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考查路径和内在支点

作者: 朱珍珍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人文思维,这种注重主要体现在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文化传承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上。虽然它也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创新也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但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思维仍然没有探寻出一些可供实操的教学路径。笔者认为只有深入研究高考试题中创新思维的考查路径和内在支点才能探寻创新思维的教学路径。设计思维、思辨思维、发散思维构成了高考试题中创新思维考查路径的核心,而创新思维的考查必须依托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必须强调逻辑自洽。

关键词:试题评析;创新思维;考查路径;内在支点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选拔水平势必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考试题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创新方面的要求并没有直接的特定句子,但就其强调突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以及引入“学习任务群”这一新的课程组织形式来看,整个课程标准都贯穿了创新的精神。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从整个的构建和具体的考查要求上都体现了“创新性”,因此,作为实现创新性人才选拔载体的高考试题对创新思维有了很高的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人文思维,这种注重主要体现在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文化传承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上。虽然它也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创新也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但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思维仍然没有探寻出一些可供实操的教学路径。“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1],事实上,我们可以从高考试题关于创新思维的考查路径和内在支点的研究中探寻创新思维的教学路径。

一般认为,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出不一样的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从思维的品质来看,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都属于创新思维。从思维的意识来看,它要求善于独立思考,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从思维培养的能力来看,他要求具备敏锐发现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具备推测、设想并周密证明的能力,具备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维达成的结果来看,它要求创新创造,实现一定的独创性。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是教学的至高思维追求,也是高考必须强调的思维。只有了解了它的基本特性,才能够去深入研究高考试题中创新思维的考查路径和内在支点。

一、创新思维的考查路径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作为高考的考查要求,“不仅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也是评价高考试题质量优劣的基本指标”[2]。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高考进行了命题要求,而其中的创新性则要求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要求在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设计:板块间的整合

“设计思维是指人们在遭遇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能,通过设计与思维双螺旋结构的相互依赖与促进,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解决策略,进而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3]设计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注重融合多种思维,强调系统性。高考试题展现出的精心设计和有机融合,体现了设计思维。现代文阅读Ⅰ大多是论述类文本,强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现代文阅读Ⅱ大多数是文学类文本,强调审美鉴赏与创造;古诗文阅读立足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文字运用立足语言实践,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写作立足语言情境,强调语言的表达与交流。

但设计思维既然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那必然不是一层不变的。将高考试题的“原型”展示给学生和教师,然后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与建议,再根据这些反馈和建议进行迭代和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才是设计思维的核心。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守正创新”便是很好的例子。与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相比,从分值的分布来看,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部分第14题的分值由2023年的“3分”变为了“5分”,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分值由2023年的“20分”变为了2024年的“18分”;从文本的形式来看,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Ⅱ文本的体裁由2023年的小说(陈村的知青小说《给儿子》)变为了散文(徐则臣的回忆性散文《放牛记》),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文本由2023年的双文本形式变为了2024年的单文本形式;从考查的深度来看,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写作部分较2023年更加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虽然这两年的写作部分都没有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但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好的故事”几乎无法区分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学生只需按照材料中的五个“可以”就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作文,题目比较死板,灵活性和开放性不够,而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我们的问题”充满张力,开放性很强,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能够区分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

(二)思辨:语料的呈现

思辨思维是一种理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思考方式,它要求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在评估证据中推理和判断,从而形成独立而合理的结论,这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是由两则材料组成的复合文本。材料一选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篇典型的政论文,材料二摘编自荣维木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强调了毛泽东抗日持久战战略思想的科学性。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深入分析,作者在评估中推理出了毛泽东分析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和内部条件,而且有针对性地反驳了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一观点。学生阅读语料的过程便是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语料的过程中,感受着逻辑推理的力量,不断磨砺自己的思考,在思辨中产生自己的新想法。

文言文阅读部分同样是如此。文言文阅读采用双材料复合文本,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是对历史的“叙事”。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写的一段议论。王夫之在读《资治通鉴》有关李陵这部分时并没有完全相信史书,而是在质疑中分析证据,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王夫之认为既然李陵是被李绪陷害的,那为什么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要率领匈奴骑兵和汉军持续作战九日呢。王夫之的解读过程是一个思辨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创造的过程,为学生阅读文章,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可以说,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料的选择极大地体现了思辨思维。总之,思辨思维作为一种基于逻辑和证据的深入思考、分析和判断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散:开放性或探究性的设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它不遵循传统的线性逻辑路径,强调多维度和开放性。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拓宽思路,从而产生很多的创新想法,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发散思维反映到高考试题上主要是以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呈现。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给出独特的、有深度的答案,它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大胆创新。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和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都属于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第9题设问作者是否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学生可以答“做到了”,深入文本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在就事论事,如实记录了当年的悲欢忧乐,并没有刻意地去美化过去的放牛生活;也可以答“没做到”,当年的放牛往事被作者现在重新提及,本身就经过了回忆的过滤和重塑,这便是赋予了意义。

同样第22题对“恢复疲劳”是否符合逻辑进行设问,学生既可以答“不合逻辑”,从语言的字面意思理解,要恢复的是人的精力和体力,对疲劳应该消除;也可以答“合乎逻辑”,“恢复疲劳”想表达的并不是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到正常,这就好比我们日常所说的“救火”,事实上“救火”表达的是灭掉火源,救出生命。开放性或探究性的设问体现的是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容易产生新的、独特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时刻保持创新的板块编排、精心呈现的语料、开放性或探究性的设问方式都映射出创新思维的影子。设计思维、思辨思维、发散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它们各有特色,但在许多情况下又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设计思维注重观察、实验和迭代,能够帮助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框架,思辨思维强调理性、逻辑和证据,可以为学生提供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新的可能性。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写作题便是将三种思维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的典范。材料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好像已经到了一个“问题即答案”的时代,人们会感觉只要你提出问题,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作用下似乎答案即刻就能获得。“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个充满思辨的问题。如何理解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再者,问题的“多与少”中还蕴含着“深与浅”的问题,一些浅显的知识性问题可能会少了,那些深层次的复杂性问题是否会变多?学生只有思辨性地分析才能站住立意的制高点,然而要真正写出高分作文运用设计思维和发散思维。设计写作的思路和框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详写什么略写。然后在写作中还要发散思维,从横向发散,问题的多少可能涉及到问题的深浅;从纵向发散,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文明越高级,社会面临的问题越多。可以说作文部分是创新思维考查路径的典范。

二、创新思维的内在支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这启示了我们考查创新思维的外在形式。而要想把创新思维恰到好处地融合进高考试题中必须要找到创新思维的内在支点。笔者认为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和逻辑自洽是能够将创新思维恰到好处地融合进高考试题中的内在支点。

(一)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而创新思维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更富创造性的思考。因此,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时,对于创新思维的考查需要以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为内在支点。

语文试题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然要求学生先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当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时,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可以说,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是高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创新思维的出发点。《放牛记》中的第9题作者是否做到了不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便是对散文语言的解构与鉴赏,考生必须回到文本当中,深入分析文本语言“赋予意义”的内涵,也只有借由对“赋予意义”这个语言媒介的把握才能深刻理解文本是否“做到了”。再如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22题,题干要求学生判断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是否符合逻辑。咋一看好像是一个有关逻辑问题的题目,事实上命题者想要考查的还是语言文字。一般认为这肯定是不合逻辑的,要恢复的是精力和体力,而对疲劳应该是消除。但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可以的,“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这种语言现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比如“救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