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主问题视角下的《我与地坛》教学探究
作者: 赵德芳摘要:“主问题”教学可以建构课堂主线,避免碎片化提问,使课堂文本解读更加整体融贯。史铁生承受着人生突发残疾而遭受的苦难,但是他与地坛这个自然物境相遇、相知、相守,思索了生死,超越了苦难,最终超越了自我。因此,《我与地坛》的教学可以设计“超越自我”为主问题,探讨此视角下史铁生如何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建构高效课堂,给予学生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我与地坛》;主问题;超越自我;教学探讨
每篇文章、每堂课都要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才能收到实效。为此,在课堂中要用“主问题”来建构课堂主线,这样能避免碎片化提问。主问题可以抓住文本的本质,深刻的解读文本。在设计“主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可塑性空间,学生在解决“主问题”的同时能够创设其他的从属问题。“主问题”设计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时的能动思维,让学生主动细读文本,品读文本,主动思考文本的深刻内涵。《我与地坛》(节选)属于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其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该任务群的语文素养目标之一是品读文本的景物描写,感悟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史铁生承受着人生突发残疾而遭受的苦难,但是他与地坛这个物境相遇、相知、相守,思索了生死,超越了苦难,最终超越了自我。因此,《我与地坛》的教学可以设计以“超越自我”为主问题,探讨此视角下史铁生如何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建构高效课堂,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全方位启迪。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及愧疚之情,最终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了他超越自我的力量。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地坛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地坛给予史铁生的超越自我的力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受母亲深沉的爱和作者深深的悔,理解母亲给予史铁生超越自我的力量。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超越自我的人格升华历程。教学中落脚于“超越自我”的主问题视角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会正确对待生命的局限和苦难,超越自我,不负生命。
在“超越自我”的主问题视角下,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细读文本和品读文本,分析具有深刻内涵的语段和句子。通过细读,解读地坛中景物描写的深刻内涵,体悟地坛这个自然的精神家园的力量;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体悟母亲这个亲情的精神支柱。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设计“超越自我”的主问题视角,通过对《我与地坛》的文本细读和品读,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的局限和苦难,平衡自我人格,实现对超越自我的人格升华。正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指的是面对现实时的自己,超我,则是在接受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自我。只有当自我能够协调好冲突矛盾时,人格才不会陷入失衡状态”。因此,课堂主问题设计为:史铁生如何实现超越自我,实现生命升华的?围绕这个主问题引入文本细读和品读,深入探讨文本。
一、与地坛相遇时的“超越自我”
《我与地坛》中写道,地坛等待自己的时间之长——四百年,从出生到他残废了双腿一直在等待他。而与他相遇的时间是下午的落日时分,他坐着轮椅与地坛相遇。这里强调的是某个下午落日时分与地坛相遇。他的“这种感觉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以自我中心,以至于一座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古园居然被认为是为自己而存在的”[1]。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话概括他的自我状态,勾画相关语句,比如“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文中还有一个词“失魂落魄”,教师总结板书“生命低谷期”。此时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思考“为什么用‘忽地’不用‘突然’呢?”探讨可知,“忽地”强调事情发生的“绝对出乎意料”,而且是生命无常的一种突然,充满着轻忽感、游戏感,“突然”则只是强调事情发生的出乎意料。
地坛是在“等待”他,但却不是一直在被动的等待,地坛在积极地做准备迎接他。“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3]此处设计问题:“地坛为我做了哪些准备?”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分析第三段景物描写,关注第三段的动词,理解地坛的主动性,为理解作者在地坛中的思想的升华做准备。学生朗读文本,思考第三段的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深刻含义和用法。写地坛自身的衰败,却是主动而为,是地坛主动脱去“浮夸”“炫耀”,繁华落尽,但是也“俞见苍幽”“自在坦荡”。对于史铁生来说,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弥漫着沉静的光芒”[4],他看见了自己的身影。
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关注不到动词加了宾语,关注不到地坛植物的生机,教师应做好引导准备。教师总结板书地坛“繁华褪尽见生机”。
二、与地坛相知时的“超越自我”
最初几年史铁生观察地坛里细小的生命的生活状态,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暗示意义,实际透露出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设计问题“每一个小生命给‘我’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此问题设计意图是细读文本,分析地坛之景给作者的生命启示,理解地坛带给作者的“自我”升华。学生的活动设计为:学生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展示,并朗读文本,用自己的声音展示每个小生命的生命律动,其他小组或评价,或补充。教师引导或补充小组代表的回答,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展开课堂讨论探究。教师根据课堂回答,总结板书与地坛相知时的自我状态是“生命思索期”,此时地坛中小生命的状态是“卑微努力创辉煌”。
地坛中的微小生物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史铁生来说却是惊心动魄的,对他有极强的生命暗示性。学生细读品味,比如蜂儿可以“稳稳地停在半空”[5],品读“稳稳”,史铁生原本是可以稳稳的,但是现在的状态呢?他能正确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挫折吗?他的身心现在有何处可以安放呢?他是安放在了半空,可是他“稳稳”的了吗?再比如,蚂蚁可以“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6],这是否暗示史铁生要想透什么还是逃避?“转身疾行”是逃避吗?还是想透后迸发出生命的爆破?再如瓢虫累了,不耐烦了,可以“祈祷”,忽悠一下升空,她有心皈依,可以幸福,这些也是史铁生能具备的吗?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7],又如何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大胆阐释自己丰富多彩的深刻的想法。
史铁生此时的“自我”状态是放大了自己感知的同时也缩小了自己感知的,他将自己降落到与小虫同等的维度来看待人生,他在思索生命,卑微努力创辉煌的想法在心中萌发,这是史铁生与地坛的自我特殊相知,地坛成了他的知己。
三、与地坛相守时的“超越自我”
学生细读第七段写到“譬如”的几个句子,思考问题“每个生命呈现出什么样的生命力量?”学生初读本段后,自主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分析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并有感情地朗读自己选择的文字,读出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中品味生命的力量。教师总结板书自我状态是“生命释然期”,而地坛的生命状态是“坦然镇静铸永恒”。
史铁生与地坛成为知己后,在地坛中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最后“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8]。他用几个“譬如”回答了这个问题。落日把坎坷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可以把天地叫的苍凉,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其实是曾经自己生命活动的印记,古柏的静静站立更是对人生忧郁和欢喜的超越,园中的味道也都是人生灼烈清纯、熨帖苦涩的生命体验。史铁生就这样与地坛相守了15年。地坛可以坦然镇静铸永恒,他也做到了生命的释然。而史铁生在与地坛相遇、相知、相守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四、母爱感化下的“超越自我”
学生选择自己共鸣的语段,有感情地品读,并从感情和语言艺术角度分析。文本深情感人,学生读文泪目,教师情不自禁,加入学生朗读,师生感动于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伤感于作者深深的怀念和后悔之心。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教师提示学生强烈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反复、排比、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揣想等。
“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作者心灵、引导作者参悟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9],地坛中的小生命抚慰了史铁生的心灵,引导他领悟生命和生活的真谛,地坛成为超越自我苦难的精神家园,那么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这种至亲至爱的亲情无疑是引导他超越自我的精神支柱。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今天我们读了《我与地坛》,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一说‘我’与史铁生……”学生随想随谈,激情澎湃,畅所欲言,纷纷表示超越自我,不负生命。
主问题引领了文本细节的细读,比如对地坛景物描写的细读涵咏;引领了文本的情感品读,比如对母亲至亲至爱的感悟。“超越自我”主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分析、整合、提炼文本,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搭起了教师与全体学生交流的桥梁。
注释:
[1]黄键.人与时间——史铁生《我与地坛》解读[J].名作欣赏,2022(01):10.
[2][3][4][5][6][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2-117.
[9]杨大军.《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