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媒体时评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作者: 王翠英 周润华王翠英,安徽省涡阳第一中学教师。周润华,安徽省涡阳第五中学教师。
随着“深度学习”“学习任务群”研究的持续推进,传统语文的碎片化、浅表化的浅层学习也越来越被人诟病。如何让学生跳出“泛阅读”的浅水区,游向核心素养指向的深度学习语文场域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融国家主流媒体时评资源于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并由此觅到了“立德树人”与“语文核心素养”融汇处的半亩方塘。
一、意旨:时评之花绽放于语文课堂
国家主流媒体时评既是时代变迁的风向标,又是社会舆论的稳定器,具有权威性、引领性和建设性等主要特征。融国家主流媒体时评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文”与“道”同频共振的课堂场域。
(一)聚焦社会热点,构建生命要义
作为为国家代言、为时代发声的主流媒体,对于涉及民生利益重要问题、理论思想倾向性及思潮性问题,能够提供优质信息,传播新闻事实真相,引导社会主流价值,纠偏社会舆论方向。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时评,鼓励学生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积极参与主题交流讨论,拓宽学习渠道,在拓展视野、丰富见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同身受。此举有利于赓续民族精神,厚植国家情怀,使立德树人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
(二)关注人生百态,唤醒责任担当
社会发展催生优秀时评。对于同一社会生活事件,立足点不同,观点论述也会各有侧重。学生通过阅读来源于不同主流媒体推出的观点,可以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多角度观察社会与人生。引导学生品析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与看法,可以启迪学生进行多元观察,通过主动思考、换位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学生在求真求实中,责任感得以跃动,使命感得以升腾。
(三)创建任务情境,落实核心素养
引入主流媒体时评设置主题任务情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让其在多元的思维碰撞中,在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中,积累遣词造句的经验,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掌握“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方法。比较促思辨,对比阅读同一任务情境下的不同精彩论断,既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又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和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在落实学习任务情境中均可以得到提高。
(四)培养审美情趣 提升文化品位
新教材聚焦核心素养,着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主流媒体优秀时评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其文质兼美,这些被采撷在语文花篮中的优秀时评或含蓄隽永,或幽默风趣,或势如破竹,或气贯如虹。学生通过品读与赏析这些“观点明、格局大、言辞美”的时评,可以感悟语言文字之力,品味语言文字之美。从生命个体角度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更有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
二、策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不仅意味着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以及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也意味着要主动创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学习情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突破传统思维,创建聚焦学习任务群的真实学习情景,创设勾连“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的真实情境,让教学呈现出动态生成的育人效果。如何汲取主流媒体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灵动且富有生机呢?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策略:
(一)以读促思,追求学思用贯通
语文课堂联通着“学习任务群”与课程内容,是实现语文课程文道统一双属性的场所。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需要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平台上进行,这平台要能够触发想象力,激发内驱力,调动共情能力。如在执教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价值”时,教师结合“文学性阅读重情感体验”这一特点,与“学写诗歌”这一单元学习任务,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为学生营造语文场域下的“青春剧场”,引入新华网重磅微视频《与光同行》《复兴·领航》《答卷人·青春》《祖国不会忘记》,创设一个多维的真实综合文化情境,启发学生去品味何为青春,如何唱响青春,实现青春的价值。学生被徐徐展开的青春画卷所吸引,被镜头下的青春群像所感召,知性思维被开启,课堂教学效果超乎教师想象。于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惊讶于学生眼中一个青春中国:
万里群山竞巍峨,浩浩大海扬碧波。神州大地万里山河,聚集了太多的新世纪开拓者和时代弄潮儿。在百花斗芳菲的春天里,中国人民穿越岁月的长廊,踏着时代的节拍,向着新时代的春天奋进!
在“学思用”的辩证统一中,思是连接学与用的关键。在接下来的单元课文学习中,教师推出“话青春”时评专刊:《青春作证,新征程因你而燃》《不负心中的长征路》《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人生不靠“凡尔赛”》。学生通过阅读摘记、品咂玩味等方式走进“学习深水区”,在对比阅读中内心漾起层层涟漪,在与任务情境连续性、交互性的对话碰撞中,理性思维与思辨性思维被激发,德性思维与诗性思维被催生。该单元的诗歌创作“青春的吟唱”更是佳作迭出。
(二)以读促写,内化知信行统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读应是在文字、文化的积淀上催发文学创作的情思。与之相应的写,应是在文学、文化搭建的平台上与文字共舞。在执教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时,正值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结束不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写演讲词”这一单元写作任务,更深入地理解“使命与抱负”这一人文主题,在教学单元起始课时,教师播放了“时代新人说,我与祖国共成长”全国演讲大赛银奖获得者高思恩的现场演讲视频《奔跑吧!青春》,学生看完后感慨万千,一学生用文字记写下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缘何今天,我们一行人被高思恩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是源于高思恩的身残志坚的成长故事吗?身在健全富足的家庭,我们何其有幸!可如果我们不思进取,崇尚“躺平”,又何其的不幸!高思恩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服输,不懈怠,不畏惧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永不停息的奋斗来唱响青春之歌呢?
正所谓:“心有所信,方能致远。”信是化知为行的助推器,是内驱力的硬核。接下来的单元教学中,学生主动研读主流媒体关于当代青年使命与抱负的时评,教师适时推出“使命与抱负”专刊:《年轻就该“燃”起来》《青春的梦想,青春的奋斗》《青春:根向下伸,花向上开》《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唱响新时代青春奋进之歌》。针对该单元教学,教师围绕“抱负与使命”这一人文主题整合建构,形成一个教与学紧密相连、读与写双向互动、由个体向社会多维融合的学习交互系统,让单元阅读变成了叩问心灵、对话时代的研学之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被启迪,创造力被召唤,汩汩如泉涌的文字流淌于学生的心田,绽放于学生的指尖。
(三)以学习促成长,力促识情辨交融
常论常新的主流媒体时评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在执教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笔者关注到一些主流媒体平台相继推出了“寻找最闪亮的坐标”主题微视频,便撷取到课堂,让学生写观后感,效果颇好。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由于言语积累不够,思辨性不足,发表看法如蜻蜓点水过于“理想化”:或是假大空,大而化之,高谈阔论,不切实际;或是旁观者,冷眼看世界,没有深刻的体会,也无太多的真情;或是格局小,太感性,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太过实际。以学习促成长,相较于昔日,引入时评等主流媒体资源的课堂让人充满惊喜和期待;得益于主流媒体时评这甘冽活水的滋养,学生的学识变得丰盈起来,情感变得高尚起来,思想变得深刻起来:
中国梦是有着什么奇异的颜色吗?为什么他能吸引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呢?有人为了守护祖国的锦绣山河,赴身化为了山河;有人以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为己任,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研一线……在赓续红色血脉中筑牢青春信仰,让我们奔腾不息的血液中也澎湃着耀眼的中国红吧!
炽热滚烫的文字是至情至性、至真至纯的情感流露,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美好是当代优秀文化所催生的心灵之花。
三、途径:引时评之“矢”射教育之“的”
在今天数字化的快速阅读时代,国家主流媒体时评资源与语文课堂的交融,一方面要从社会角度厚植国家情怀,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个体成长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其成长需求,张扬其个性特征。这一交融既是借助国家主流媒体资源平台,也是通过语文学科这一载体汲取主流媒体这一源头活水滋养生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流媒体时评引入中学语文教学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化零为整,完善时评资源库建设
主流媒体优秀时评类文章众多,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时评资源进课堂不可喧宾夺主。面对纷至沓来的素材资源,想要掬一捧甘冽的源头活水为课堂所用就必须要学会甄别,有的放矢,择优而用。可以精选官方媒体“人民论坛”“辛识平”“钟声”等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彰显主流价值的时评文章,并根据主题进行有序分类,进行汇编,开发校本课程。要完善时评资源库建设,也可关注“学习强国”“强国号”等媒介资源,选取一些站位好、价值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为青春赋能的微视频素材资源。对于素材的整理,笔者采用的是按官媒和主题两大类,从人民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等官方媒体平台上,精心撷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时评素材分纲建目。周周更新易归类,用时撷取易挑选。
(二)以活动促成长,搭建共享的展示平台
通过开展立德树人视域下相关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社会新闻热点及单元人文主题积极组织,落实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主题活动,如演讲、征文、辩论赛、“读报金句”书法比赛、为劳模立传、读报交流会等。为学生搭建共建共享的活动展示平台,有利于催发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慧言慧语’读报金句”展示角,和一个“把脉时代,我本不凡”学生活动作品集。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慧心去解读,这些“慧言慧语”语段佳作和学生每次活动的精彩章节都会收录在作品集中。当然,对于学生的作品,既要追求立意积极向上,能够弘扬正能量,又要言之有物,不可追求太成人化,“为赋新词强说愁”。以活动促成长,以实践促发展。通过主题活动,坚定学生“铁肩担道义”的信念,锻造“妙手著文章”的能力。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在参与主流媒体时评的学习中,在积极主动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实践中,学生的生命日渐丰盈起来。
(三)以评价促生成,用发展的眼光见证成长
对于时评读写的评价,教师要综合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在实施评价时,要根据任务群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正视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认知、领悟水平上的差距,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态度、筛选与搜集资料的程度、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参与作品成果展示的热情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要善于运用个性化、情景化的评价语言催生学生深入学习的动能。
当然,评价方式上应多元化,可采用“师评+生评”“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自评+互评”“定性+定量”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记录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成长。关于写作评价,笔者实行的是构建互评小组,创建互评课堂。先是学生借助“习作修改小支架”自改自评,组内互评;然后是各小组依托“妙笔生花作文评价量表”进行互评;最后按要求上交,由老师批阅后进行班级总结性评议。
(四)以研讨促提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研讨
统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的“双线组元”单元设计结构,为时评资源的融入与阅读教学研讨指明了方向。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开展对比式阅读、批注式阅读、品鉴式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主流媒体时评融入语文课堂的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或引导学生品析各文本间的观点态度、侧重点、语言、结构、风格等;或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有价值的人或事,练习写作家乡时评、校园时评、班级时评等;或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式阅读、分享式阅读。教学相长,研学相长,师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定会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时评资源的融合为学生打造的是资源更丰富、情感更通透、场景更逼真的认知情境剧场,带来的变化是: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思维空前活跃;课堂处处充满生机,时时充满惊喜。
我们期待,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半亩方塘,生命之花得以灼灼绽放,馨香之德得以充盈时代,弥漫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