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童谣》插图细部商榷
作者: 杜少凡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春节童谣》体现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但通过对插图细部的推敲,该篇目所配的插图存在着图像真实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特点、与文本的相关性不大等问题。建议可以通过加强与文本内容的关联性、加强与学生经验的关联性、加强与真实情境的关联性三个方面对插图设计予以优化。
关键词:《春节童谣》;插图;小学语文教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的“和大人一起读”版块中,编排了一篇《春节童谣》。毫无疑问,春节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将之纳入语文教材体现了以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作为载体,落实文化自信等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价值指向,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范畴。同时,这篇童谣作为该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篇文本,体现了教材编者的匠心独运,即巧妙地考虑到了学期之末与寒假将至的关系,统整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具有较强的生活情境性。从整体上看,童谣以孩童的口吻,描述了进入年关的日常安排,简单明了地为学生介绍了腊月初八以及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二期间每天的活动主题与传统习惯。但是,白璧有瑕,笔者认为此篇课文的插图有商榷之处。
一、关于手持鞭炮小男孩的插图
《春节童谣》的文本部分位于教科书页面中间,页面右上侧为一名手持鞭炮,留着“阿福头”(也称瓦片头发型)奔跑的小男孩(见图1)。形象设计得较为可爱,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对于男孩手中持有的鞭炮抱有较大的兴趣,常常会在课上讨论放炮的步骤、经历以及烟花炮竹的类型。虽然笔者通过细致观察图中鞭炮的细节,比如尾部的流苏,疑似该物体是作为春节装饰物的“假鞭炮”,但仍会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由于这个版块是“和大人一起读”,有不少家长反映,在跟孩子们一起共读童谣时,孩子会向他们不断询问能否燃放鞭炮,并提出购买烟花炮竹的请求。这个话题不但受到学生的关注,而且放在整个社会来看,每当春节临近,能否燃放烟花爆竹常常都会成为热议的话题。在此,我们必须要关注教材插图本身蕴含的政策导向性问题。燃放烟花爆竹,已不仅仅关系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也关系到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的问题。笔者经过梳理发现,对于能否燃放烟花爆竹,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态度为“禁”和“限”两种。在实行“禁令”的城市中,比如深圳市就明确出台《关于在深圳市范围内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明确“未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燃放烟花爆竹”[1]。在实行“限令”的城市中,例如上海市就出台了相关通告[2],明确禁止在上海本市外环线以内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在外环线国家机关驻地等九类场所以外区域的下列场所燃放烟花爆竹以及重污染天气期间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三种禁止燃放的情形。由此观之,我国现行规定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态度虽然没有完全禁止,但明确地呈现出不支持的态度。
众所周知,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危害,这也是我国近年来一直大力宣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烟花爆竹属于易燃易爆品,有极大火灾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区,极易引发火灾。烟花爆竹的爆破力很强,因此而导致的炸伤屡见不鲜,本册教材的受众为一年级学生,其安全意识与行为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伤害。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产生噪声污染,对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均会造成不利影响。插图作为教科书中的“第二语言”,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教科书里设置鞭炮形象的插图,很容易让学生认为燃放鞭炮是一种合理且被鼓励的行为。根据笔者调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很难辨别这是真的鞭炮还是假的鞭炮,甚至不知道还有鞭炮形状饰品的存在。
此外,从插图的写实性角度来看,笔者经过市场调研,即便是鞭炮形状的饰品也和插图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外观细节上看,因为是用于装点节日气氛的饰品,现实中饰品爆竹的口径较粗,通常一串饰品上多配有六对或八对(具有“吉祥数字”意味)的爆竹,而且每一根爆竹上还会加上福字或窗花等纹饰。而且,饰品除了爆竹和流苏两个元素外,还在挂钩与爆竹之间增加一个八边形牌子(印有“福”或“招财进宝”字样)或者中国结作为“点睛”之用。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插图中的鞭炮数量很多,看上去密密麻麻,与真实的鞭炮并无二异,而且除了流苏外,也没有其他更多显示饰品属性的信息存在。况且,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对于流苏也缺乏认知,更不要说通过这个线索辨识真假鞭炮了。从应用场景上看,鞭炮饰品多悬挂在墙上、门上、屋顶,是一种静态的饰品,可能除了舞台表演等特殊场合之外,恐怕鲜有人将其缚于竹竿之上作为小孩的玩具使用。而插图中的小孩将鞭炮高高举过肩部,符合我们对于用杆子挑着放鞭炮的生活经验,且这种姿势在很多放鞭炮的图片中则屡见不鲜。(如图2)
二、关于手持鱼灯小女孩的插图
同页面的左下侧有一位手持鱼灯的小女孩插图(见图3),小女孩梳着两个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正如《诗经·齐风·甫田》所言,“婉兮孌兮,总角丱兮”。总体上看,小女孩的形象显得稚气可爱,且与本页的小男孩的“瓦片头”发型一样,都是属于我国传统儿童的发型,充分体现了插图设计者的传统文化意识。小女孩手持的鱼形饰物,其颜色以红橙黄三种暖色调构成,且小女孩所处的背景色调亦为橙黄色,与灯光所覆盖的朦胧效果相符。经笔者推断,该饰物应为“灯笼”的形象,且与我国南方水乡地区的“鱼灯”颇为相似,例如安徽的歙县、无为,浙江的青田和玉环,广东的番禺、盐田、遂溪等地都有正月舞鱼灯的习俗,当地人会手举鱼灯起舞,祈求吉祥和平安,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但是,倘若细究起来,插图中鱼灯形象的相关细节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实中的传统鱼灯制作精巧,一般采用竹篾扎成鱼状,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下装短棍,举棍起舞穿梭如水中鱼群,如图4所示。如此观之,若是作“鱼灯”解,图中仅用一根细绳作为“鱼灯”的“嘴部”与竹竿的连接物则显得有所不妥。当然,也许会有人提出:插图中小女孩手持的饰物并非“鱼灯”,而是鱼形气球。笔者则对“气球”解持有异议:一是如果是气球,一般只需用一根细绳系在气球上即可,无需再额外“画蛇添足”增加一根竹竿作为手持物;二是如果是气球,不管是充入的是普通空气,还是氦气等其他轻质气体,在小女孩奔跑的过程中,气球都会随风而起呈现向上飞扬的姿态,而插图中鱼形饰物则呈现出下垂的姿态,可见其具有一定的重量。三是如果是气球,则意味着那只是现代才出现的一种普通玩具,对于学生习得、濡染、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则没有太多的意义。综上,笔者推断插图绘制者的初衷应当是将其设计为“鱼灯”,但却与现实中的“鱼灯”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真实性上打了不少的“折扣”。
作为插图受众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于“鱼灯”这一形象实际是比较陌生的。正如前文所述,虽然不止一地都有“鱼灯”以及“鱼灯舞”的风俗,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却并非一种广泛分布的风物、习俗,只是呈现出一种“零星点状”分布的样貌。根据笔者了解,由于直接生活经验以及课外阅读等间接经验的缺乏,南方地区的许多学生未曾见过甚至未曾听过“鱼灯”,更不用说北方地区的学生了。多数学生对于插图中的“鱼灯”仅持有“无关注”“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并没有觉得“鱼灯”这一形象与春节有什么联系,只是扫一眼觉得可爱、有趣而已便一闪而过了。少数的学生会争论一下这到底是气球还是灯笼,只有极少量的学生能谈出“鱼灯”与春节的关联。从这个角度看,这幅插图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大多数学生原有经验“断裂”的情况,难以唤醒他们的表达欲。
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就是插图中的女孩形象是背影,看不到面部表情。也许成年人会不以为然,但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则并非如此。虽然是插图中的两个主要形象中的一个,但却有一个为主,一个陪衬的意味儿。不少女生认为,图中女孩的形象与男孩相比,因为只是背影,没有放到同等地位上,男孩形象更能集中学生的目光,让她们心中生出一种不公平的感觉。加上有些调皮的男生在图中女孩的背后涂鸦,则更加加深了女生的嫌恶之情。我们应当看到,一年级上册教科书是小学生入学后最早接触的系统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教科书中“无心插柳”式隐含的社会性别意识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科书是儿童花费时间最多、印象最为深刻的知识文本和文化代码,是反映和传递性别文化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渠道。根据相关研究,“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中心人物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无论是单人图、多人图还是插图的中心人物,数量上都是男性多于女性,并且男性多为插图主角,女性多为配角。”[3]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幅插图将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放在一起,却使用了截然不同的正面与背面形象示人,而“‘对立’会使某一特殊的性质分离出来,使之得到突出、强化和纯化”[4]。针对如此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更加敏感。虽然对于本篇目教材页面的整体设计而言,这仅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但难免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本幅插图中,无论是手举鱼灯的女孩形象,还是手挑鞭炮的男孩形象,他们所传达出的节日习俗的元素与文本内容所表现的“腊八粥、扫房子、磨豆腐、去买肉、宰公鸡、把面发、蒸馒头”等习俗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起不到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作用。
三、关于优化本篇目插图设计的建议
一般认为,决定插图设计的四个要素包括:“加强集中注意、连接相关性、加强信心及提升满足感”。[5]一年级的学生是本幅插图的主要受众群体,我们必须基于儿童视角,使设计出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发展需要。由此观之,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三个“加强关联性”的角度出发,优化本篇目的插图设计:
一是加强与文本内容的关联性。设计插图时,我们需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小学不久,他们的识字量还远远不足,也缺乏阅读与生活的经验。对于文本中提到的一些节日习俗可能只是停留在耳闻的层面,大脑中其实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根据课程标准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要求,“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6]为此,对于插图里的图像设计最好能契合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特别是文本中较为困难的部分。故而,我们可以利用文本两侧的空白区域设计多幅反映文本内容的插图。比如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广大学生而言,绘制他们感觉比较陌生的“磨豆腐”“把面发”的场景插图等。
二是加强与学生经验的关联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第四部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中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7]。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本质是学习经验的结构化,即探寻学习者、学科知识、学习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回应的是‘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这正契合了关注学习者和学习经验的课程思维”[8]。由此,插图设计也必须遵循上述原则,特别是要突出与学生经验的关联性。充分研究学习者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考虑学生的地域差别、性别差异等因素影响的经验基础。为此,我们必须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例如可以将插图中的女孩手举的鱼灯饰物替换为大江南北皆熟悉的灯笼,可以把女孩调整为正脸形象并与男孩设计在一起嬉戏,这样更能发挥插图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三是加强与真实情境的关联性。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情境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之一就在于将抽象的学习内容情境化,以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知识内容定位到具体的运用条件中,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帮助学习者真正理解所学知识。”[9]我们应该看到,教材中的插图实际上也起到了营造学习情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小学低龄段学生就更加明显。设计者不能因为要设计出形象可爱的人物角色,而违背真实性原则,比如若要使用鱼灯的插图,建议还是按照情境的真实性,在鱼灯下方装上短棍,否则学生日后遇到真实的鱼灯会出现认知上的断裂,作为学生求知发挥着起始性作用的教材,不可以不慎重。再比如,我们要将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政策要求考虑进去,也要将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的因素考虑进去,调整替换插图中男孩手中那“以假乱真”的鞭炮饰物,比如可以更换为具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结或者书法对联等,也可以直接更换为反映真实生活情境的照片。
综上,除了优化现有教材中的插图设计之外,根据新课标“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要求,广大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教材之外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日常生活资源,特别是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作为补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连接他们的生活经验,营造出更加具体适合的情境。
注释:
[1]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关于在深圳市范围内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EB/OL].(2021-01-22)[2024-01-10].http://yjgl.sz.gov.cn/gkmlpt/content/8/8512/mmpost_8512714.html#3185
[2]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加强2024年春节期间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通告[N/OL].崇明报,2024-1-3[2024-01-10].http://cmb.shcm.gov.cn/html/2024-01/03/content_20980_16921872.htm
[3]韩晓辉.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意识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0:15.
[4]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艺术设计、美学相关学科的必读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81.
[5]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8]崔允漷等.新课程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41-42.
[9]崔允漷等.新课程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