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旧教材写作编排对比分析

作者: 许家瑞 刘梓煜

小学语文新旧教材写作编排对比分析0

“写作训练”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一同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五年级在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中属于高学年段,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应具备“表达有条理、有观点”“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自统编版问世到投入使用,通观知网上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统编版插图功效以及新教材整体宏观介绍和解读中,并未就写作模块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对,且统编版语文教材结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将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作为隐线“埋藏”在单元之中,任课教师需仔细对比,理解修订后的教学目标和育人价值。以五年级上册人教版与统编版为例,进行小学语文新旧教材写作编排对比,希望能更大程度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期为我国小学语文写作相关教学活动和课外资料选编提供参考,减少因教材变动带来不适应与脱节情况的发生。

一、小学语文新旧教材写作内容体系概述

人教版教材于2003年通过初审,以人文性为主题划分小组,共有八个组,其中安排七次写作任务,六册书全部与口语交际共同合成一个板块称“口语交际·习作”。习作主题与单元主题、口语交际话题联系紧密。

统编版教材于2019年6月完成第一版,在人教版等各省其他教材版本人文性主题基础上,兼顾工具性,将语文教学知识点作为单元划分的隐性线索,从一年级开始口语交际与习作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板块,1-3年级布置写话任务,安排在语文园地板块与日积月累,字词运用板块相结合;4-6年级写作任务则单独成为一个版块,每册有八个单元,共有八次写作教学任务,口语交际次数减半。

二、小学语文新旧教材中写作内容编制特点

仔细比对新旧教材中的写作内容可以发现,每个单元中的写作主题不再与单元主题或者口语交际完全一致,而是有其自身内在逻辑,写作编排更加独立;每一单元的写作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成长经验。教材中的指导语也更加柔和自然,不再是命令式或绝对化的表达,易于学生接受,理解与掌握。

(一)知识点更加独立

人教版教材中有八个小组,将每组口语交际话题与阅读篇目进行比较(见表1),发现表中七次写作任务都与单元主题及口语交际密切相关。如第一组第一篇《窃读记》是关于作者读书的故事、第二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采访记录、第三篇第四篇则是阐述读书的益处,分别对应写作主题中三个备选任务,第二组的“古诗三首”也与家乡有关。人教版写作内容与口语交际板块联系更为密切,不仅主题相似,教材目录页中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放在一起,排版上二者也在同一页面展示。第一组和第四组的写作与口语交际主题更是完全相同,从三个题目中选取一项完成即可。可见,从口语交际与单元课文、写作内容的联系程度上看,这三者几乎是一一对应的,也体现了人教版编者所说的“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的编写理念和按“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的特点。

但事实表明,这种“以读促说,以说促写”为理念的写作模块编排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从所读到所思其中的理解和转化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于是统编版教材中的写作编排更加“独立”(见表2),写作不再受主题与口语交际“牵连”,虽然大部分和口语交际与单元主题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全是一一对应,而是有选择性的自然衔接。课程单元体系不再只考虑“人文性”,语文知识体系的层层递进才是单元主题编排的主要依据。比如第二单元的主题为“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写作任务是“漫画”描写你的老师。其余的写作与单元主题皆承袭了旧版教材的内容,不过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文能力知识学习进度更替了顺序,以此兼顾学生学情与写作知识内在逻辑。

(二)任务安排更生活化

除却教学内容本身,过去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提升还在于教学安排过于程式化,脱离学生的生活,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

如表2,统编版开学第一单元便以“我的心爱之物”作为本学期写作第一课的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接受,能更好地完成写作练习。而人教版则是“谈谈你和书的故事或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或记录辩论开卷有益”的过程,这样的任务看起来选择性大了,但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些任务看起来些许有些“吓人”,学生不仅不能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任务,反而会对这三个子任务进行比较,挑选较为简单的应付了事。

写作属于能力输出的部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来说属于创造性板块,本身不少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所以如果单元写作主题过于“生硬”,即学生没有话想说,那么教学进度基本上会止步不前,久而久之,教师按照备课分配的课时进度也会减少写作时间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仅随机选择一个任务完成,亦或是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一次大的任务,虽从主题上来说影响不大,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却有极大的影响。《课程》指出五年级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完成课业习作16次左右,本身课内的单元习作仅有7次,如若将写作与口语交际合二为一,也会潜在地造成学生心中对写作任务的轻视。

(三)指导语更贴切到位

旧版教材中写作模块与口语交际合二为一,除了整体看来占据篇幅较长,且配图较少,大都以文字为主。除此之外,教材中的写作指导语带有较为严肃的教师“命令式”“灌输式”口吻,如第一组“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第二组“本组课文,写的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六组“无论你写什么,都要”。新版则多采用柔性语言,从学生角度思考,让学生有想要“回答”写作任务的想法后,再介绍本单元写作要求。且灵活应用第三人称,更具亲和力。如第一单元“你喜欢看漫画吗?漫画里的人,特点非常突出”,第五单元“如果要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务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什么?”第六单元“你和爸爸妈妈可能是无话不说的好友,也可能是……”

具体来说,以新旧教材同单元同主题的写作任务为例横向对比,如第六单元(即旧版第六组)“对父母说的话”。新版教材习作是以“我想对您说”作为标题,而旧版只是“写作”二字作为标题;新旧教材皆提供了供学生考虑的习作内容,但旧版的写作要求只表明“无论写什么内容皆要注意情真意切。写完以后。读给妈妈爸爸听,和他们交换意见”;新版教材则用一句话总结任务“你想对父母说的话也许有很多,可一一列出,从中选出最想说的写成一封信。写好后,可以装在信封里送给爸爸妈妈,也可以用电子邮件发给他们”。人教版的指导语不仅带有说教意味,而且不符合实际生活。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出来的学生很少会在父母面前直接表达情感,就连高中生成人礼的交换信件环节也可以说明让小学生在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主动写好并流畅的朗读给父母是不太现实的。新教材的指导语往往提供了一种“情境”来解决问题,而且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的。此外,新教材符合时代要求,不排斥让学生使用电脑完成书写任务发给父母,这一点做到了与时俱进的。

三、关于小学语文新旧教材写作编排的教学启示

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思维表达的发生和逻辑价值的体现。新教材是开展新教学模式的推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经过教师重组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新的教学主题,更要结合教材中的柔性语言和生活化内容展开情境教学,设计问题链,让语文更好地融入生活,使学生通过写作进行思考、创作,感受宇宙的奥秘、历史的深邃、艺术的魅力和劳动的乐趣,实现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转变。

(一)情境式教学,唤醒文学想象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表达过程,情境教学营造出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思考。2022年教育部刚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第三个语文任务学习群,要求让学生学习创意表达,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新版教材的写作主题更加独立,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为切入口,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为题材。因此,教师授课时充分发挥柔性指导语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儿童文学的想象细胞,运用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料和故事教学等资源,让学生爱上写作。写作课是一个半开放的奇妙空间,虽然大部分小学习作单元都是命题写作,但学生提交的习作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在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元认知的过程中,通过文字把思考的结果、心中的情感和成长的疑惑表达出来,写作不是辞藻的堆砌或苍白的流水记录,只有融入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和思维才能称得上是自主完成的作品,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作业。创设情境则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思维想象的空间,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体悟生命的奥秘。

(二)问题链教学,促进思维发生

进行写作教学和单元解读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开头结尾三段式等行文逻辑,还可以用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发产生行文内容,让习作课成为一种问题解决的学科实践活动,不再停留在纯粹的文字游戏,而是思维的运动,让学生在好奇的追问下自主研究,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探索未知,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感悟。最终,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发生。很多学生曾感慨习作不知如何下笔,对主题内容不感兴趣,那是因为学生没有发现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泉思涌动之时,是笔耕不缀的。写作是一种表达,语言背后是思维的呈现,从小学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到第四学段的创意表达,写作目标一直贯穿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全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除了结合教材的单元主题,也应考虑班级学生的学情和校本文化,尽可能地以写作为抓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考,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养成记录的习惯。

(三)生活化教学,促进五育融合

杜威说过“生活即学问”,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避免所学与其成长环境脱离。新教材的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且具有话题性。不仅教材指导语要贴近学生生活,顺应其心理。教师课堂用语也要更加自然贴切,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张口就是教科书式的论调,教学导入和例子分析的过程也要多关注学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话题与共同点,让习作成为连接知识与学生内心的桥梁。优秀作文选取标准也尽可能地符合实际生活情况,让孩子通过习作爱上语文,感知母语的美,通过语文这个万花筒更好地观察世界,感受生活、提高审美、热爱生命,提升个人素养。五育融合的前提是学科的互涉,习作是思考结果的表达,教师可以将德智体美劳等不同元素为融入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大语文的育人作用,以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寓言故事的感知、诗歌戏曲的鉴赏、历史文论的领悟,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行,最终实现知信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对比分析,新版教材的写作编排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联系实际引起共鸣。写作教学作为新课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结合生活化的情景教学,用有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主动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总而言之,应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写作教学不再成为一种学习负担,不再成为一种作业任务。教师在其中需要俯下身子,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爱上习作,感受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6-28.

[3]尹华筝.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以人教版和部编本教材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9(04):52-57.

[4]李娟娟.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75.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