组词都含有语素“信”,都是对心理状态的肯定,但在对自身的认识与否、适度与否、有语言的表达与否、语义的褒贬存在差异。
“他信”是鲁迅先生根据“自信”仿造的词语。它们共同的义素是“信”,区别义素是“自”和“他”。“自己”与“他人或他物”形成反义关系。“自信”是对自己的信任,是对自身的认识,是褒义的;“他信”是对除自己之外的人或物的信任,是贬义的。先生在文章开始部分就辨析了这几种“信”:第一,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一种“信”,但这是信“地”信“物”;第二,希望着国联能解决中日问题也是一种“信”,这是信“国联”。对方命题的公开文字的“事实”恰恰证明了都没有相信“自己”,而是一种除自己之外的“他信”。鲁迅先生正是用这样语义相反关系形成的仿词指出了对方命题陈述观点的错误,直接而形象,尖锐而讽刺,不愧是真正的语言大师。
四、思想的澄明
词语的辨析、语义的澄清,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词语的辨析,可以更好地梳理思维的路径;语义的澄清可以达到思想的澄明。
我们可以看到,文章前半部分围绕关键词“自信”,通过“信”“夸”“疑”“欺”四种心理状态辨析和“自信”“他信”的身份辨析,得出不管是“自夸”“他信”还是“自欺”都是一种“伪自信”,都不是“真自信”。读者不禁追问: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力”呢?
文章后半部分由此而进入深入论述。 中国人的自信力建立在哪里?“真自信”区别于“伪自信”的特点是什么?进而再进一步追问应该“如何论中国人”“如何看待自信力的有无”,将具体问题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
首先,中国人的自信力建立在“中国的脊梁”之上。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由历史引入现实,正面具体阐述我方命题: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因为中国的脊梁一直都在。
“真自信”的特点之一是“他们有确信”,即使“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依然“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具有真正的自信力。“真自信”的特点之二是“不自欺”——“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不是用“状元宰相的文章”夸夸其谈,不是用“公开的文字”鼓吹,它是埋在“地底”,它是生长在民间的:这都是对上文的呼应,体现出鲁迅文笔的周密、思维的严谨。
综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本思维路径一目了然:全文紧扣题目中的“自信”二字展开,文章先从“非自”角度批驳第一种伪自信,揭示实际是“他信”;再从“非信”角度批驳第二种伪自信,揭示实际是 “自欺”或“自夸”或“自疑”。两者都不是真正的自信。最后指出什么是真自信。
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不是按照常规面面俱到地从正面论证一个论题,而是在不断的推演中否定对方命题,进而水到渠成地展开自我命题的论证。而基于特定语义网络的词语辨析便是其推演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便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鲁迅先生写起来看似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实际却是胸有成竹,这种对语言工具驾轻就熟、任意驱遣的技巧充分显示了先生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也展示出先生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折射出先生思想的深邃和睿智。
注释:
[1]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4.
[2]陆勋林.语义网络的关系结构和词义检索模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2):83.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729-1735.
[4]张志毅,张庆云.现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