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场域中的语文知识教学
作者: 王元 李震王元,江苏省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李震,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1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明确要求,知识点有识字和写字、词汇语法知识、文学样式、表达方式、标点符号等。这是因为知识对于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语言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知识在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是构成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有知识来源,不打好学生语文基本功,包括识字与写字、用字与用词、辨析句子和文章结构,就不可能形成扎实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如何有效地对这些语文知识实施教学?并对语文知识进行价值内化?那就是在生活场域中实施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场域中理解、体验和运用,这样语文知识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在自然观察中体验语文知识
在自然观察中体验语文知识指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在自然中观察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感悟世界的奇妙,懂得留心观察的意义,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统编版教材八下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气象学家竺可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讲述了物候、物候学的概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具体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授课时,在讲到纬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故意留下悬念,带着学生一起观察了教学楼前南北花坛里的两株迎春花。同学们发现这两株花开得截然不同,一株花团锦簇,每一片花瓣都绽放出笑颜,仿佛在诉说着春的气息;而另一株却黯然失色,仿佛还没有得到春光的宠爱,小小的花骨朵在竭力地向外伸展着。面对校园里这一熟悉的景色,同学们很是意外,每天都从花坛边经过,却从未注意到有什么不同。经过细细地观察,学生惊喜地发现,因为南北光照时间的不同,两株迎春花开放的花期也不同,这就是物候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经过这节课的自然观察,学生意识到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学生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它和谐相处。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指导学生以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就提高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2]由“发现”知识,到“研究”知识,再到“探索”知识,最后用语言来表述或表达知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体验语文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参与、主动体验,语言文字的运用才会更加准确。
二、在综合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如此表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3]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版教材九下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为《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在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面对相知相伴三年的好友、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精彩的回忆要分享,鉴于此,笔者将本课的目标设计为:1.多种角度回顾初中三年学习生活,寻找其中最难忘的一刻;2.训练筛选资料的能力、分类整理的能力、设计制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表达情感的能力;3.通过合理选材、适当取舍,写出有个性特点、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活动开始前,学生围绕“回忆”“交流”“整理”“活动”“赠言”“写作”这几个主要板块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根据各自对活动的理解、资料的占有情况、兴趣特长自由分组,相互协调,筹办活动。活动中,学生召开了“点点滴滴在心中——初中生活回忆”座谈会,建立了“我们在这里起飞”班级成长档案,举行了“向着梦想起航”毕业晚会,编写了“花的语录”临别赠言,汇编了“班级素描”作文册。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训练了学生三年来习得的语文知识,也为他们三年的青春时光留下一份永久的纪念。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建立一座色彩斑斓的“材料库”。
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有在综合实践中通过“动”的过程,才能加深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这个“动”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关于语文的,必须是“言语技能”发展的“动”,必须用语文知识来支撑,否则就会把语文“虚无化”。所以,在综合实践中让学生积极地“动”,才能不断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素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是知识与技能、认知与情感、创造性与德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通过“动”,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在意义”、并融进自己的生活经验、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形成内在的生命价值所实现的。没有学生综合实践的“动”,语文知识就是冷冰冰的“浅表化符号”,容易造成人本价值的空场;有了学生综合实践的“动”,才能让语文知识化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形成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就是由知识通达素养的转变。
三、在音乐渲染中体会语文知识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日趋广泛,它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方式,而且能够将声、光、色、像等因素完美地结合,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统编版七下第二单元《黄河颂》是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一个章节,它的课前预习提示是“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然而,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对于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为大家播放了音乐《黄河大合唱》第一章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音乐的美感。学生纷纷热血沸腾,仿佛感受到了战斗的激情。继而笔者又为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导入新课“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这首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随后,在整体感知环节中,笔者为学生播放了《黄河颂》的配乐朗诵,指导学生在听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感情。整个朗诵音频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学生听完后深受震撼,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读出了理解,读出了赞颂。最后,在课堂展示环节中,笔者再次为学生配上音乐,指导他们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气势、韵味、层次读出来,到此,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黄河的英雄气概,并能体会出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的磅礴的爱国热情。本节课三次运用音乐,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引导学生对抽象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音乐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情感,引发审美想象,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把音乐中的节拍、和音、声调等要素融入语文学习,把音乐灵魂性的语言与文本的文学语言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情感美、思想美和意境美,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在图片再现中琢磨语文知识
图片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想象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许多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无法通过文字想象出描绘的情境,那么,如果我们能借助一些生动、具体的图片帮助学生再现文章情境,这一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培养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统编版教材九下第二单元《溜索》是作家阿城的笔记体小说,记述的是“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它以独特的视角,传神凝练的语言,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文中马帮跨越的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骇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这样的过江方式到底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如果光靠文字,学生是想象不出环境的奇险、过江的艰难,也必然理解不透文中马帮汉子们的形象特点。因此上课伊始,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怒江大峡谷及西南高原地区的地势特点、溜索这一交通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环境。通过对这些图片的观察,学生深深地被峡谷艰险、陡峭的环境所震撼,继而在体会文中人物时,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马帮汉子们的彪悍和野性,准确地概括出马帮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的形象特点。
图片在语文教学中与抽象的文字有效结合,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自然、社会、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自然风光,社会风情,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情境,高效地理解课文内容。知识类图片能够补充文本中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基础性知识;引导类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重点和中心;欣赏类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
五、在角色扮演中运用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而角色扮演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热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生活体验,将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在情境中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统编版七下《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虽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文中有大量的生活细节刻画,在课堂上,笔者将文章分为代父从军、出征准备、归来封赏、迎接归来、恢复女装五个片段,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古人对话,寓教于乐,学生在兴奋、期待、笑声中获得了文言文学习的新体验,不仅领略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读懂了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怀。同时《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文中多用口语,风格刚健质朴,为让学生体验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的民歌特色,笔者设计了三组对话,首先是木兰母女间的对话,其次是天子和木兰之间的对话,最后是木兰和伙伴们的对话。三组对话再现了生动的生活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亲历对话过程,品味民歌的语言特点。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而角色扮演法恰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快乐,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角色扮演是一种具身体验,学生能够暂时将自己的情感、思维代入到角色之中,感同身受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在运用中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了审美移情,促进了深度阅读。
在生活场域中教学语文知识,能够把知识丰富的内涵呈现给学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周围生活、提高自身素养,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与生活场景对接,与生活经验联通,享受语文化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