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读写结合“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路径
作者: 周勤丰摘要: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统编教材,落实单元教学任务,对学生读写进行指导,本文设计读写结合的目标序列化任务路径,从目标分解,循序渐进推进序列;情境设置,由易到难安排任务;读写相融,目标设定难度递增;有效评价,适时进行序列调整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并通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有利于提高读写结合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逐步序列化构建读写知识体系,发展读写技能,促进学科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读写结合;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路径
新教材以单元为基本结构单位,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相关要求,与此相应的,课堂教学开始向单元教学推进,“读写结合”教学开始表现为完成一个单元教学之后,提炼出一个单元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写作。不可否认,与单篇教学相比,单元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如何确定各阶段的写作目标序列,选择不同写作主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既获取学科知识,又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提升核心素养等,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本深度学习,教师将借助对深度学习理论的思考,结合统编教材,落实单元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读写进行指导,促进读写结合的深度融合,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读写结合目标序列化任务,优化读写结合教学路径。
一、基于深度学习下的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等学科。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1]一书中指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内涵: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强调了深度学习和常规教学设计的主要差异之处在于:①常规教学设计是强调知识结构,而深度学习在强调知识获得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②常规教学设计主要涉及教学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过渡,素材例证的选取等,深度学习主要围绕驱动性人物系列,综合考虑问题解决的过程;③常规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笔记,而深度学习设计学生活动及其评价方案;④常规是教师精讲为主,学生以倾听为主,深度学习是教师引导为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任务分析,解决问题设计,互相质疑探讨。
基于深度学习的读写结合旨在改变传统“读写结合”将“读”“写”分开培养,以写作技能、素材积累等单项技能迁移为导向的教学理解、策略与课堂实践,尝试设计有序列化的读写结合路径,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以设置情境化的阶梯式的若干分解任务为支架,将“读”“写”二者打通,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读写偕行,通过“写”的动态化过程,实现演绎文本、解读作者、构建意义的交互式学习模式,走出了解、知道、识记的浅化层面,最终走向鉴赏、分析、思辨的深度思维。
目标序列化(Objective Sequencing)是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词典》对序列的解释:“按次序排好的行列”和“体系与系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课程和教学原则——顺序原则,他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应该遵循两个顺序:即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目标序列化就是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难度等级进行排列,形成一个有序的学习路径。这种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按照预定的步骤,从基础的知识和技能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概念和任务。
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循序渐进”,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有序的,每个新的学习目标都建立在前一个目标的基础之上。这种方法结合上述深度学习的理论之后,有助于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知识,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应用到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自主深入学习。通过这种序列化任务学习路径,学生能够在一个结构化和支持性的环境中逐步构建读写知识体系,发展读写技能。
二、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的路径和具体实施
张志公先生说:“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2]深度学习导向下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并能扎实深入进行学习内容的研读,教师不仅仅是指向一节课,而是要基于教材整体规划的了解,才能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一、高二、高三各阶段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读写训练,读写结合序列化任务设计路径应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轻松的顺序,对教学设计有总体规划,遵循高中生身心动态发展规律,遵循写作基本原则和语文教学规律,基于现行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写作任务,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具有科学、系统、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的序列化任务设计路径。
(一)目标分解,循序渐进推进序列
读写结合的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读写结合教学环节和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是五册教材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可以是整本书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可以是单元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也可以是某篇课文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甚至可以是某节课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等。如果说五册教材的读写序列是序列化任务设计的总目标的话,其他的就是序列化子目标。这样的目标分解有助于教师清晰地界定学生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首先明确五册教材自带的读写序列目标,笔者暂且从文学性阅读与写作和实用性阅读与表达两方面对高中五册语文教材中的读写任务进行如下梳理:
文学性阅读与写作方面:必修上第一单元写作任务是学写诗歌,写一首诗,编辑诗集;第二单元写人关注事例和细节,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第三单元是选择一首诗词,写一则800字的文学短评;第七单元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是进行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台本);第六单元叙事要引人入胜:①写读书札记;②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必上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作品研习,选择擅长的文体如人物素描、事迹简介、人物通讯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进行写作;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写读书札记,创作一篇小小说;选必中第二单元:①用旁批的形式评点。②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第三单元写人物短评;选必下第一单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第二单元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第三单元说真话,抒真情,高中时代面临选择,给友人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方面:必修上第二单元学写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议论要有针对性,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必修下第一单元如何阐释自己的观点:①了解史实,质疑探究,写出看法。②两个话题,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第三单元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说明文,题目自拟;第五单元写演讲稿,联系当下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与交流,学写综述;第八单元如何论证:①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②从两项任务中选一项,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选必上第二单元审题与立意,对单元经典语句在新时代下的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四单元学写驳论文;选必中第一单元深化理性思考,学会列提纲,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800字的文章;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①用旁批的形式评点。②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第四单元学写申论,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选必下第四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①选择本单元一篇文章,写一篇提要。②选择本单元一篇文章,运用多种手段向同学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你的阅读所得。③撰写读书报告。
通过以上梳理,教师明确教材在读写结合上自带的目标序列化设计,明确学生从读写鉴赏角度,需要逐步学会写作札记、读后感、写批注、写文学短评短论、写鉴赏札记、写综述、申论、学术论文等目标任务。从写作各类文体的角度,明确学生需要学会写一首诗、写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写调查报告、写一篇议论文、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写一篇小小说、写一篇说明文、写一篇演讲稿、写读书报告等目标任务。教师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师唯有先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些总的写作序列化目标,后续才能更好地循序渐进地分解和推进各类子目标序列任务。
(二)情境设置,由易到难安排任务
读写结合的目标序列化任务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依据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子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设置相应的情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活动体验,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进行读写结合的学习,最终完成对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过程。
譬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先分析学情,设置相关情境,然后安排读写序列任务。首先,这部小说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且篇幅极长,对学生的阅读耐心要求极高。其次,小说中的细致笔法,复杂细腻的人物情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难准确解读。第三,书中还有大量较高阅读难度的诗词,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较难准确理解的。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设计相关学习情境和读写序列如下:
1.读原著看电视,设计写作任务
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在阅读和收看电视剧的情况下,每组有四个写作任务:第一是撰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讨论:“1987版《红楼梦》删改了哪些内容?”“如果你是导演,你认为这样的删改是否合理?为什么?”“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保留哪些情节?删掉那些情节?”等问题。第二是请同学们完成《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的梳理图,有主线、支线,可有自己的创意与设计。第三是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同学们可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如以贾宝玉为例,“假设你是贾宝玉”,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自我介绍。第四是设计一个活动,自选一个你喜欢的人物构建她(他)的朋友圈。
2.诵读红楼诗词,走近红楼人物
“诗”与“写诗”是《红楼梦》整部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第二十七回中黛玉创作《葬花吟》,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第七十六回黛玉与湘云中秋夜联诗等情节。《红楼梦》里众人作诗、吟咏之间,人物不同的性格也跃然于纸上。阅读红楼诗词,是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等的重要线索。在班级组织诗词诵读会、诗词鉴赏大会,可以回归传统的诵读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由教师组织“红楼诗词吟诵大会”,并以个人为单位选择一首诗词,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最后汇编成册。
3.自选分享角度,专题演讲展示
在初步探究与相对深入探究后,同学们对《红楼梦》就有了自己的认识,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请每位同学选择一个可以讨论与分享的小角度,譬如围绕人物、情节、建筑美学、服饰文化、美食文化、殡葬文化等主题,以演讲的形式在班级内呈现(制作简单PPT),最后讲演者把讲的内容整理为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譬如写《红楼梦》中的手帕,《红楼梦》中的殡葬等话题。
4.学写文献综述,促进深度学习
综述就是作者针对某一问题或专题,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和消化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把能代表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等进行系统的汇总、整理,并据此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和推论,得出作者自己的判断或结论,这样的过程就是综述。
上述读写结合过程,使学生能比较精确掌握小说内容,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分组学习研讨,也有效地进行了协作与交流,在这样的《红楼梦》读写共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初步形成一套自我赏析小说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在深度学习导向下读写结合序列化任务设计的充分体现。
(三)读写相融,目标设定难度递增
在读写结合的序列中,每个新的目标都应该比前一个目标稍微难一些,但又不至于太难,以免学生感到沮丧或困惑。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为例,这篇课文由两篇文章组成,分别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下是这两篇课文群文读写相融教学中,学生读写结合难度递增的序列化任务设计路径:
1.品味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校园一角。
通过阅读圈画文章写景部分:①细心观察找出景物的亮点。②认真比较,读懂景物的特点。③通过阅读,分析出展现景物的多种描写方法。譬如《故都的秋》中的多种感官描摹,或者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等。④注意写景的时空顺序。分析好了以上四点之后,可以布置学生自选校园一角,写一段500字左右的校园景物,要求学生能学会综合使用上述四点,仿写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