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白式中国士大夫的仕隐矛盾

作者: 谭雅心

谭雅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在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中,若要发挥才能、实现抱负、体现价值,仕宦之路是中国士大夫的不二选择,理想意志也因此与进退仕隐相联系。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的压抑、时代的鲜血和玄学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广泛地思考仕隐冲突的问题,此后,仕隐矛盾成为中国士大夫共同的矛盾。

一、从意象看仕隐矛盾

从“诗仙”李白的“东山”系列诗词中,我们能看出其仕隐的矛盾心理,以及他最终的理想追求。事实上,仕隐的矛盾贯穿了数千年历史,当下新时代知识分子同样也有此种矛盾心理。

(一)从“东山”意象看仕隐矛盾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的《忆东山二首》中,首句出现的意象就是“东山”。

《晋书·谢安传》中提及:“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谢安的身居要职,是“东山再起”的典故由来,其与“东山”的联系深入人心。其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状态被称作魏晋风度的代表,其隐士生涯和出仕经历也受到后世许多文人的推崇与赞颂,李白便是推崇谢安的文人大军中的一员。

李白对谢安的推崇,直接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之中。“东山”在很大程度上是李白的精神家园,一方面那是谢安的生活和隐居之所,是他向往的最终心灵归处,另一方面,那也是谢安步入朝局的起点,是他济世为民、匡辅朝政的开端。李白的诗作中提到谢安的多达三十余首,大多指向谢安的功绩,表达对其的推崇与憧憬,可见其心怀抱负,渴望“东山再起”。但他看起来又有些心灰意冷。“不向东山久”,这固然是对他不向东山,即曾经出仕、渴望建功立业的肯定,但同样能感受到诗人渴望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这正是“东山”对于李白的意义,是其仕隐矛盾的体现。

(二)从“蔷薇”意象看仕隐矛盾

植物花卉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大部分都用以表达诗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魏晋南北朝之后,蔷薇也被纳入意象使用的行列,文人以花喻人、借花抒情,还出现了“蔷薇架”“蔷薇屏”等引申意象,自魏晋后,蔷薇意象的出现概率大大增加。

“蔷薇”和“东山”密切相关。谢安在淝水之战后选择在东山归隐,山上有一蔷薇洞,谢安常去蔷薇洞游玩。这也是李白用“蔷薇”而不是其他植物的原因,尽管这一说法的真伪值得考证,但是东山归隐的典故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并影响后人,例如元代吾丘衍的《答蒋弘父会稽莫春见寄》中的“我吟李句怀谢公,东山蔷薇花始红”。诗人常将“东山”与“蔷薇”联系到了一起,是为东山之志。

从“仕”的角度来看,“蔷薇”称得上是时光和人类文明的见证者。谢安的归隐是功成身退的,但是归隐的人却不见得都是成功的,而功成身退的重要条件正在于“功成”,因此,诗人的落寞之下是时间流逝中尚未功成名就的惆怅,其背后是对建功立业的追求与渴望。

从“隐”的角度来看,李白诗歌中出现“蔷薇”意象的诗一共有四首,它们表达的内涵都与隐逸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心灵和个性解放的追逐,是其归隐思想的体现。

(三)从“白云”和“明月”意象看仕隐矛盾

白云意象最初的意义更多与伦理道德有关,至唐代,渐渐发展成为诗人们的人格理想与审美追求。此外,白云的舒卷灵动,也成为自然灵气的集合体,代表了诗人直冲云霄的才情。随着佛教的兴起,白云还被赋予了“禅”的内涵。从其形态来看,白云飘渺神秘、不染纤尘,颇有文人洁身自好、曲高和寡之意,加上隐居者大多居住在山林,林中常年云雾缭绕,后陶渊明在隐逸的生活中诗意地描写了“云”的状态,使得“白云”与隐逸思想产生了联系。

而明月意象有诸多内涵,例如寄怀相思之情、抒发孤独之感,甚至阐明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和愿望等。在《忆东山二首(其一)》中,白云和明月必不可免地同“归隐”挂上了钩,但归隐的背后同样有入仕的纠结。

唐代隐逸风气盛行,文人们崇尚隐者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高尚真淳的人格以及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对隐逸的推崇,是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寻访,也是对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的探索之旅,更是中国士大夫对于政治不顺之惆怅与苦闷的发泄。但终极目的还是以退为进、以隐待仕。

总体而言,隐居山林既是中国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也是一种政治谋略及谋生手段。正因如此,在“东山”“蔷薇”“白云”“明月”四个蕴含隐逸志向的意象中,包含了仕与隐的矛盾冲突。

二、李白式仕隐矛盾的形成

中国士大夫关于入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由来已久,这种矛盾表现为个人与国家的冲突,其本质上是儒道思想的冲突,是儒道互补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李白式仕隐矛盾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

(一)个性的追求

以李白个人为例,他希望功成后身退,归隐山林。但李白浪漫的狂想与社会形成了较大的矛盾,他不甘心一生无为,因而向往求仕,但又不愿意受到世俗的羁绊,因而渴望隐居求仙,他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因此更能懂得不朽和永恒的美。李白对谢安的推崇,正是在于谢安能在仕隐之间切换自如,而不是李白本人一般进退维艰,他对谢安式人生的追求只能称得上是一种“诗意的浪漫”。

李白一直渴望入仕大展宏图,却也不希望终身奉献于朝堂,因此在他的诗歌和生平中我们能窥见许多归隐的举动,李白在诗作中反复吟咏谢安以及代表谢安的“东山”,正是因为渴望达到谢安那样稳定社稷、保卫苍生的崇高境界,谢安东山再起、力挽狂澜的际遇一直激励他入仕,而谢安在生活方面的风流旷达、潇洒恣意同样影响了李白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和天性对官场不适再度引起了其渴望归隐的想法。

(二)官场的束缚

官场的束缚是每个时代都客观存在的阻碍,几乎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过对官场的厌弃和不满,士大夫的仕隐总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李白的时代,他不必承受生命的威胁,但是依然要接受条条框框的约束、阿谀小人的排挤和不被重用的委屈。这也是历代文人共同的悲哀。

李白的诗篇中常常能看见其对自我政治才能的高度自信,但是在历史上,李白更多因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飘然超脱的诗歌留名,对于其政治才能的记录少之又少,其济世安邦的能力与他笔下的名臣贤相相比相去甚远。

(三)文化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道思想已然产生冲突,但彼时推崇老庄的背后,更多是因为名士们不愿相信虚伪而黑暗的政治,摆出无关甚至反对的姿态。他们不拘礼法,实际上更加珍惜真正的“礼教”。但唐代的儒道冲突,更多是基于繁荣的政治、发展的经济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加速了思想文化的碰撞,碰撞的过程中则产生无法融合的矛盾冲突。

唐代道教之风盛行,被视为国教,李白被称作“诗仙”,原因之一是他是一名拜师挂籍的道士;其游历的部分原因是为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寻仙问道。此外,李白的张扬个性和自由意志还受到纵横家思想的影响,纵横家好王霸之术,讲究侠士救世赈厄。而唐朝起势于北方,受到尚武精神的影响,加上边地用兵,藩镇用人,侠义之风盛起。李白也因此崇尚“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义行为。

儒家讲究“事君荣亲”“兼善”,而道家讲究“功遂身退”和“独善其身”,此二者合并后的处世理想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最佳精神境界,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美好理想是中国士大夫共同追求的人生价值观,但是能真正实现人生圆满、功成身退的人在历史上却极其罕见。

受儒、道、释、纵横家等文化思想的影响,李白兼具积极进取和隐逸两种思想,其思想自由、个性鲜明,表达出明确的道家思想与归隐理念,如“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吾将抚尔背,挥手遂翱翔。”(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即使是这样,许多诗文中仍可以看出他对入仕的积极态度以及对自我才能的肯定,如“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及“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李白《古风五十九》)等,以孔子自喻,是其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体现。此二种思想无法交织融合为其所用,甚至会出现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困境,因此造成了诗人现实中和精神上的失意,产生了如大多数文人一样对于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

三、李白式仕隐矛盾的意义

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常常会受到同一时代主流文化的阻碍,矛盾也由此诞生,但其同样可以成为一种推动力,矛盾与冲突经过群体的参与、时代的演变和后人的推动,既能推动文学事业的前进,又能推动文化的创新。

(一)个人之利

以李白本人为例。李白的仕隐冲突和矛盾是其创作的源泉动力。与他推崇的“东山”诗人为对比,后人称赞谢安,多半围绕其力挽狂澜、宠辱不惊等经典事例,但在经典文学篇目里面却很少提及谢安的作品。李白则恰恰相反,他笔下的“明月”“东山”“白云”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读李白,方知盛唐之妙,其诗作可谓是盛唐的最强音。他的政治不幸正是造就其文学光辉的主要原因。

(二)群体之思

在一个以入仕思想为主流的时代,进入官场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必然追求,但是文人们的怀才不遇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东山”和“明月”不仅仅是李白的心灵归处,也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伴侣。当理想和现实冲突时,进或退就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文人们常常将这些苦恼和矛盾表达在诗歌之中,文学成为他们发泄痛苦、排解内心的手段之一,这些诗歌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我们观察彼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履历和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文学和政治是互补而对立的,政治需要的是理性和谨严,文学推崇的是自由和感性,这微妙的差异该如何实现平衡,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文人苦苦思索的话题。

(三)文化之悟

仕隐交织的矛盾贯穿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更存留在李白式的中国士大夫的心灵世界中。由于终极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不兼容、个人的内心追求与仕途规则文化的冲突,从而引发了仕隐矛盾产生的焦虑,并广泛存在。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才会有认知的争论、内心的纠葛以及文化的发展。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社会才因此进步,事物才因此发展,美学创新也因此推进。而这种仕隐矛盾与人性规律在今天,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活、职场文化乃至于民族文化的演变,都依然有着极强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晖.试论李白文化心态中求仕与归隐的矛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02):98-101.

[2]冯加亮.李白反复吟咏谢安的原因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07):27-30.

[3]张丑平.古代诗词中蔷薇的审美意蕴和象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9):1-2+8.

[4]龙新辉.李白写“月”诗歌的精神内涵[J].湖南社会科学,2014(02):213-216.

[5]李祥龙.论李白诗歌中的“山”意象[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04):95.

[6]金坚强,胡祖平.解读刘长卿诗歌中的“白云”意象[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107-108.

[7]刘燕菡.唐诗中的白云[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04):86-91.

[8]文红.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以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典故为例[J].北方文学,2017(06):48-49.

[9]裴露琼.道教与李白诗歌之关系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08):151-15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