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疑点与改进
作者: 胡向东
摘要: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以命题理念和试题创新,服务“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价值实现,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量,引导多元思考鼓励深入探究;整合文本创新情境设计,检测综合能力引导获取新知;凸显语文本体知识考查,引导探索语用规律。在创新的同时,本卷也尚存较大改进空间,如试卷阅读量增大、增设开放题等带来了考生思考量和书写量大幅增加,语言运用试题如何真正引导考生展示语言实践成果等。
关键词: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命题评价;改进建议
2024年的高考已然落下帷幕,作为高考试题的研制者,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3套语文试卷,并于6月8日发布了对今年语文三套试卷中六大创新题型的介绍及解析。[1]其中,六大创新题型中,新课标I卷独占两道。笔者发现,命题者的这一总结所言非虚,语文新课标I卷的确亮点纷呈,命题者的匠心其实还并非“六大创新”可以道尽。同时,这套创新亮眼的试题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让人不觉间对语文高考的下一步发展心生些许疑惑。下面本文将结合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今年高考语文卷的自评、阅卷中考生答题反应情况,对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进行评析和讨论,为高考语文内容改革的深入抛砖引玉。
一、创新带来三大亮点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与其他两套语文高考卷一样,最重要的特征是全力实现高考的核心价值——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尽管这个核心价值在每年的高考命题自我评价中表述略有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只是随着社会情势变化和教育改革进展要求而略有调整。如2022年表述为“五个突出”:突出体现时代主题,突出服务“双减”工作,突出考查思维品质,突出引导全面发展,突出保持命题平稳。[2]2023年则用“四个注重”来表达:注重增强铸魂育人功能、注重契合学情教情实际、注重选育拔尖创新人才、注重衔接高中课程标准。[3]而2024年以“三个坚持”来突显命题原则: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持考教衔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坚持面向未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4]显然,2022-2024年3年间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表述,都围绕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核心价值万变不离其宗;“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12个字既体现了高考这一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范式的核心价值,又成为高考内容改革成效的凝练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高考命题原则在“服务选才”这一点的表述略有不同,重点在于将“服务选才”的对象与方法进一步具象化:一是强调高考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必须深化“服务选才”的时代内涵;二是进一步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并与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高度协同;三是要面向未来,强调高考选拔功能的发挥,必须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下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新要求、新期待相适应。这是本文讨论新课标I卷的命题特征、对试题进行逐一评析时最重要的背景和出发点。该卷的特色、亮点,也反映出高考语文改革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选育上的用心所在。
(一)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量,引导多元思考鼓励深入探究
新课标I卷在开放题设计上有了新的突破,无论是试题数量还是考查难度都有所提升。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第5、9题和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第17题、语用部分的第22题,均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基础上独立思考,从而破除答案唯一性,也有利于破除思维固化,引导多元思考,从而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题量上看,增加了2道开放题,使其在全卷中地位更为吃重;特别是第9题和第22题,令人耳目一新,分别从阅读体验和语言运用角度入手,以两种思路思考不同答案,引导考生形成问题意识、审思阅读体验,开放性地看待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立场意识,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个性选择。由于它呼应课标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并与教材的一些篇目学习要求相衔接,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在日常阅读和写作中增强探究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文言文阅读第14题,其两节阅读材料高度关联,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评价的正是《资治通鉴》中李陵所作所为。由于认识角度不同,两则材料对李陵之降有着完全不同的判断。第14题也由此而设: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从题面看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理解和观点归纳的能力;更深层次的考查方向,却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它不要求学生站出来评论李陵的功过是非,而是引导学生在认真梳理阅读材料蕴含观点基础上,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会吸纳各种意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相关事件、人物进行多元思考和评价。这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和思维方式的引导,在2023年的新课标Ⅰ卷第14题已初露端倪: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后思考“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其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很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只要读懂全文,进行思辨,就可找到这一事实,引导的是学生梳理事实辨析不同观点;2024年的第14题则更进一步,增强了思辨性,对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答案也扩展为三点,需要更为细致地梳理事实、辨析事实才能回答,其分值由3分扩展至5分也就理所应当了。在开放题的题量、赋分都稳步增长,试题考查目标的层级亦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必然会将学生阅读学习的重心,向发现和梳理问题、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方向引导,机械刷题、套路答题也将在语文新高考中愈发失灵。
(二)整合文本创新情境设计,检测综合能力引导获取新知
2024年3套高考语文试题都采用了多样化的信息类文本来构建综合性的情境,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将其列为六大创新题型之一,称“这些阅读材料体现出跨学科的综合性”。这种跨学科学习可以理解为“以一个学科为中心,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问题进行加工设计的学习模式。”[5]试题采用多学科文本编制,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学科、类型的文本,培养跨学科的阅读能力,不仅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而且检测学生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同时,它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也是一个有力的引导。
2024年全国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板块和语言运用板块都选用了跨学科材料。前者选取《论持久战》节选和党史专家对这一经典著作的阐释文段作为阅读材料,其核心目标正是考查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理论思辨问题、认识问题,进而以理论指导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在题干部分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的论述,引导学生学习《论持久战》“看问题、想问题”的思想方法,结合材料谈这种思想方法对自己的启示。这就将问题聚集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引导教学进一步重视思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深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并进而推动创新性思维品质的生发。语言文字运用材料“睡眠与健康”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也有助于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新课标I卷第一次如此组合文本,2022年的现代文阅读I部分也曾由习近平同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文摘选和诗人、诗论家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摘选组成,组文的核心要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其第4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即由此而设。不同的是,2022年的文本组合模式是“原理+实践”,2024年的则是“原理+阐释”。较之单一文本,这种组合方式显示出更强的综合性,既可以是学科内不同知识模块间的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它对学生的知识整合与迁移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有意引导考生拓宽知识面,学习新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学会迁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能够融会贯通,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
(三)凸显语文本体知识考查,引导探索语用规律
构建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语文考试内容体系,实现立德树人宗旨,是高考内容改革最为重要的目标、内容与路径。它可以在语文高考中采取跨学科的文本作为阅读材料,可以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重视在试卷中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但是,其考查目标与考查方式必须是“语文的”,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这一点,近年的新高考语文卷体现得十分突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专门设置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对学生进行集中考查。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语用板块亮眼之处有二:一是用“一拖五”方式因文设题,一段阅读材料设计了5道题,考查修辞、成语、病句修改、简明连贯和语言规律认知,通过增强命题构念的统整性,设计语言运用的典型任务,体现语言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也通过这种综合、开放的任务设计,为考生搭建了一个语用平台,用填成语、写借喻句子等实践任务让考生“真刀真枪”地展示语用能力,引导考生在复杂和开放的空间里展示其真实的学习成果。
二是在语用题中设计开放题,第22题通过讨论“恢复疲劳”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引导考生梳理与解释语言现象,鼓励考生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同时在答题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提高探究和发现的能力,学会个性化的自我表达。
三是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等板块中考查语用能力。如第4题要求考生分析《论持久战》中使用的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论证效果,题目将对论说文与语用的考查要求相融合,引导考生从修辞方式运用与效果方面加深对议论文特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建构语言能力。这呼应了课标“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等要求,帮助学生学习、梳理论证方法。第6题D选项点到“映衬看武侠的乐趣”;第7题C选项提到“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第15题B、C选项分别点明“从听觉角度描写泉流”和“联想”手法的运用,这些都考查了语言文学的本体知识和关键能力。文言文阅读部分的第11题、第13题聚焦文言字词理解与运用,引导考生通过在古今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进而帮助考生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而名篇名句默写部分近年的改革,将“死记硬背”改为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也有助于引导考生将对文句、知识的线性记忆,导向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领悟;特别是第17题的第三小题,从唐人常“借汉喻唐”这种文学现象出发设计开放题,由前两年的提示意象、内容转到提示写作手法,引导考生调动名篇名句的记忆,也具有启迪学生重视积累并将其活化的作用。这种试题将学生从字词句篇、音形义的单维度线性记忆中导出,引导他们加强对优秀文化传统的领悟与了解,在对语言规律与文化精髓的探寻中逐步生成与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
二、探索中的两个疑点与改进
(一)“借喻”的考查与改进
语文新课标Ⅰ卷第18题要求考生“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这个以考查语用关键能力为出发点的题目,在考后引起了不大的争议。说争议不大,是因为官方信息渠道已发布“守正创新”的定评,相关报刊也已全盘接受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命题的自我评价也就是官方评价,少数教学人员通过微博公众号等渠道说出的不同意见自然影响不大。但争议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有一线教师将此题列为“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命题十大争议”之一,认为“命题人有故意为难学生之嫌”[6];也有语文特级教师耐心解说“为什么要否定2024年全国新高考试卷借喻造句题”,认为它“看似是考语用能力,实则与语用能力无关”。[7]笔者认为“命题人故意为难学生”之类的诛心之论似无道理,且坚定认为此题确确实实考查了部分考生的语用能力。疑点在于,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不难的造句题,却难倒了90%以上的考生(按某省答题反应统计,得到满分的考生不足十分之一)?它的考查效果为何令人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