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化解之道
作者: 周伟业
摘要:没有优质的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师成长成才、语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都会落空。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中小学教师、各级教研员和语文圈外学者构成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四支队伍。因为四支队伍的相对独立,导致语文教学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与割裂,一线语文教师存在重教轻研现象,语文教学研究深度、广度、科学性都有待提升。化解语文教学研究困境,需要采纳科学有效的举措,包括打破各种隔阂、汇聚不同教学研究力量、加强师范生教学研究能力培养、实现名师引领、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优化培训方式等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现实困境;化解之道
与此前各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不同的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拿出专门的篇幅明确提出了有关“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相关建议。既有针对教师的建议,也有针对学校和各级教研组织的建议[1]。内容全面,要求具体。专门提出教学研究问题是新版课标的一个特色与亮点,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界,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优质的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师成长成才、语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都会落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实现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离不开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的有序开展。只有坚持教学、研究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才能切切实实地把语文教育质量提上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多少年来,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怎么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做些研究。”[2]
然而,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紧张等原因,往往容易忽视教学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教轻研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制约了教学研究良性发展,需要我们全面把握、认真梳理和巧妙化解。
一、语文教学研究人员构成与角色差异
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离不开一支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教研员队伍。研究者们总结、概括出中国语文教学研究的四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第二支队伍是中小学以特级教师为首的一线教师;第三支队伍是语文圈之外的学者;第四支队伍就是教研员[3]。这四支队伍,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的基础力量和核心力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四支语文教学研究队伍和研究人员,不论是从群体角度还是从个体角度看,其研究视角、研究意识、研究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有着明显的互补,他们是四支不尽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语文教学研究力量。
首先,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是一支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力量。他们面向大学生开设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关课程。这些老师往往具有多元的学科背景,有语文课程论博士、硕士毕业从事该领域教学研究的,有从汉语言文学或教育学背景转型过来的,近年来也有从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转岗过来的。学科背景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研究方向、研究特色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总体看来,高校教师的语文教学研究总体呈现出理论性较强、学术性倾向较为明显、擅长经典教材解读分析等特征。他们的语文教学研究直接服务于未来教师的培养,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中小学以特级教师为首的一线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力量。钱梦龙老师总结出从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一位良师和名师的基本规律,那就是这些老师普遍“对教学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钟情于教学研究”。[4]应该说,教学研究促进一线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符合教师成长基本规律,是一条重要的经验。群体如此,个体亦然。肖培东老师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能拿得出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成果,又不能缺失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思考研究。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只有把“问题”当作“课题”,把“教学”当作“研究”,把“成长”当作“成果”,选择有价值的、可行性的、实用性的教育教学素材,调查、研究、提炼、综合乃至创新,自觉思考,勤于钻研,在这样探索、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5]。肖培东老师本人就是这样一位长期扎根基层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勤勉扎实的语文教学研究是一条从普通教师发展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总体看来,中小学教师的语文教学研究总体呈现出实践性较强、问题指向鲜明、研究成果丰富多样等特征。他们的语文教学研究直接服务于中小学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三,国家、省、市、县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发展中心的专职教研员是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专业性、系统性研究力量。在国内教育界,语文教研员身份比较特殊。既是教师,又是“教师的教师”,担负着培育教师素质、引领教师发展、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考试、评估等兼具专业性与管理性的工作。教研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既是服务者,也是指导者。做一个优秀的教研员,既要做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又要做教改实验的组织者;既要做学习教育理论的模范,又要做抓教改实验的实干家[6]。新形势下,教研员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要。语文教研员群体属性正从语文教学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过渡,从关注教师的经验向规划教师发展过渡,从教师发展指导者向教师发展服务者过渡[7]。总体看来,语文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总体呈现出注重平衡教育政策和实际教学、关注教师群体和个体发展、视野较为开阔、反思性较强等特征。他们的语文教学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
第四,语文圈外的学者是第四支队伍。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牵动着全国上上下下很多人的心。教材篇目的变动、教材编写的瑕疵、语文教育改革动向、高考作文题都容易引发语文教育教学热点舆情,参与这些问题讨论的既有普通网民,也有专家学者。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本来不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因为早年工作经历或对语文教育的关心,从原来的专业转移到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甚至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例如,钱理群、温儒敏、孙绍振等教授,都是从文学研究转行涉足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典型代表。这些学者,从圈外进入圈内,因为学科背景不同,视角不同,往往能够发人所未发,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具有创新意义与价值。不论是在圈外的热心人士,还是由圈外进入圈内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意见、观点、看法与研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语文教育的舆论环境与教育教学的发展取向。
二、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困境与发展瓶颈
不论是哪一支队伍的语文教学研究,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发展瓶颈。
第一,因为客观存在的四支教学研究队伍研究重点和倾向不同,导致语文教学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与割裂现象。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学”,是指对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属于偏重理论研究的学理层面;“术”是指对语文教学的实践规律探索,属于偏重实践的经验积累总结层面。陈先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着脱节、脱离的现象,学与术严重分离[8]。稍微了解一些情况的老师都会明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之间的脱节由来已久,广泛存在。顾之川先生认为一是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高考、中考脱节;二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学脱节,缺乏“一条龙”的整体设计;三是语文教育理论界的理论研究、教材编写、教师培养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脱节[9]。不管是陈先云先生观察到的学与术分离,还是顾之川先生概括的三个方面的脱节,都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反映了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和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二,一线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教轻研现象。因为时间紧、教学研究难、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等客观原因,一线语文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教轻研现象,语文教学研究效果欠佳。不少研究者都观察到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语文教学研究一般教师参与热情不高,教研活动开展效果不理想[10]。常规教研活动往往只是走个过场,学术性教研又总是大而空洞,让人摸不着头脑[11]。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研究活动流于形式,一线教师重教轻研情况的具体总结。
第三,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度、广度与科学性都有待提升。顾之川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近代语文教育以及当代语文教育三个基本的“家底”还没有搞明白、摸清楚,哪些经验值得后人继承,哪些教训需要我们汲取,对今天教育教学改革有什么价值,缺乏必要的研究。语文教育与学生成长、教育和教学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规律是什么,理想的语文教材怎么编,怎样的教师才能胜任语文教学,都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国内语文教育发展地区差异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语文教育面向世界与未来准备不足,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首先要做到人心相通,语言要先行,汉语国际使用程度将日益提升,汉语国际地位更加凸显。但是,语文教育历史资源的梳理、现实问题的应对、面对未来的规划,都显得严重不足[12]。此外,大多语文教学研究停留在经验判断水平上,容易造成认识的模糊,降低了教学研究的效率。这样的教学研究,还会带来消极的研究文化,抑制了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教学的科学性[13]。应该说,这些观察和概括都是比较客观的,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新问题,都切中了语文教学研究的痛点和要害。
三、化解语文教学研究问题与困境的努力和思考
第一,通过打破各种隔阂,实现四支教学研究队伍融通合作,提升语文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语文教学研究有四支队伍和力量,但彼此之间有所不同,因为工作关系,直接往来、相互合作有所不足。为了形成更加有效的语文教学研究,我们可以尝试联合这几支队伍,让不同领域的语文教学研究形成合力。
1.正视中文师范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就已经存在的重教轻研、教研分离的问题,尝试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倡导教研并重、教研合一。建议在本科生中开展教研基础训练,结合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进行实际训练。同时也建议教师资格考试、岗位招聘考核增加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的考核。
2.打通高校师范专业语文教学研究——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学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社会语文教学研究的壁垒与隔阂,相互往来、互通有无、彼此学习,吸纳、聚集相关领域专家,尝试探索一条融通四者的语文教研之路。让高校的理论研究、教师发展中心的综合研究、中小学的实践研究、社会人士的舆论关注发挥优势互补,形成语文教学研究合力。
3.尝试向历史上语文教育大家学习,打通传统语文教学研究——当下语文教学研究时间维度的阻隔,向传统语文教育、向历史上语文教育大家学习语文教研之道。语文教研既要向前看,向外看,也要回望历史,重新梳理、发掘历史智慧,为实现语文教学研究扎根本土资源,形成民族优势、中国文化特色努力开拓。
4.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通各地语文教学研究难以互相交流的空间阻隔,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和端口,实现多地语文教师虚拟空间共同参与语文教研活动的可能。这样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也可以促进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语文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全国范围内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准。
总之,阻碍、影响语文教学研究有效开展的因素虽然比较多,但归纳起来,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语文教研组织、时间、空间的割裂和脱节。因此,破除这些阻隔与隔阂,通过不同形式的打通,完成多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渠道的有效整合,可以建构有效的语文教学研究路径。
第二,通过本科阶段培养、入职后名师引领、教研文化建设提升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升语文教学研究参与的积极性
有研究者提出,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这些成果始终没有得到广大一线语文老师的认同。原因是这些理论研究大多是思辨的产物,脱离了一线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引领作用。语文教学研究要想走出困境,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14]。如何让语文教学研究成果可以走进课堂,有用管用?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一线教师自己来从事研究,不等不靠,充分利用身处教学一线的资源优势、实践优势,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广泛开展钱梦龙老师所说的“草根式研究”。只要长期坚持,一定可以汇聚为教学研究的满园春色。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解决好一线教师教学研究参与有限、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教师培养和教学研究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