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阅读,架起学生与文本的精神桥梁

作者: 万丽娟 杨帆

摘要:本文从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出发,剖析了现实中阅读教学的种种不足,提出“沉浸式”阅读的观点,指出优化名著阅读的三个策略,即保证作品阅读时间,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优化学生阅读环境,引导学生静心投入;明确阅读任务指向,重视阅读评估考核。

关键词:沉浸式阅读;革命文学;桥梁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初中学段名著必读和推荐书目中包含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白洋淀纪事》等革命文学著作。受地方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限制,整本书阅读特别是革命文学的阅读,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数量较大。对课业负担日趋沉重的中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困难较大。如八年级必读书目《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荐书目《飞向太空港》《长征》《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经典常谈》《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巨人传》《平凡的世界》。书都是好书,教师和学生也渴望阅读,但实际上,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用来阅读的时间却非常少,致使整本书阅读计划往往流于破产。

二是以背代读。之前是大量考核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内容,满本书到处设题;特别是一些不提供文本的简答题,必须要学生通过识记才能勉强应付考试,于是出现了不读书,印资料、背题目、背答案的反文化“阅读”教学行为。近三四年,中考名著考核方式,逐渐从考察识记能力向阅读鉴赏能力、审美素养过渡;这本应是好事,但是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对名著的这种考查方向理解不清,加上命题能力不高,导致名著阅读识记类题型仍然不少,于是很多师生依然将“以背代读”的“走捷径”作为名著阅读的主要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是兴趣不高。由于革命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很多师生认识不到这些作品在新时代的教育意义,而且有些教师自身也不感兴趣,于是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态度,导致革命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冷遇,在阅读指导中被忽视。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虽然已经走入中学教学任务清单,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很不理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静下心来,沉浸到书中,好好地阅读名著特别是革命文学作品,没有搭建起阅读主体和书籍之间的精神桥梁,没有从阅读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以及生成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下面我们就以指导阅读革命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阐述一下改变现状、寻求突破的策略和方法。

一、保证作品阅读时间,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名著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阅读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最难解决。因为一线的语文老师都很清楚,想给学生稳定的阅读时间实在是太难了,诸如各科作业太多,考试太频繁等等。这些既是对时间分配的严厉挑战,也直接冲击着师生的阅读心态,让人静不下心来读书。解决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能力的培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译著有37万多字,许多初中生的阅读速度很慢,甚至还存在“指读”的习惯,完全不能适应读整本书的要求。所以,语文课上必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至少达到每分钟400字左右,其实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常会忽略单元目标。如果没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和积极训练培养,学生就不能持续地保持专注力,也就不能保证阅读速度,更不能保证学生阅读的深度——即精神投入的程度,其收获也就可想而知。开始起步阅读,教师的速度训练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养成“沉浸式”阅读的习惯和具备提升阅读质量的能力。

(二)对重要的、精彩的内容的把握和深入赏读。任何一部大部头文学作品,都不是非得面面俱到地细读;而速读大部头文学作品并不代表一味追求速度而导致沧海遗珠。基于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内容,教师就必须在学生阅读之前,自己已读完整本书,且对全书中重要的、精彩的部分了然于胸。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给学生合理的建议,告诉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应该在哪里留意,不放过书中的精华,多做盘桓,潜心赏读。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找出书中相对比较精彩的段落,供学生阅读参考,例如:保尔和冬妮娅的初恋故事,分为三个阶段;朱赫来对保尔的革命道路指引的过程;保尔为突破人生“铁环”而奋斗的典型性事件,如战场受伤,染病,双目失明,病重瘫痪在床;保尔生命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女性丽达、达雅,她们对保尔的影响等。这样一种提示引导,既可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又可帮助学生对重要的、精彩的内容的把握和深层思考。

二、优化学生阅读环境,引导学生静心投入

革命文学,因其创作时代背景和当代人生活环境的剥离,造成了阅读者内心一定程度的疏远。而且,革命文学其底色大多是严肃的、沉重的,缺乏太多趣味的。崇高厚重的主题,总是带来精神上的某种压抑。所以,对于更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师生,对革命文学,对弥漫其中的献身精神和集体主义大都抱有不理解甚至抵触的心理。这些都会形成阅读和教学革命文学作品的阻碍力。

对此,教师应该优化学生的阅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优化途径如下:

(一)引导学生课外静心读书。学生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教师除了定期在课内统一安排学生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找到僻静的地点,和书籍进行“一对一”倾心交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小树林,小河畔,农村草垛旁……都是捧书自读的最佳场所。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相似的描述,比如琦君的散文《读书琐忆》,《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读《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读《牛虻》……都是于无人处的静心阅读。

其实,真正的阅读是极其私人化的行为,是一个人的狂欢,大多时候不适合人员密集。越是内心的冷清和寂定的人,越容易从人群逸出深入书中,越容易探得书中三味。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写到了这一富有启迪性的感人画面:

众人都又说:“咱们此时就访稻香老农去,大家议定好起社。”说着,一齐起来,都往稻香村来。宝玉一壁走,一壁看那纸上写着《桃花行》一篇,曰: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

能在阅读中落泪的人,应是读懂了诗文的人。宝玉之所以能够读懂《桃花行》,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黛玉的知己,也在于他在众人说说笑笑中,能够被诗文本身吸引,心无旁骛,用心品读。

(二)引导学生投入作品之中。想要让学生喜爱上革命文学作品,虽非易事,但也并非没有可能。我们可以在文本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上深入挖掘,让学生从中尝到“甜头”,从而乐于阅读。因而,教师精彩独到的赏析和范读,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达成目的。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其中许多段落值得我们品味再三。比如保尔和冬妮娅初遇的微妙心态,比如他们最终分手、各奔前程的决然、遗憾,比如保尔在伤病痊愈后到烈士陵园悼念战友谢廖沙的沉思,还有丽达以书信告别挚爱的纸短情长……无不真挚含蓄,情辞俱佳,令人读之叹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好好地带领学生读,并将妙处细细讲给学生听。学生的静心聆听,也是一种沉浸式阅读,是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老师的解说进行印证的过程;如果能从中获知鉴赏的方法和能力,举一反三,那收获就更大了。从某个角度看,学生认真听,积极感受、思索,其学习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显示。至于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是随着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深而逐渐增多,并不是在书还没有认真读的情况下,硬要学生多表达以显示“教学成果”的丰硕。

三、明确阅读任务指向,重视阅读评估考核

沉浸式阅读,是一种无需太过装饰朴素的人书互动:人进入书中,书进入人的心中。这个过程不便于科学量化,但是也并非放任自流、自由散漫的读书消遣,而必须是基于认真、喜欢、热爱的阅读、探究、审美行为。它既有教师有策略的放手,让学生读得充足,读得深入,也必须有教师合理把控下的监督和考核。唯有如此,沉浸式阅读才有可能成为“好读书”“真阅读”的学习之旅。

(一)要明确阅读任务指向。语文学习任务具有主体性、自觉性、社会性,所以我们要据此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阅读任务。比如,我们制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几种:

1.读完指定章节后,将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向家人或者同学准确、生动地陈述。如保尔和匪兵打斗救朱赫来,保尔勇于检讨自己的不足,决然改正缺点等。

2.交流阅读心得,对作品或者人物的形象进行评价,并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补充、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如对冬妮娅性格的前后变化,和内在因素的研究。

3.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语言中要注意体现思维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并做到简洁、生动,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体现自己的语文素养。

4.创造性撰写阅读日记,写出审视保尔的“炼钢”过程时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触动和思想变化。即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要求而写,是真的出于自身的精神需要而写(有感而发),不拘字数,但求真实,认真。

(二)要重视阅读评估考核。基于追求沉浸式真阅读的教学初衷,阅读任务考核,不应只有名著考题考试,而应该多一些灵活的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比如:

1.教师组织开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专题研讨会,可以全班全员参加,也可小组分别进行。专门研讨“保尔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走向前台,畅所欲言。教师则在学生的发言中考核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品质修养,然后写出简单的教学总结。

2.开展名著阅读表演会,可以适当配以背景和音乐,营造良好的阅读场景、氛围。不求花哨,但要尽力投入真情。

3.角色扮演。以“如果我是     (保尔、冬妮娅、丽达等)”的格式,让学生在特定的小说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形成读者和小说人物的交融,牵引出学生的心里话。

考核题示例如下: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二天,丽达交给他一个包和一封封好了的信。周围有许多人,他们拘谨地互相道了再见。但是他从她那湿润的眼睛里看到了盈溢的温情和微微的忧郁。

那天晚上,所有的人都睡了,保尔移近灯光,打开了那封信:保乌鲁沙,亲爱的!我本来可以把这些亲自告诉你,但是,还是写给你要好些。我只有一点希望,不让我们在大会开幕时说的话在你的生活中留下痛苦的伤疤。我知道你是很坚强的,所以我相信你说的话。我对于生活的看法并不太拘泥于形式,在私人关系上是可以有例外的(不过,这种情形确实非常之少),如果这种关系真正是由不平常的、深沉的感情所引起的话。你就是应该得到这种例外的。我本来想偿还我们青春的宿债,但是,我还是把我最初的愿望打消了。因为我觉得那样做并不能使我们得到很大的愉快。不过,保尔,你对你自己不应该那样苛刻。在我们的生活里不光有斗争,而且有美好的感情带来的欢乐。至于你的生活的其它部分,就是说关于他的基本内容,我是丝毫不为你担心的。紧握你的手。丽达。

保尔沉思着把那封信撕成碎片,让风把那些碎片从手里吹走。

1.丽达的告别信包含了哪几层意思?你读懂了吗?

2.保尔读完信后,“沉思着把那封信撕成碎片,让风把那些碎片从手里吹走”。你读懂了保尔这个行动的内涵了吗?他做出了什么人生抉择?

3.如果你是保尔,想要回一封信给丽达,来剖白心迹,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

沉浸式阅读,其实是我们阅读革命文学,包括阅读所有文学名著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姿态。只是我们在繁琐的课业负担下,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急于追求教学效果,结果反而欲速不达,导致学生从阅读中收获反而不多,丢失了阅读本为成就人的宗旨。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来面目,说来简单,其实情况复杂,路途坎坷。需要我们所有人对文学报以敬畏之心,坚持真阅读,沉浸式阅读,将以人为本的阅读活动进行到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