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仍从容

作者: 乐晓峰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变革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新变化和新举措均直接对标我国新高考试题的评价理论、命题设计和评分标准的精准落地。而高考改革的真正目标就是希望通过不断优化设题方式,使其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逻辑性、创新性等显著特征成为了2024年高考变革最大亮点。本文着力分析高考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养、从素养到创造这三大转化升级模式,并相应提出科学的备考策略,以助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高考;知识;能力;素养;备考策略

所谓“乱云飞渡仍从容”就是在极为混乱、情势危急之时,在乱云铺卷、乱眼花缭中依然能从容自若、泰然淡定,于纷繁事象中洞明其本质与规律,立足现实当下却能看清未来方向。

所以,视野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

何以成就其视野与格局?唯有思维力。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考评价具有鲜明的开放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等显著特征,这也越来越成为高考的独特注脚。强大的思维力越来越成为高考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高考变革的激烈演进过程中,所有人都应该思考——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国家战略。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而高考,正是人才选拔最为直接的途径和机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变革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新变化和新举措均直接对标我国新高考试题的评价理论、命题设计和评分标准的精准落地。而高考改革的真正目标就是希望通过不断优化设题方式,使其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逻辑性、创新性等显著特征成为了2024年高考变革最大亮点。可以说,高考试题的评价理论、命题设计和评分标准直接关乎人才选育的质量和效度。

因此,要想充分认识和把握高考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备考策略,必须站在顶层设计者的角度,高举“思维力”大旗,拨开云雾,冲出故有和定势的重围,用更科学的思维视点切入,透视高考学习。

从2024年高考题的命题方向和命制规律来看,我们会清晰把握其三重转化的升级模式。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应深谙。

第一,高考的浅层逻辑,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高考题从选材到命题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向——教学评一体,这也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基本要求。高考题的选材一部分直接来自课本,来自课堂,从基础知识、课堂训练中来,但不是让同学们当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考查其是否能将知识内化的能力。

比如2024年高考题语言表达设点“借喻”,要求学生以“云”为本体,写一句话。这是史上少有的语文硬知识考查。没有上下文语境,没有情境要求,只有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再比如论述类文本第4题,要求从设问句和反问句的使用角度去分析论证效果。这同样是一道典型的硬知识考查题。但是,无论是从知识点本体切入理解加强语势作用,到驳斥谬误论调的衍生性思考,还是全文多处使用造成层层推进论点效应,强化主旨作用,都不在知识本体范围内,只有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自然转化,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这两道题的设题点和命题初衷来推测,我们的高考考察在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同时,尤为注重知识迁移的应用能力。

除了应用修辞格知识,还有成语、病句、标点符号、语段作用、文言实词、虚词考查都丝毫不放松。筑牢基础,强化应用,学会迁移,是每一位考生备考的首要能力。

第二,高考的深层逻辑:从能力到素养的转化。

有了知识打底,就要着重考查学生从能力到素养的转化。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千变万化的可能性中不断尝试和检验。只有当能力转化为内在的素养,诸如文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才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比如2024年新课标I卷中的《放牛记》要求学生鉴赏散文中作者在回忆往事时是否为放牛“赋予意义”。这是一道文学阅读的评论式鉴赏题,涉及文学批评中包括文学重构、诗化、叙述时空、叙述视角、叙述口吻等多重文学理论。但是,命题者的设问非常巧妙,完全使用文本关照的角度,制造了一种文学现象的独特属性和典型样态的“假象”,引导考生仅从文本中读出自我感受。“赋予意义”是刻意为之,先入为主;“未赋意义”则是原生态、零添加。但同学们都很清楚,想要阐释艺术效果产生的缘由根本离不开文艺理论的导引,至少要对一系列相类似的文学现象做相关联想和思考,比如双视角穿插的《大卫·科波菲尔》,比如诗歌鉴赏学习的“情景关系”“物我论”等等。这需要考生现场调取并且扣合文本,言之有据。并且命题者将本题评分参考设计成开放式,目的就更为明显,允许多元评论倾向合理共存。回答这道题所需的能力已远远超出知识水平,这是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考查。

像这样的设计在高考中其实已不鲜见,2021年新高考I卷的诗歌鉴赏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和2022年新高考I卷冯至的《江上》,2020年八省联考题讨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等等命题均有类似设问方式。所有题目设计的初衷就是要通过命题变革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促进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从能力到素养的转化。

第三,高考的根本逻辑:从素养到创造的转化。

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抑或素养,都是生成性的,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和专项培养获得,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但是,创造乃至创新能力,则是更高级别的头脑风暴。因为它本身就是从0到1,从无到有。

比如2024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的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这道材料作文题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整则材料并没有明确的观点和结论,只有一个问题。考生需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出发,清理逻辑思路,从回答问题“是否变少”启程,到思考追溯“不会变少”的根本原因,再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案结束,全篇全程烧脑。

作为一群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是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新世纪青少年。可以说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如何看待未来世界、未来空间,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是过去式,他们才是将来时。在过去式的教育中,他们不会有关于未来的答案,但是,他们需要自己创造和生成属于他们的将来时。

从问题的多与少到问题的新与旧,从问题的深与浅到问题的得与失;再从答案的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从认知的肤浅到精微的探究,从个案研究到共性推广,这道作文题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完成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诸多现象问题的创造性、创新性延伸思考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结论。这道题,完全打破了以往结论先行的出题模式,直击所有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考场中自觉完成一次创新演练。

事实上,作文命题的变革一直在路上。作文教学遵循一条原则,来自生活真实和学习情境,依据逻辑思维分析,辩明时代命题。这是一种需要身体在场,更需要思维在线的学习过程。只有这种以学习主体深度沉浸式学习体验的发生过程才能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人才。

这样的题当然也不少。比如2017年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需要考生做创造性的有机组合,塑造一个既底蕴深厚又青春勃发,既文化悠久又潮流时尚,既山河锦绣又大国担当,既盛世繁华又不卑不亢的中国形象。再比如2021年双奥之城的“跨越,再跨越”,需要考生从奥运赛事、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诸多方面畅谈“跨越”话题。2019年的假如你在100年前五四运动现场,或者在1949的国庆阅兵天安门城楼上,又或者你已穿越到了2049年的未来,为国家评选出的功勋人物写一封慰问信……

这样的方式无疑都是一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1小时的写作实际上是对考生想象力和思维力的极限考验。

其实,生活不是考试题,不一定有完美正确的标准答案。

“与他人不同”是珍贵的,孩子们必须形成内心强大而安宁的思维模式。这便是最宝贵的创造力。

我们欣喜的发现,孩子们思维的火种可以燎原。在思创共生中,再发现,再创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