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乐读书吧”为载体深化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

作者: 欧阳晓燕 文小武

欧阳晓燕,文小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教师。

“快乐读书吧”是每册教材中为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做导语服务的重要栏目,它将推荐阅读书目汇入其中,同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二年级“我爱阅读”板块类似,目的都是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彰显出师生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性。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快乐读书吧”起到链接课外整本书阅读的作用,还需要在陪伴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内在体验,更需把握教材各个板块间的联结关系,为“快乐读书吧”的举一反三教学以及高段学生整本书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一、阅读导读,联结学生与书本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建立在自身已有的学力基础之上。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不应拘泥于自身的成人视角,而应从学生的维度提升他们的阅读内驱力。“快乐读书吧”栏目里所呈现的书目是联系课文所学内容所做的相关课外拓展,是经过教研专家组层层筛选、精心设计后铸就的,正是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的阅读导读资源。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万事万物具备天然的好奇心,同时具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的思维习惯特性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导读时更应以独特的设计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阅读旨在培养乐趣与兴趣,享受读书时的轻松和愉悦,这个阶段的阅读导读可以更多凭借视频、绘本等绘声绘色的形式;对于中学段的学生而言,阅读不仅仅只是一项依附于家长和老师引导的兴趣项目,在阅读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过渡期的能力培养,应让其更多地发挥表达、合作学习,令学生充当“快乐读书吧”导读启发的主体;而到了三年级之后的高学段,“快乐读书吧”依照“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的形式固定地保留下来,在这个阶段的板块通常伴随着文学体裁的扩充和阅读品位的提升,更应将常规阅读与专业阅读相结合对话经典作品,因此在导读时可以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以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重点阅读书目《童年》为例,教师在阅读导读的设趣环节可以采用寻找借光办法的悬疑探趣式开头、诉说深层文化内涵的名言警句开头、问题导入的聊天选择式开头,这些有趣的导读方法都能体现出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调动学生内在体验。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有走近经典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内外导读方面应当着重思考的尺度和方向。

二、编织网络,勾连栏目与板块

“快乐读书吧”的每册单元布局呈现循序渐进的效果,每册内容都指向鲜明的诸如中外童话、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科普读物等文学体裁。栏目自身的纵向特点决定了教师的阅读指导也需循序渐进,为有计划、有效率、有序推进阅读教学打下基础。而从栏目与其他板块的纵向关系发展来看,“快乐读书吧”是与整册教材的其他环节、本单元的其他板块相勾连的,这项庞大的工程绘制出一张纷繁复杂的网格图,教师需要理清网格图上的各个连接点,把握好各个板块的发展关系。比如,“快乐读书吧”可以成为所在单元教学展开的奠基,从“快乐读书吧”入手能够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呈现出更具高效的教学空间。如三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的是《在那奇妙的王国里》的内容,渗透的是童话阅读的实践方式,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不仅《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都与童话世界有关,“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为《安徒生童话》,在习作板块也呈现的是“我来编童话”,如果在教学本单元时将“快乐读书吧”作为辅助课文教学、与单元教学并序开展的教学前置活动,如在学生阅读活动中展开“遨游童话世界”的实践活动,将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纳入到实践活动之中,产生联结互促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每篇课文的行进过程中穿插一小节阅读体会,以情景剧、课本剧、手抄小报的方式予以演绎,甚至用对比阅读的方式重新解读课文,那么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时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从每一册教材而言,无论是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还是三到六年级的“阅读链接”“资料袋”“语文园地““选做题”,抑或是习作单元、阅读单元主题的串联,其本质都是站在更高站位上推动网状效应的聚焦。

三、规划阅读,统筹章节与情节

阅读计划是学生整本书阅读展开的起始,也是学生优良阅读习惯培养的开端。教师在低段阅读导入时便需要注意阅读计划的实施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制定阅读计划的意识。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对于“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籍进行统一试读,大致记录下班上各个阅读基础的学生能够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初步的阅读,在记录时间之后根据书本的总页数估算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时间,从而在课后活动中合理安排每天的书籍阅读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普适性与特殊性的调节,对于一些阅读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与阅读低于平均值的学生都需提供特殊优待,以此形式实现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个性化需求。在学生阅读书目的过程中,教师除陪伴者身份外,还需充当守护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读书记录卡”积极做好阅读记录、写下随文心得体会;以阅读合作小组为单位、适时了解学生阅读进度,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解、表扬鼓励,以起到维持学生阅读热情、调动学生内在体验的作用;在课间时间里鼓励学生就书本阅读问题展开讨论、分享感受、表达困惑,从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主探究与同学协助齐头并进的效果。在和学生交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安排阅读进度的变化,甚至改换书本章节的阅读顺序,在同学生交流后创设一个课后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更具思辨性地进行考量,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较为深奥晦涩的科普作品单元时就需要不断把控学生的阅读进度,在学生每一步的阅读流程中穿插方法和思维的引导。如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在里面学生会遇见许多不理解的科技术语,那么教师就应及时在课堂中分享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的含义,为学生提供阅读的预设;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提示学生查阅书中所谈及的科学现象如今在科普作品中有没有什么新的研究发现,以此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其他科普作品,在研究性学习中完成“科普”单元语文要素的巩固和拓展。在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时,教师也应提醒学生有所倾斜地阅读,而非泛泛而读。因为书本目录是最具概括性的概述情感与情节的产物,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目录中把握书本整体的情节框架,在阅读前大胆猜测每一章节情节的跌宕起伏,随后在阅读中予以验证,从而获得自身与作者、书本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获得了创造性的经验与智慧。

四、拓展形式,链接书本与活动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困惑便能无形之中激发起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分析兴趣。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囫囵吞枣,并未针对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整个故事路线进行统筹协调,导致在面对教师课堂提问时难以进行深入的思索与分析。为确保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整个故事的线索,在整本书阅读初步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读书研讨会、悦读小活动的方式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以多种多样的表演、朗诵、绘画的形式使得书籍的脉络以具象方式予以呈现,从而完成学生对经典书籍的二次创作,使书本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个人体会。针对“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的读书分享活动可以以系列单元的形式完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能只将书籍的阅读停留于内容、信息和情节的层面,也不能仅将视角局限于本次的课堂活动,教师需要运用指导学生习作、思维导图模式刻画人物谱系等多种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延伸至书本的深处,需要用更缜密的逻辑将“快乐读书吧”的活动进行联结。这就是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地位,自然也应将读书分享会扩展到整个广阔社会大舞台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更应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中进一步扩大阅读感受,构筑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中关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高效统一。例如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打破竞赛活动与阅读课程的界限,促使阅读和实践相辅相成,提升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效果发挥,比如积极组织“书本知识竞答”“阅读小少年”“悦读小达人”等评选活动,在检验学生阅读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自信的同时,使学生的文明礼仪、公共道德、合作观念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和突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通过阅读实践的量化指标获取公正而透明的社会评价,以读书卡交流展示、课外书目章节表达、讲故事小比拼的方式评选出班级甚至年级的“阅读之星”“演讲之星”,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将自主阅读落到实处、做实做好、养成习惯,以弥补已有评价方式路径的缺乏,借此鼓励小学生持续向善向好;通过课外经典书本中提及的历史文化、人文现象展开集体的周边游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探索书本中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丰盛物产、民间风俗,将相似的故事情节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书本的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韩亚男.如何应用“快乐读书吧”[J].江西教育,2021(3):11.

[2]陆静.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微探[J].课外语文,2021(3):119-120.

[3]黄静.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2).

[4]傅登顺.经纬融合,经度推进——“快乐读书吧”板块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研究,2021(16):18-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