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为抓手探寻《乡土中国》的阅读路径

作者: 朱华华

朱华华,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师。

《乡土中国》是必修教材第一个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中学生读起来难免有一定的难度。温儒敏教授曾说:“《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这是社会学的经典论著,学术性强,即使这方面的专家,读起来也要费一番心思的,何况我们中学生?”温儒敏教授同时还指出:“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1]《乡土中国》作为学界公认的本土社会学代表作,无疑是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读懂过去,才能理性地观照现在,看清未来,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无需赘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乡土中国》,进而读懂中国社会的历史与当下?费孝通先生在序言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2]费老在指引读者:概念就是阅读《乡土中国》的有效路径。

一、以多元角度清晰地阐释概念

对于论述类文本,尤其是学术类著作,如果概念模糊,文章往往会显得粗疏。《乡土中国》不仅对概念内涵阐释得具体深刻,而且解读概念的角度方式灵活多元,比如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譬喻、举例等等,可谓各有特色,各尽其妙。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利于有效地读懂《乡土中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

比如文章用作诠释与作比较结合的方式阐释了多组概念,如“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如“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如“欲望”与“需要”等等,如果引导学生通过绘制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同中析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学生对不同社会结构的特征则会有更清晰的把握。

还可以转换方式解读概念,比如文章以譬喻的方式阐释了两个核心概念“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团体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譬喻的方式诠释概念生动形象,易于读者在感性的想象中轻松理解,但缺乏对其本质特征的直观呈现,笔者引导学生将譬喻的方式转换为下定义的方式,如“‘团体格局’是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界限分明、又同等从属于团体的社会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自己为中心、按亲疏远近的原则、具有伸缩能力差等次序的人际关系格局”。通过将譬喻的方式转化为下定义的方式,学生就能在感性感知的基础上更精准地理性认知“团体格局”中西方社会、界限分明、平等等特征,“差序格局”中中国乡土社会、以自己为中心、伸缩、差等等特征。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辨地理解概念,比如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比如乡土社会并不是只有“差序格局”,乡下的钱会则避免亲族入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比如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也是相对的,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自己国家争利益,也会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甚至国家内部也并不是绝对平等的,比如种族歧视的大量存在等,再如疫情期间面对紧迫的新冠病毒和紧缺的医疗资源,西方一些国家对待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同措施,甚至放弃对60岁以上老人的救治等。多元地阐释概念,能让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清晰、更深透。

二、以传统经典形象地解说概念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讲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费老进行了大量的古代文献研究,可以说是基于传统文化的语境在解说概念、阐述观点,比如大量引证《论语》并将其从玄理哲学的高度引向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教师如能抓住这些经典的故事,则能很好地助力学生理解文中的概念和观点。

传统经典中的典故,文字疏通起来有一定的障碍,笔者引导学生以课前3分钟“话说《乡土中国》经典小故事”的方式分享,让学生带着三个任务提前准备:一是选择文中(或补充)一则经典故事疏通字词并准确翻译;二是20字内概括该故事;三是明确该故事在文中解读了什么概念(或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如《孟子·尽心上》中“舜弃天下”的故事,假设舜面对其父杀人,孟子给出的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孟子认为舜作为皇帝面对杀人的父亲应该选择负父而逃,而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父亲。还有舜面对臣子犯罪和弟弟犯罪,“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更是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而对于这样的做法,儒家是认可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即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同等看待,这是扰乱天下了。儒家的人伦差序正是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思想基础。理解了这些典故,学生再去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就非常容易了。再比如《论语》中孔子说“仁”的事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引用等,均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的概念。

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些经典故事,比如文中提到苏秦的故事和“曾子易箦”的故事,还有关于孔子解释“孝”的事例,但不够详细。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补充《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中苏秦前后境界对比的文段并以故事的方式讲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差序格局”的伸缩性;补充《礼记》中曾子临终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治”是对传统的主动服膺这一特点;补充《论语》中孔子对孟武伯、子游、子夏、宰我等弟子因人而异地阐释“孝”的故事,学生就能更形象地理解乡土社会中“熟悉”这一概念,理解“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一观点了。

三、以群文比较深入地领悟概念

作为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既没有诗歌散文灵动隽永的优美语言,也没有小说戏剧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它所反映的乡土社会却是中华文化的土壤,即古代文学作品的共同底色;也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即现代文学作品的共同背景。读懂《乡土中国》,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有利于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同样,借助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也有利于深入理解《乡土中国》及其中的概念与观点。

为了充分理解乡土社会的“乡土性”,理解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搜集整合相关诗文。比如臧克家的诗歌《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毕飞宇的散文《大地》:“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等等。也可以在中西对比中启发学生思考乡土情结的根源,二战时避难美国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曾说:“我在哪里,德国就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化差异,这正是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异域的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不同。游牧文明的“家”在马背上,航海文明的“家”在航船上,他们的“家”都在漂泊之中,因此他们不可能像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那样如植物一样强烈地依恋故土。而中国人的血脉中的乡土情结则是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减,所以沈从文的文字总是荡漾着湘西凤凰的清波,迟子建的笔下总是充盈着北极村的黑土情怀,还有鲁镇之于鲁迅,呼兰河之于萧红,油麻地之于曹文轩,山东高密之于莫言……中国人飘得再远,根依然情系故土![3]

还可以通过韩少功的《中国式礼拜》来理解中国的“礼治”即中国的宗教,“各种乡间的祭祀仪规,在我看来不过是一些中国式的教堂礼拜,一种本土化的道德功课。”[4]通过曹雪芹的《红楼梦》贾家鼎盛时期和抄家后的境遇的不同来理解“差序格局”的伸缩性,通过鲁迅的《祝福》理解乡土社会“家族”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单系特征,通过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理解国人的民族性及乡土社会的“礼治”,通过巴金的《家》理解“长老权力”等等。

当然除了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同类的社科文来辅助理解《乡土中国》,比如费孝通的《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胡玉坤的《失落的选择:村妇依旧守农田》,贺雪峰主编的《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等等。

四、以现实观照理性地运用概念

费孝通在序言中指出:“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5]当我们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社会,从血缘社会走向地缘社会,从礼俗社会走向法理社会,从乡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作为即将步入成人行列的高中生,面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纷繁的现象,需要以新时代公民的视角进行思考,而《乡土中国》中的大量概念即可以成为我们解读当今中国诸多现象的钥匙。

不忘来路,方能致远。阅读《乡土中国》最现实的意义正在于此,既可以参照现代社会价值观更辨证地看待曾经的乡土社会,也可以在古今对比中分析当下社会结构的变与不变,从而思考如何成功地进行社会转型。

比如结合新时代的价值观反观乡土社会,认识到“礼治”并不一定是文质彬彬的,并不天然地带有文明、慈善等含义;认识到“送法下乡”的实施尴尬,现行的司法制度也可能会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进而辨证地思考司法推行的前提与土壤;包括对乡下人“愚”与“私”等的思辨认识。

当然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思考当下社会现状,比如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走出乡村、走向城市而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从“礼治”社会走向“法理”社会中人情日益淡漠化的现象,从家族到小家庭的变化中家族传承性减弱的现象,从无讼到律师事务所遍及城镇的变化中亲友常常对簿公堂的现象……在全球化的当下,社会转型是大势所趋,但也伴随着阵痛,我们需要思考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是否也有传承的良方。比如“无讼”的调解方式在当下是否还可以有积极的意义?朋友圈、老乡会中就不乏“差序格局”的影子,其对情感的维系是否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李子柒网红现象和春运返乡大潮中是否正折射出了不曾退色的可贵的乡土情结?

这些思考可能一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这种思考意识是可贵的,包括高考题中亦有类似的作文题。比如2003年高考作文题“智子疑邻”则在引导考生思考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事物的影响,其中折射的何尝不是传统的“差序格局”思维对国人思维的影响。再如2015年全国Ⅰ卷“女儿举报开车打电话的父亲”则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情与法的思考,是坚守传统社会中亲亲相隐的“差序格局”思维,还是选择现代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无论是主张“发不外乎情”,还是主张“大义灭亲”,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无视历史根源的简单思维恐怕都难以在此类作文中收获高分。

新课标从国家课程设计的层面明确了整本书阅读的地位,赋予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这在语文课改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整本书阅读从此走出了课外的、个人化的、随意的逼仄角落,走上了正规化、课程化、常态化的道路。但正名只是开始,不是目的,如何让每一部整本书都能承担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该类型书目的学习目标功能,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还任重而道远。温儒敏教授曾很有信心地说:“《乡土中国》其实未必那样遥远。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6]学术类著作往往用到很多重要概念,即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读懂、理解、领悟、运用这些重要概念,不仅是阅读《乡土中国》的一把钥匙,亦能成为阅读所有学术著作的钥匙,甚至能成为理性分析社会现象的钥匙。

参考文献:

[1][6]温儒敏.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J].名作欣赏,2019(34).

[2][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3).

[3]朱华华.在比较中探寻深度阅读的路径[J].课程教学研究,2021.1(19).

[4]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9/03/2804/1784491

87208.html.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重点项目“基于比较视域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ZQJK025)阶段性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