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课堂实录
作者: 邹燕妮邹燕妮,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教师。
一、“长吟新诗”理诗脉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请同学们背下这首诗。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其它预习任务,请大家回答这两个问题。
(投影)1.诗题为“春望”,请问作者望到了什么?2.你觉得杜甫作此诗时心情如何?
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作者望到了“国”“山河”“城”“草木”“花”“鸟”等景物。
师:你说的这些景物(事物)主要来自前两联。那后两联与“望”有关系吗?
生:有!后两联是作者“望”后之感。
师:说得很好!你能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思路吗?按照“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句式来回答。
生:全诗围绕“望”字展开,先写“望”之景,再写“望”之感。
师:概括得很好!第二个问题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杜甫写这首诗时应该很伤心,很痛苦!
师: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好!看来大家预习得很不错。
二、“捻断茎须”品诗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三个任务,首先来看第一个任务。
(投影)任务一:预习时,诗中有几个字(词)的意思小苏同学不太清楚。他查了网络词典——“汉典”,但仍无法确定该选取哪个义项。于是,他给自己的好朋友发微信进行求教。问题如下:
1.“国”字在字典里的解释为:“一、国家;二、国都,京城。”请问诗中该怎么解释。
2.首联对句中的“深”字在汉典里的第14条注解为“茂密”,请问为什么前面说“国破”,这里却写城内草木茂盛,一派生机?
3.颈联“烽火连三月”的“三”字解释为:一、数目;二、再三,多次。请问诗中该怎么解释。
请作为小苏同学好友的你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哪位同学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老师,我来!我觉得应该解释为“国都,京城”。因为课下注释指出,此诗写于757年3月,当时作者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所以解释为“国都,京城”应该没有问题。
师:你结合课下注释回答,有理有据,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我认为解释成“国都”比较好。因为第二句中“城”字应该指长安城,这样既能保持前后意思一致,又避免与“城”字重复,一举两得。
师:分析字词时你能够“瞻前顾后”,这种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来补充?
生:我觉得解释为“国家”比较好。我的意见恰恰和刚才的同学相反,首联对句写京城,出句再写京城,有重复之嫌。
师:你觉得诗歌应该有变化之美!而且你用了“出句”和“对句”的概念,说明你对诗歌很了解,非常好!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来补充,出句诗人写了“山河在”,“国”如果解释为“国家”刚好与之相呼应。整联来看先写国家,再写京城,由大到小。
师:你理解作者是先写大范围——国家层面的山河;再写小范围——京城里面的草木。
生:是的。这样一大一小、一面一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师:这位同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国家,这样与历史事实相符。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包括长安在内的北方多地沦陷,连当时的玄宗皇帝都逃到了四川,当时的唐王朝确实是国家动荡,山河破碎。
师:文史不分家,这位同学历史知识真丰富呀!说的也很有道理!
生:我也觉得解释成国家好!写国家破碎,更能表现战争的残酷性、毁灭性以及作者的悲伤心情。
师:这位同学关注到了诗人的情感,看来是解读诗的行家里手!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他们有的结合课下注释,有的结合历史,有的联系前后文(上下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答。思考问题时他们不仅考虑到了整体与局部,点和面的关系,而且考虑到了诗歌的一致性,反转性和表达情感等特性,可以看出大家很会解读诗歌且思维很活跃。在老师看来,你们思考学习的过程远比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结论)要重要得多。
师:如果非要让老师给个结论的话,我提供一个众多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诗被称为“史诗”,所以写实的可能要多一些。
师:当然,认为“国”解释成“国家”的孩子也不必耿耿于怀。因为无论哪一种解释,我想大家对于当时唐王朝硝烟四起、山河破碎的现状是认可的。我想只要有了这个共识,我们理解起诗歌来就不会出现偏颇。
师: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小问题。谁来解答。
生:老师,我来。我觉得表面上是写草木茂盛,实则是指“国破”之后长安百姓出逃,城内无人打理,出现杂草丛生的状况,表现了城市的荒凉破败,杂乱不堪!
师:也就是说城内无人侍弄这些草木,任其肆意、野蛮生长,所以表面很“深”。
生:对!甚至原来的街道上或者居民区也长满了野草、野树之类的。
师:你的观点和宋代司马光“草木深显无人”的解读一致,了不起!此外,这个同学解读“深”字时,还将其放在全联“国破”的语境下思考,这样不会断章取义,真好!还有没有其它解读的?
生:我觉得理解为草木茂盛、一派生机也可以。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您刚才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所以我觉得解释为草木茂盛就行。作者运用了以乐写哀的手法,用草木茂盛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苦楚。
师:你这叫学以致用,很难得!
生:我也同意解释为草木茂盛、一派生机,这样与前句“山河在”一致。山河、草木还是原来的那个山河、草木,草木不可能因为国破就不生长了。
师:草木不知亡国恨!
(众生笑)
师:这不就与国破不协调了吗?
生:协调呀!草木无情人有情!诗人此刻是悲伤的,以乐衬悲。
师:几名同学解读“草木深”的角度虽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都联系了作者的情感,这种思维值得大家学习,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刚才的同学提到了“山河在”这几个字,请大家联系全诗发挥想象,说说“国破”下的唐王朝可能是什么情况呢?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描述,建议大家从国家、君王、百姓、作者等角度来谈。
生:国家是战火纷飞、狼烟四起。
生:此时国家支离破碎。
生:国家是京城沦陷,生灵涂炭。
生:当时是安史叛乱,战场上尸横遍野。
生:君王是自身难保,落荒而逃。
生:此刻唐明皇流落成都。
生:此刻江山易主。
师:此时谁当皇帝了?
生:安禄山称帝了。
生: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在灵武也称皇帝了。
师:百姓和作者呢?
生:百姓是九死一生。
生:百姓是生活苦难,水生火热、痛不欲生。
生:作者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
师:作者才45岁,却满头白发,真可怜呀!
生:作者是妻离子散。
生:作者是被俘长安,生死难料。
师:诚如大家所说,此刻山河虽在,但此“山河”已非“九州道路无豺虎”之盛世大唐。都城虽在,但此长安已非“三月三日天气新”之繁华京都。我想看到这个面目全非的皇城,想到这个烽火连天的国家,作者一定是“悲”从心中来!
师:请大家饱含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联。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第三个小问题。哪位同学来替老师解答?
生:我来!我觉得两种解释都可。因为从写作时间上来看,这首诗写于三月份,所以可以说战火一直延续到三月。如果理解成“很多月”也符合事实的,因为安史之乱从爆发到作者写本首诗时,应该有一年多了。如刚才同学们所说,战火确实远超三月。我想无论“三”字如何解读,我们对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家书抵万金”的理解是不会变的。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给“家书抵万金”这句诗中的“家书”两字补写一个定语,也就是说你觉得是谁的家书?
生:我觉得是杜甫。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是杜甫写的。当时他被俘获至长安,与家人失联七八个月,他担心家人安危,所以特别渴望看到家人的书信,得到家人的消息,因此说家书值万金。
师:大家觉得“家书”真的“抵万金”吗?
生: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家人的极度担心和思念之情。
师:是啊!战争中的生命是渺小的、脆弱的!战火中的每一次离别都有可能成为永别,对杜甫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得到家人平安无事的消息更珍贵的,更能“抵万金”!所以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写道:“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关于此“家书”的定语,大家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我觉得也可以指生活在战火中的所有人,有亲人在沦陷区的人,甚至是天下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当时沦陷地区的老百姓也面临各种灾难甚至是死亡,对他们来说家人平安无事同样重要,他们得到的家书也抵万金!
师:你能说说你和前面同学的解读本质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解读范围不一样。前面同学认为是杜甫一个人,我认为是包括杜甫在内的战火中的所有人,我解读的范围更宽更广一些。
师:你由杜甫的遭遇联想、推理出了其他人甚至是天下人的状况,真了不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叫作“推己及人”即人们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用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
师: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了,这种推己及人的做法符合杜甫的思维方式吗?若符合,谁能举出证据吗?
生:我认为符合。我曾背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在诗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时的杜甫茅屋破了,他还想到让天下和他一样没房住的人都有房屋居住。可以看出杜甫是具备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思维的。
师:非常好!看来你背了不少杜甫的诗,大家都应向你学习!
师:推己及人的精神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深受“奉儒守官”传统影响的杜甫不仅能够做到有仁爱之心,而且他把儒家的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所以每当他目睹天下苍生遭受荼毒之时就像他自己在遭受苦难一样!我想也正是因为杜甫的这种仁爱精神才让后人对他倍加尊重和推崇。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大家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有不断的体会。
师:关于“三月”两字,著名唐诗研究专家萧涤非先生还有一种解读即烽火连逢两三个月,应该说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关于“三月”的不同解读,老师认为没有对错,是各有其理。大家有不同的解读是由于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具有模糊性而造成的。而这种模糊性恰恰是诗歌的魅力之所在,所以古人解读诗歌时有“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说法。尤其是杜诗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局面,历代大家的注解有时候观点一致,有时候互为补充,有时候意见相左,有时候甚至是水火不容,但这丝毫不影响杜诗的形象,相反恰恰证明了杜甫之伟大,杜诗之精妙,恰恰证明了诗歌在我国的巨大影响和受欢迎的程度。
师:请大家饱含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联。
三、“重细论文”析诗情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第二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