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科素养的有效训练路径
作者: 唐庆华 唐余富唐庆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美术学校教师。唐余富,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式,既安排了单篇教学,也安排了整本书阅读;单篇教学既有教读课文,也安排了自读课文:这就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一般都会安排较为详细的助读系统来辅助学生阅读。这些助读系统时时刻刻“搀扶”着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扫清知识障碍,搭建思维框架,引导阅读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文本的自主阅读。那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上,如何取舍文中的助读系统?如何有序呈现助读系统?如何巧用助读系统进行语文学科素养的训练?这就需要教者的智慧,去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流程,既要有别于教读课文的问题设计,又要有别于整本书阅读的自主开放的阅读方式;既有别于咀嚼式的精品细析,又有别于“放羊式”的放任随性。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其内核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一、细读“单元指导”和“阅读提示”,准确定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从追问“学生要学会什么”开始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切训练手段。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文章本身的细读细品之外,还可以借助“阅读提示”和“旁批”等教学资源,准确制定学习目标。自读课文《台阶》在篇末的“阅读提示”中写道:父亲用一生的辛劳终于造出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时,他却又处处感到“不自在”,放鞭炮竟然像小孩子一样“畏惧”,坐在九级台阶之上却举止不协调,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这样的表现,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又如何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呢?旁批中“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学生阅读文本,从小说中的这些内容传递出来的就是一方面赞颂这位父亲的朴实憨厚,另一方面又展示了父亲内心的矛盾。我们通过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找到文章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位“父亲”?理由是什么?这一问题就是《台阶》一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本单元的单元指导中也提出: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光辉,父辈的美德像一盏明灯,引导着后辈们在人生道路上努力追求向善、务实、求美的品德。为此,笔者在此文的教学中制定了“感悟人物形象,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体会父亲谦卑的品质”这一学习目标,紧扣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切合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让他们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研读,教师做“提纲擎领”式的引导和点评即可。
二、关注“助学系统”,进行阅读指导
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提示”“旁批”等助学系统对课文的精要指导和延伸阅读,发挥着重要的导学导教的作用。那么,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关注文后的“阅读提示”与文旁“批注”,以此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引,以期让学生在自读课的课堂上既不“放任自流”,又能获取更多的自主权。《一棵小桃树》这篇自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多次执着地提到“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教者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阅读去品析去思考:多次亲昵地在小桃树前加上“我的”,正是因为作者在小桃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它的卑微,它的痛苦,它的挫折以及它的顽强不屈,努力抗争的品性莫不相似。学生读文至此,自然想到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手法,将一棵树的形象分析和对人物内心的探寻,品味人和树之间的情感关联,将两者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学生自然也就加深了对本文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对课文的学习也便更为深入。
三、利用“旁批”,进行教学设计
自读课虽然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但也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的跟踪指导。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可以以旁批内容为抓手来训练。这些旁批,或提示文章的线索结构,或暗示情感,或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或提出阅读要求。为阅读提供了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如《雨的四季》一文结尾的旁批: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这一段改称“你”?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抓住了这一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中设计了把此段中的“你”改换为“它”,并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两种人称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这样的旁批不正是教学中主要问题的最佳切入口吗?自读课文中的助学系统是非常有用的教材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的自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四、借助“阅读提示”,实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
自读课是统编版教材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教材,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自读课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可以说,它是“学生从课内阅读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的阅读提示: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又如《创造宣言》后的阅读提示:课后可以读一读他的《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了解他的教育主张,更深层次地把握《创造宣言》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再如《散文诗二首》文后阅读提示: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似之处。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阅读提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而且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内容,在课上或课后,如比较阅读或作业设计上要求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以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五、用好“旁批”和“留白”,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
笔者认为把批注阅读融进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所谓批注阅读,是指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记录在旁,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策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首先要教会学生识别旁批类别,旁批分为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其次要借助旁批学习课文,解决疑难,化精讲为自读。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会依据阅读提示,自主写批注,在自问自答中,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这样的阅读训练有了梯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也会有明显提升。
在自读课文中,除了旁批,还留有大量的空白。教师在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中,选取部分旁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仿照旁批,在留白处做一些个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评、鉴赏文章。如《雨的四季》文章开头旁批: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学生根据这一旁批,自然地在结尾段落写上“总结全文,抒写对雨的赞美之情”的批注。学生通过这一针对写作技法的批注的学习、仿照,自然就明白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同样是《雨的四季》,随文旁批“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则是针对文笔精华,侧重语言赏析方面的,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仿照其写出其它各季雨的特点。在自读课文的教学活动中贯之以这种旁批式阅读方法,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阅读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助学系统的设置,不设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这种编写体例为自读课的课型更好地提供了服务,教师当用好这些内容,让自己、学生、教材的编写者形成对话体系,使自读课文焕发应有的“新光芒”,让“自读课”成为真正的“自读”课。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和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孙修林.例谈统编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旁批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论坛,2018(1).
[4]刘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助学资料[J]中学语文论坛,2018(1).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依托助读系统优化义务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5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