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中略读课文的“型”“用”例构

作者: 郇克会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教学深具应用价值。借助“望远镜”“放大镜”思维,能挖掘出略读课文编排中丰富的“潜类型”。发现略读课文编排中的“高位引领”、聚焦略读课文编排中的“元素累积”、推高略读课文中的“双位学习”、达成双篇略读中的“互进递增”,能帮助我们走出略读课文的教学误区,提升教学效益。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编排类型与运用

实施单元整体读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重要理念,整体读写中不能忽视对略读课文的处理。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略读课文在单元教学中深具应用价值。从检验精读课文教学效果的角度讲,甚至可以说牵“略读”而动“单元”。借助“望远镜”思维整体联系单元教材、“放大镜”思维深度研读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略读课文的编排可以梳理为不同类型。依据不同类型,可以赋予其更多的教学价值,设计富含联系性、整体性的教学板块,更好地落实单元整体教学。

一、单元整体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误区

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常常“研不深”“放不下”“练不透”,更鲜有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未能发挥教材的整体化、结构化功能。

教学中,略读课文的价值与定位常被模糊。如,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样教,按固定的常规板块入手,亦步亦趋,顺着精读课文的一般思路教下来。再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常常不够,教法简单,让略读课等同于学生自读,或者局限于单一的问题回答,教学看似做到了学生自主,却难免粗浅低效。

停留于单篇孤立施教,是当下略读课文的主要教学误区。孤立施教,是指仅从该篇略读课文出发,未能从单元间、单元中前后联系的整体角度入手,确定其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能力迁移运用中,甚至是单元大概念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孤立施教的结果,会走向知识与能力建构的碎片化,不能很好地实现统编教材单元整体读写的编排理念。

以上两点,深层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地开发略读课文的“应用”价值。从工具性角度看,略读课文的例子功能要突出叶圣陶所提出的“应用思维”,教材解读要研深、研透,着眼整体、关注联系,注意在单元首篇、次篇教学功能的基础之上,发挥其能力的迁移运用功能,素养的累积形成功能;教学中,要更突出“放”与“导”,保证“自练”的效果。从人文性角度看,略读课文不仅是单元主题的必要补充,有时候还发挥着“高位”作用。着眼两个角度的深度思考,能帮助我们避开略读课文的教学误区,走向单元整体读写。

二、单元整体教学中略读课文的价值定位

首先,从统编版教材三级编排体例看,略读课文处于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位置,肩负一定的“练习”作用,承载着特定的“应用”价值,意在语文要素的复现、迁移、运用、融合、提升等。当然,还兼顾单元人文主题的统一、累积与升华等作用。

发现和挖掘略读课文的价值,需要我们借助两种思维方式,借助“望远镜”思维,可以厘清略读课文在一个单元内与其他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与价值;借助“放大镜”思维,可以发现略读课文在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思维、建构结构化知识中的积极作用。[1]从单元整体读写出发,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还在于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像专家一样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其次,略读课文的编排更加彰显着儿童本位、学习本位。如统编版五上第一单元编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三篇精读课文,而略读课文《珍珠鸟》更具有儿童情趣,便教利学,凸显适切。这样安排,不仅实现了语文教材的编写由文体循环变为能级递进,即按能力分级、逐层递进的思想安排教学内容,[2]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结构化的教与学,实现过程单元与知识单元的高效融合。

三、单元整体教学中略读课文的类型运用

基于以上思考,在充分比对、深研细究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单元间略读课文的异同后,笔者发现略读课文的编排存在不同类型。依据类型,能创造性地发挥其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价值。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为例试加以论述。

(一)单篇略读课文中的“高位引领”

单元末篇略读课文中,会出现对单元人文主题“高位引领”的语句或表述,借助这些“高位引领”的语句,可以设计特定的单元整体教学环节,用结构化策略帮助儿童理解、内化、建构单元的要素和主题。

1.人物哲语统领,串联单元课文之“美”

《月迹》作为五上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充满童趣、好奇与想象,表现了作者细腻的感受,凸显儿童本位,便于儿童移情体验,迁移训练本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阅读要素。文章中的“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只要善于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美、欣赏美。这句哲语,不仅是本篇略读课文的题旨,也可以成为全单元课文的“意脉”,能对单元课文内容和人文主题实现“高位引领”。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深入咀嚼这句哲语后,顺势把单元课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中所描写的静态美、动态美的事物和季节全联系起来,以视觉化、结构化、图表化的方式加以梳理、呈现,引导儿童在整体、联系、概括的层面上再次回顾、发现、感受单元课文的两种美,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单元的阅读要素和人文主题。就像文中奶奶所说,月亮是每个人的,要去寻找,发现并利用略读文本中的“哲语引领”,助力儿童寻找并建构出“单元整体”,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2.文本价值引领,整合单元课文之“趣”

五下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阅读要素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本单元《杨氏之子》和《手指》两篇精读课文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题,风趣和幽默的色彩较为浓厚。相比而言,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则弱化了“风趣和幽默”,而蕴含着明显的“价值引领”,引领儿童要去主动感受、体会和思考生活中的“智趣”。这一价值倾向从题目“童年的发现”中就可以感受到。童年,正如文中所说,要去“独立思考、充满想象、勇于发现”,这一文本价值可以整合全单元课文内容。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笔者借助这一发现,设计了一个单元整体读写环节,以问题开启对话:童年生活中,借助“独立思考、充满想象、勇于发现”,我们能发现哪些趣味和智慧?在学生自由交流后,再引入对本单元课文内容和文本价值取向的整合: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我们能发现哪些趣味和智慧?借助表格,学生再度梳理了《杨氏之子》的独立思考、机敏善对,《手指》的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童年的发现》的充满想象、勇于思考的文本主题。这样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独立思考、充满想象、勇于发现”的过程。从大概念教学角度讲,亦是帮助儿童形成一种能力和素养,主动去发现、追求生活中的“智趣”。

(二)单篇略读课文中的“元素累积”

统编版教材单元课文的编排呈现一种“迭代逻辑”,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在略读课文中的“重复、反馈和提升的过程,呈现螺旋上升的形态”[3]。这种螺旋上升,常常表现为略读课文中不同类型的“元素累积”。

1.同一单元中语文要素与体裁题材的“叠加累积”

五上第一单元末篇的略读课文为《珍珠鸟》,与单元中精读课文《白鹭》形成了题材(动物)与体裁(散文)的“叠加累积”,但该篇选文的内容有情有趣,更适合儿童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阅读要素。同时,这篇文章脉络清楚,充满情趣,有助儿童模仿写法,与本单元习作要素(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训练相契合。

实践中,笔者借助《珍珠鸟》的教学,聚焦“叠加累积”,把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中的具体事物和抒发的感情联系起来,设计了一个整体感悟、提升的环节,让儿童深度体会文章可以借助世间万物来抒发感情。这样教学,就能使单元知识结构化,发挥整体教学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2.前后联系中不同单元语文要素的“连续累积”

五上第三单元借助《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训练落实如下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前两篇精读课文均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训练,而自读课文《牛郎织女(二)》则要求用上前一个单元“快速默读”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结局”,然后要求和《牛郎织女(一)》的内容连起来绘制连环画,选取重要情节并给每幅图配上文字。这样安排,不再重复训练精读课文中“创造性复述”的阅读要素,而是为单元习作要素的落实做铺垫,即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这种略读课文的编排类型,意在前后联系中实现语文要素的“连续累积”,不再局限于本单元阅读要素的重复训练。教学中,笔者采用“基点法”,以《牛郎织女(二)》的自读提示为任务引领,迁移运用前一个单元“快速默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的结局,然后联系《牛郎织女(一)》,开展绘制连环画活动,实现富含联系的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提升了略读效益。

3.历史脉络中同一人文主题的“时空累积”

爱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五上第四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小岛》几篇课文。课文内容的时间背景由远到近,意在基于清晰的历史脉络帮助儿童建构与厚积爱国情感,形成一个逐渐扩大的爱国情感图式。这种编排,体现了一种鲜明的“时空累积”。

本单元最后选取了叙事散文《小岛》作为略读课文。该选文距今时间跨度最小,最接近儿童生活,便于儿童接受、理解和自我建构。教学中,笔者借助文中战士们把菜地做成中国地图这一内容展开对话:战士们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会想到历史上哪些爱国的人和事?让我们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以前所学,来绘制一个“爱国时间轴”。在绘制“时间轴”活动中,孩子们在不同时代的点上标注了代表性的爱国人物和事件,在“时空累积”中,厚积了人文情感,涵养了爱国情怀,实现了结构化整体学习。

(三)单篇略读课文中的“双位学习”

下位学习与上位学习,是统编教材略读课文两种重要的编排类型与学习形式,不仅体现了略读课文在单元教材中的迁移运用价值,还起到更上位的概括提升、能级递进等作用。

1.单元内读写要素的辩证糅合,实现“上位思辨”

五上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精读课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在场景和细节中表现了父母的“正向”之爱。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文本特质在于,通过父母对孩子截然不同的评价和爱、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从正、反、合三段思维入手,表现了辩证融合的“舐犊之情”,实现了单元内读写要素的上位提升。

利用“上位思辨”这一编排类型,笔者安排了一个讨论环节:生活中我们仅仅需要“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的父母之爱吗?我们还需要怎样的爱?经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学生在联系单元内容的整合中走进“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4]。

2.范文中阅读能力的扎实落实,保证“下位自练”

五上第八单元精读课文《忆读书》就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范文,文中包含多种可梳理的信息,显性、隐性兼顾,浅层、深层融合,能清晰、有效落实“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单元阅读要素。有效达成这类范文的功能性阅读目标,充分挖掘这一类略读课文编排类型的训练价值,能保证单元略读课文的“下位自练”。

在《忆读书》这个典型的“例子”后,教材安排了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显性信息清晰而条理,适合学生“自己跳一跳摘果子”,促成单元要素“信息梳理”的能力形成。教学中,笔者开展自主、多元的信息梳理活动,学生可以自选表格、条目、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促成能力迁移与提升的“下位自练”。在这种略读课文的单元编排类型中,为了保证略读课文顺畅的“下位学习”,就需要我们从单元整体进行逆推,扎实地教好单元中典型的范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