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课堂“失语”和“无我”的困境

作者: 李秋华

李秋华,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教师。

“主体”一词,其涵括量甚广,具有多层含义,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规定,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主体是相对于附属体而言的;其次,主体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基于此,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任务的认识,它包括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和主体任务三个方面。教师主体意识是指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和在教育教学教研全过程中主动性的合理充分发挥。

一、高中语文课堂唤醒教师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意识涉及的要素众多,如课程目标的精确定位、课程内容设计方案、教学方法及其应用、对课堂教学心理状态的关注等。无疑,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提升课堂教学新鲜活力的关键保障。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如何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较好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然症结——教师主体意识的缺失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统一,教材内容统一,甚至经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也是统一的,教师的日常任务就是教授专业知识,教师既没有自主创新的室内空间,也没有自主创新的外在需求,长此以往,教师的主体意识被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取代,教育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逐渐消退。“失语”和“无我”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通病,课堂教学缺乏个性自我。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主体意识缺失,个性能力不强,心智被屏蔽和弱化。

(二)顺然诉求——新课改需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创新教育环境因素的变化,各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对科研和学校发展的超强推动作用,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学科设计,为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学科意识提供了广阔的内部空间。教师不再是必修课、选修课、控制模块选择、校本选修课等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仆人,从“教课本内容”向“以课本内容定教”的转变,这恰好是教师主体意识增强的主要表现。

(三)应然建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参与者的主体意识

唤醒教师主体意识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归宿之一。教师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课程再次焕发光彩的保证。教师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越强,就越能充分保证教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经常有“教师主导”这样的描述,以刻意去淡化“教师主体”一词,但实际上,无论是“教”主题活动的全过程,还是“学”主题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作为一个理解力和实践能力都比学生强的个体,要充分突出“主体作用”。换言之,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课堂唤醒教师主体意识的路径

主体意识是教师职业的乐观状态,只有教师独立自主,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热情和修养;而相反,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传统,缺乏独自奋进的精神和精髓。在课堂教学中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必须有内在和外在两个要素,而内在就是根本,我们可以从教材资源选择、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师生交往等路径来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一)在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选择与使用中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教师是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选择与使用的主体。可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根据教材以及教师自我资源进行选择的,这一路径主要是指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捕捉、留存、升级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多种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阔的课堂教学视野。同时熟练驾驭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教师要不断学习和阅读,丰富自我资源

学习和阅读能丰富自我资源,扩大视野并提高技能、专业和人文素养,能更有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产生、成长和发展。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习和阅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资源充沛且富含意义。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读以下几种类型的书籍:①文化哲思类:如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周国平《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岁月与性情》;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鲁迅《呐喊》《朝花夕拾》;余光中《余光中散文》《余光中诗选》;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同学少年都不贱》。②人物传记类:如《居里夫人传》《林肯传》《拿破仑传》《鲁迅传》《巨人传》。③中国古代经典:如《论语》《史记》《世说新语》《列子》《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菜根谭》。④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如《家》《呐喊》《彷徨》《女神》《雷雨》。⑤外国文学经典:如《哈姆雷特》《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高老头》《欧也妮·葛郎台》。⑥科学普及读物:如《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迷》《时间简史》。

以上述推荐书籍为例,如果要想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最好提前给学生推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源,让学生提前了解,然后选择其中的一本书或者某一章节进行精细讲解,最大程度发挥教师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势。

2.教师要盘“活”教材,实施群文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靠对象,如果教师不能全面地、灵活地、熟练地驾驭和使用它,学生就会惧之、厌之;相反,教师如果能将死的教材重新盘“活”,赋予教材生命,学生就会亲之、爱之,课堂教学也就“活”了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对教材中的相关篇目进行集中和重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以群读同一作家的作品、同一时代的作品、同一主题的作品、同一题材的作品。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们可以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教学,两词主题相似,都描写了英雄形象,都有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懑和痛苦。再如咏史怀古诗词有《蜀相》《石头城》《过华清宫》《西塞山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菩萨蛮》《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研发、创生教材,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或微专题对比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研发与创生”。很多课文单靠文本本身是很难理解的,此时需要课外教学资源补充,以填补文本的不足。笔者执教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因文中只是序,原文中还有五位主要伶官的传记。笔者就指导学生进行《伶官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后唐五位主要伶官的恶绩,这样学生也就能充分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源,结合具体课文,进行微专题对比阅读教学,如在教学《变形记》时,教师就可以和《促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教学,在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就可以与海子同期的作品《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春天,十个海子》《遥远的路程》等进行对比阅读教学,这样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作用,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增课堂教学效益。

(二)在文本解读中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文本解读是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思考与感悟,是语文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文本是课堂的凭借,课堂围绕文本展开,教师只有增强主体意识,独立与文本对话,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精准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处理文本,课堂才会灵光闪现,创意不断,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1.文本解读要全面、深入思考

文本解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对文本解读要全面、深入思考,不仅要思考文本本身,还要思考文本作者及创作背景;不仅要思考作者单篇文本,还要思考作者同期作品;不仅要思考单篇文本主题,还要看文本出处,思考单元主题价值。如苏轼的《赤壁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放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谛听天籁”板块,与《像山那样思考》《神的一滴》放在一起,显然此时文本价值应该就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维度。但如果放在《苏东坡文集》里,主题价值可能就是解读苏子心灵人格的窗口。

深入思考文本,就会有自己的发现,就会有独到的解读,就会多一份教学自信,就会更加游刃有余,机智地处理课堂意外,就能够让课堂有自己的个性,贴上自己的标签。

2.文本解读要字斟句酌

教师解读文本,就要字斟句酌,含英咀华。如在解读《诗经·氓》时,诗中女子被弃时,兄弟的态度是“咥其笑矣”。这很反常,按理说,家中姊妹被弃,兄弟应该是上门讨说法,而诗中兄弟为什么“笑”呢?此时教师就要结合全诗,在字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多角度,多层面解读。这里面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兄弟不同意这门婚事。①兄弟认为“氓”的社会地位低下,“抱布贸丝”已经隐约地透露出氓可能只是一个小商贩,而婚后“三岁食贫”,就更加明确了“氓”所从事的职业是低微卑贱的。②兄弟可能认为“氓”的人品有问题。诗中“氓之蚩蚩”中的“蚩蚩”是“嬉皮笑脸的样子”,说明“氓”的品行不是很好;“将子无怒”一句把“氓”暴躁的形象展露无遗。“二三其德”进一步渲染了“氓”见异思迁的不端品行,“至于暴矣”就更加直白地揭示了“氓”的性格。“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则说明兄弟不支持女子的婚姻,而被甜言蜜语,虚情假意蒙蔽双眼的女子坚决要嫁,以致最终被弃为兄弟笑,这样理解就合情合理了

3.文本解读中要有教师个性自我

从《诗经·氓》的文本解读来看,教师一定要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个性自我时时在场,而不能陷入“失语”和“无我”的状态。教师要做一个自由纯净的阅读者,用“素情”和“素性”去触摸体验文本。有效贴近文本,走向文本核心蕴涵并作出自己的创造性阐述。教师可以从文本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精彩,同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敏感性与复杂性会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位。教师文本解读要摆脱主流价值形态的制约和自身角色使命的束缚;要减轻对集体备课式解读的依赖;要破除对教学参考或专家学者“权威式”解读的盲从,通过自主纯净的阅读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力和感悟判断力。

(三)在教学设计中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出科学规划和设想,安排好科学、完整、有序的教学程序。研究显示,教师主体价值,即教师个性、知识与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真正的课本就是教师灵活的思想。”而灵活的思想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课堂的教学设计中。

1.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们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决定着教师对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资源的选择与使用等,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因此目标必须明确、合理,重难点必须突出。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仅将自己视为一种“工具类”的存在,而应将自己视为一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体意识”的存在主要表现在教师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名师教案,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是可以借鉴的,但不能完全代替自己的思想。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与挖掘,并能依据学情,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名人传》罗曼·罗兰——课堂设计

在这种较为枯燥的传记类课文的讲解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课前准备、课上引导以及课后总结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如在课前准备上,制作好PPT,上面写罗曼·罗兰(照片),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克里斯朵列》《名人传》。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以此作为引导,让学生觉得这是重要且有意义的课堂。然后在课堂引导中,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多地增加教师主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环节,然后教师划出文中富有哲理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句并加以评述,评述中要做到富含激情,抑扬顿挫。最后总结:这三颗始终孤独痛苦而伟大的心灵,他们终身都在内心的挣扎中煎熬,但是从他们的心灵中所释放出的博爱、宽容与力量却是亘古不灭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体现出教师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去思考《名人传》真正的文化内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