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作者: 王军王军,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所选诗歌都是新诗,几首诗歌相互联系,精神内核都指向“青春”。有直抒胸臆表达“青春之力”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有表达“青春之梦”,体现奉献精神的《红烛》,更有抒写“青春之思”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此诗内涵丰富,通过意象营造出凝重壮美,诗句的长短错落形成节奏美,情感呈现出张扬的生命力。作为诗人昌耀早期创造的作品,完美诠释了生命的力量。学习提示提醒大家阅读时要注意发挥想象来充分感受诗歌散发出的谦卑却又强劲的生命力量。站在教师的角度,如何才能让诗歌教学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尤其是有挑战性的新诗教学,更加需要教师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下记录了笔者在教学《峨日朵雪峰之侧》前后的思考和准备:
一、搭建支架:还原诗歌创作的基本事实
新诗的教学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有很大一部分阻力是来自诗歌写作背景的认知盲点。在教学之前,要寻找合适的支架。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经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而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这个区域。按照功能它可以分为接受、转换、输出三大类,表现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图标等多种形式。就《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新诗的解读来说,笔者建议应该搭建三个支架:一是有关新诗的理论知识,包括诗歌节奏、意象等方面;二是新诗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三是对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的解读等。
先通过了解本单元导读的基本要求可以获取以下信息:“学习本单元,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为此,关于新诗的第一个审美体验,应该放在对诗歌节奏的把握上,可以对比诵读本单元的三首新诗,例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排比句“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以此来感受新诗在节奏上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感受新的世界奔腾不息的力量。再如诵读《红烛》:“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可试着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背后的五四新精神,诗人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精神写照等。再则,当认真诵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后,才发现原来“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也能代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在诗歌陡转的节奏中,你的审美期待被打破,感受到的是诗歌内在张力。
教学前,要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查找这几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仔细进行对比阅读,会发现统编教材把它们组元在一起,恰是编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从时间线索梳理,会发现五四运动后,新诗一路走来的痕迹。从1919年一直到80年代,这三首诗清晰地呈现出新诗发展的脉络。聚焦时代意义,更加可以看出它们传递出来的都是对古典诗歌形式、节奏、韵律甚至是意象选取、语言及审美的大胆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们又能在精神内涵上面同时指向“青春的价值”,虽然它们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青春姿态和立场,但都可以向时代发出生命的最强音。
另外要认真梳理三位诗人的经历和他们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也是引导学生深度解读诗歌的关键步骤。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资源,去寻找获取诗人经历和风格的信息途径。尤其是当《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发表之后,引起了大家对此诗意象和情感表达的极大关注,要告知学生,昌耀在1962年写了此诗,相隔近21年终成定稿,其间是经历了多么痛苦的煎熬。为什么西部高原成了诗人个性化的诗歌载体,这与青海流放的经历又有着怎样难以割舍的关联,痛苦挣扎之后,历经多年的负重前行,诗人最后是怎样在认知转换后成为一位境界辽阔的修行者?在课堂教学之余,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诗歌之表,一般让读者仅能领会到基本的事实和浅层语义,而由表入里,批文入情,才能捕捉到贴近事实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的鉴赏才能使课堂真实发生。
二、联构意象:坚守困境的精神微光
在正式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之前,要学会从意象入手确定课堂教学的重心。一般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寻找诗歌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再精准聚焦到几个关键词上,比如《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歌,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都会预设让学生抓住“雄鹰”“蜘蛛”“雪豹”这三个独特的动物意象,它们的确值得深入探究,尤其是“雄鹰”,在《沁园春·长沙》中也出现了“鹰击长空”,它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象征和代表,是伟人高瞻远瞩的情感载体。而昌耀笔下的“雄鹰”则更有自由和高远的意义。可见,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虽然选取同样的意象,却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抒情方式。仅仅讲到这里,学生对“雄鹰”的意象理解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不够完整。那么,教师不妨引入一些文学鉴赏的理论术语辅助此时的课堂教学。
1.强大反差下的表里错位。笔者认为《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审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诗人内心想象与现实的不对称状态。在这里,可以告诉学生,诗歌在选取意象时,有着大小强弱、明暗高低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由此也为读者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与现实不对称的却又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教师不妨引领学生从第一行读起:“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当学生读到这里的时候,透过诗人的描写能够感受到的是一个登山者,除此之外一无所知。本以为诗人会进一步描写登山者的形象,却被“彷徨许久的太阳”“无穷的山海”以及“滑坡的石砾”,如果说升起的太阳,无穷的山海都还是向上的,或者不可抵挡的力量的话,“石砾”这个意象的出现就打破了读者原有的期待,产生了与登山者向上的视觉反差,让人读来觉得滑坡的“石砾”有一股向下的力量,仿佛把人带入棕色的深渊。简单几句,把明暗高低的变化展现出来。让读者不寒而栗,正当紧张的情绪被视觉渲染得浓烈之时,“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再次从听觉上进行轰炸,“远去”二字又一次消除了声音,把读者引入了沉寂。当诗人内心深处“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想要借助强大的生命来汲取力量继续攀登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至此,让学生掩卷长思,去想象那种被鲜明的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大小和强弱。
2.共享快慰中的情感圆合。如果说“错位”是审美情感的相互背离,是在方向上的差异与距离,那么“圆合”则与之相对,是审美情感高度的契合与统一。诗中作者选取了与自己内心高度契合的蜘蛛,因为它小得可怜,面对的却是无穷的山海和悬崖。正是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雪和锈蚀的壁上的蜘蛛,以开阔的高原为依托,在攀岩这样的岌岌可危的处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并融为了一个整体,向世人展示出渺小力量里蕴藏着无穷的世界。
这时,让学生紧紧抓住文尾的关键语句:“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引导学生再次回过头看整首诗,不难发现起笔是以“征服”起,前十行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不断攀登,挑战极限,而后五行似乎逆转直至最后却以“默享”结束,细读诗歌,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的血”开始,诗人面临着身体承受极限无法继续攀登高峰的处境,正当渴望与强者为伍时出现的是一只蜘蛛,这与征服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恰是对这一蜘蛛的弱小的描摹,使得作者重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征服的不平等想法,转念为与自然的共生共享。所以,就有了“赐予”“默享”的新的情感认知。这时,可以追问学生:“诗歌的情感在此是归于平淡了,还是将进一步推向高潮?”这个问题也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理解这种认知转换其实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的一种高阶修行。问题本身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回答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逻辑合理即可。其实,这里的追问是想将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引向一种共鸣,即:在诗歌前后结构和情感对立后形成的张力中,让学生能够得到新的体认,随着诗人对待人与自然的情感变化,实现深层次的对自然礼赞的情感圆合。
三、建构语言:内在节奏的强力操控
随着对诗歌解读的不断深入,与诗人之间的心灵碰撞不断发生,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让学生品读到高妙。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鉴赏,接下来必须从语言入手,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归类更是把语言建构与运用当作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前文已经略有提及。本诗最大的亮点应该放在对语言节奏的把握上,这是诗人匠心独运又别具特色的个性化风格。我们对此诗的鉴赏不妨以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为基础来展开,让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领悟到语言节奏的巧妙,借此夯实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培养解读诗歌的关键能力。
在对本诗进行语言鉴赏之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试着从小处着手,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寻找诗歌句式上独特的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排列形式,并仔细体会它不合常理的背后有一种怎样的审美范式?二是让学生借助文学鉴赏上的理论知识“惊奇感”一词,去领会诗人在语言和内在节奏上蕴含着的个性化表达和思考。
1.长短句错落形式的不合常理。我们在品读昌耀的诗歌时,总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富有张力的语言,奇特的句式,不合常理的排列。正如评价所说:“是诗人在诗艺发展中主动做出的艺术选择,目的在于寻找能与其精神强度相对应的诗歌形式。”例如1985年,为众人知晓的昌耀体诗歌《斯人》,也是长短句错落,虽然只有三行,却能够以简短的篇幅呈现出强劲的节奏和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开头和结尾两句更是将长短句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当读者仔细品读这两句时,更是发现了诗人的独特之处。例如:“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原本是一个长句,在诗人笔下分行排列成为了四行,分别在“那边”“太阳”“无穷的”的词后断开,做了停顿。这样的处理,直接把“太阳”与“决然跃入”分开,把这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坚决果断”的力量削弱了。透过文字背后可以引导学生去品读彷徨的、迟疑的、徘徊不定的光明即将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不愿见到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黑暗。此处,诗人巧妙地将“无穷的”与“山海”断开,也正是蕴含着可以让学生充满想象却又不可预知的危险画面。不仅如此,“山海”二字成为下一行诗歌的开头,中间用句号断开,非常不符合诗歌行文的语言逻辑。这样的开头显得突兀,但又产生了很强的语言表现力,一词一顿,单词成句,没有任何修饰语和人事物的交代,似乎显得不合常理。但熟悉昌耀体的读者,对诗人这样的处理并不陌生。早在1962年的《良宵》一诗中同样有长句的陡转,分行的错落,对标点的巧妙使用等,这里可以作为一种新诗创作的技巧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诗句内在节奏的强有力的操控。
2.诗歌内在节奏的惊奇感效果。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本身是带有高低、快慢和轻重节奏的。新诗诞生后相对于旧体诗而言,虽然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平仄对仗要求,但在语言节奏和内在节奏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自五四时期到80年代,新诗节奏从参杂着片面的形式化的音、形的研究逐步转向了以形音义结合的语言节奏与以感情、知觉为主的内在节奏相结合的研究。《峨日朵雪峰之侧》在内在节奏的把控上更是带有诗人个性的表达与思考。例如,诗人借助攀登者的形象想要表达出向上的生命力量,渴望与“雄鹰”“雪豹”为伍也是符合学生在初次阅读时的心理预期和审美期待的,然而结尾的突转却给人以惊奇之感。
课后,还可以继续布置相关的任务,一方面检测课堂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整理和搜集出更多“昌耀体”诗歌在以上两个方面的经典范例,然后梳理成为一个有关新诗句式、节奏、情感的表格。另外,也可以让大家评价一下新诗对这种音韵节奏和句式选择的好处,争取为自己的“学写诗歌”单元学习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重构情感:冷寂思绪的生命张扬
新诗最难把握的就是诗人的情感,完成了以上对意象和语言的鉴赏,再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仿佛是水到渠成的,但也还是需要提醒老师在备课阶段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要由表入里,深入解读,走进诗人内心去品读诗歌情感。备素材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相似联想和跨媒介等多种方式来搜集各类资源给学生以视听冲击,让他们体触情感。例如,可借助对电影《攀登者》片段的摘录,让学生快速入情入境。二是相关迁移探究,引导学生走向哲性思辨。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广泛提供助读的学习资料,例如能够帮学生去回溯诗人人生经历的作品——燎原的《昌耀评传》;能够从作品中折射生命意志与强力的《断章》《水手》等诗歌。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在认清了生活的苦难之后的一种精神自救,是诗人在复归爱与悲悯之后的主体觉醒。这种觉醒使得诗人在后面的创作中无意识地将爱与悲悯渗透入创作中并成为了反复吟咏的主题,比如《慈航》和《致修篁》等作品,教师在进行《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课堂教学时都可以把这些诗歌拿来帮助学生进行文本互涉理论指引下的对比鉴赏和迁移探究。这样的对比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很有帮助,也可以将学生对诗歌鉴赏提升到哲性高度。在情感重构的鉴赏层面,主要从两大角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