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下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想象力的培育
作者: 李妃英李妃英,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中心小学教师。
伴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开展与落实,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小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抽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学生智力的发展建立在逻辑思维培育和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基础之上。在学生语文文本学习中,想象力的介入已成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关键,更是语文核心素养开发和深化的重要内容。
一、提问引导,启发想象
小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依托于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与引导,更需要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层层深入,推进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和解读。比如,在教学《池上》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后抓住某个字眼展开情感的想象和研究,只有聚焦于情感的深入挖掘,才能将这首看起来朴质简约的诗歌真正读出味道,例如提问学生“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喜悦而快乐的,结合诗歌想象一下,诗人为什么如此喜悦”,学生会回答“因为诗人见到池上小娃娱乐嬉戏的情景,所以特别兴奋”,教师可以紧接着说道“是啊,小娃在池上嬉戏,于是有了‘浮萍一道开’的情景,那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浮萍一道开’究竟是什么在‘开’呢”?在这个时机里,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在进一步地生发、调动,学生可能会回答“荷叶在小艇的游行下分开”“水波在小艇的穿行下荡漾开”“诗人和孩子的嘴都笑得咧开了”,这些合理的想象都暗含了学生对于文本与情感的理解,并且这些思维的拓展开放正逐步地得到深化。又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李白的《夜宿山寺》一诗时,教师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天马行空、不加修饰的想象力进行有意的提问训练,例如从诗人李白的视角提问“同学们,李白站在哪儿”?在同学们找到“高百尺”的山中庙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伫立在“恐惊天上人”的高山之上,会看到些什么,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鼓励他们通过合理的大胆想象走进文本和诗人内心,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星星、月亮、云雾等画面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在那层层笼罩着的云雾、月光后面,又有哪些‘天上人’呢”?这时,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又继续拓展着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激发。
二、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缓慢过渡发展的阶段,对于抽象思维发展不足的中低段学生而言,学生想象力、参与度的培育更依赖于课堂多媒体要素的介入,图片、视频、音乐等要素都能为学生的文本理解建立保障。比如,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山河高远的具象情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刻画了浩瀚深远的抽象哲理。只有通过前两句情景的想象、情感的感受,才能深刻体会后两句显示出的悠远意境,对于中低段学生而言,仅凭两者文本相结合了解全诗的意境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白日西落、黄河汹涌的动画、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媒介展示诗的独特意境。同理,在《题西林壁》《暮江吟》等切需想象力的诗歌教学当中,教师也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元素,比如在山峰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添入云雾、树木、月光、露水、花鸟等关联事物,引导学生在整体的情境中综合考察诗句的画面,并在元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事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拓展想象,使得诗歌文本所呈现出的画面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拓展性的、真实性的完整情境。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情感基调明显的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中,以有声配乐朗读助力学生代入情境,“很久以前,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夜,一个衣衫破烂、光着双脚的小女孩,手里攥着一束火柴,沿街叫卖着……”,既包含了全文的梗概做到回顾前一课时内容,也起到了营造想象情境氛围的作用。在整体情境的感知下,教师同样能以歌曲播放的形式、图片展示的方式、梯度吟唱的方法,使得课文文本情节的意象和意境可以更好地契合、连接和表现。
三、创新思维,拓展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的过程,它不仅能够让主体感知已存在的事物形象,还能让他们探索未接触、未感知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特殊训练能够有效扩充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知,也能高效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普罗米修斯》神话故事时,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首先可以利用朗读、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扩想,例如朗读“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的预设,在学生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氛围后,提问学生“在无边的黑暗里,想象人们、野兽、动植物都在如何生活呢?想象一下,他们常常会面临哪些陷阱、险境乃至尴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依据《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的学习经验,依托动画片、课外书甚至调动走夜路、家中停电的场景回忆,调动起昏天黑地时的情绪情感,对文章首句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构想,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进行充分铺垫,使其对下文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起因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为学生情绪情感做到有效拓展,使其对普罗米修斯舍己为人的正义感产生更为丰富的感应。在“火神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之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进度,利用和调配学生情感,引领着学生抓住拯救情节的“空白”展开想象,想象天下拥有光明和火焰后人们的心情心理,幻想人们得到火种时的画面场景,这时学生的思维会渐渐打开,主动调动已有经验构想险峻大山上营救英雄普罗米修斯的可行方法,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以及课堂头脑风暴的过程,都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
四、活动感知,训练想象
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所接触的新鲜事物日益繁多,先前的学习经验、课外知识、生活经验积累不断深化,对于某些美好的事物已然具备自身的独特感知能力。小学生热衷于表达和运用自身已有知识,对于活动的参与具有较高的热忱,对趣味竞赛性质的活动更是如此。在活动中感知文本特性、拓展想象特性,不失为小学生想象力特训的良好方式。在针对课文文本的想象力训练中,通常有续写小作文、辩论比赛、插画创作等活动。比如,在《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想象拓展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习作内容“我在过去的一天”创设情境,倘若学生穿过时光隧道来到盘古苦撑天地的远古时代,会观察到什么、能说些什么、该如何帮助盘古,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走进盘古顶天立地的场景之中,想象盘古屹立于天地的动作细节,附加盘古涨红了脸、紧咬牙关、撕心裂肺的神情细节,传达对于盘古由内而生的心疼、赞叹与敬佩,如此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在结尾处“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教师可以针对其引申出“结尾这句话说盘古是‘伟大的巨人’,我们在文中也处处感受到了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的神奇,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盘古究竟是人还是神呢?”对于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解释,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依据小组开启正反方的辩论小活动,使学生得以联系已阅读的书籍或已观看的电视剧,依据文中的句子印证自身的观点。在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教学中同是如此,教师可以将想象力的训练根植于文章段落的情节当中,比如通过改编续写来补充共工与火神打架部分的想象情节,对女娲采石、炼石的过程展开画面的细化与补充的想象,这些探究性活动的设置均有利于学生瞄准一个关键点展开想象与思维的拓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依托于教材文本、情节的理解和拓展,想象力的拓展训练与引导作为创新思维塑造的关键点,更是一项值得深究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拓展学生想象力,无疑是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稳步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之策。在小学语文中段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活动的感知、想象的训练、提问的引导等诸多方式,让课本的学习与学生自身想象力思维的拓展相结合,能够切实有效地助推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思维结构的提升和优化,使得教材内容的挖掘真正有益于学生知识水平结构的上升,进而突破学生在应试测试中的分数关卡,有助于自然而然地全面提升测验中阅读题、作文题等得分机会。
参考文献:
[1]戴正兴.精准实施,稳步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施行十年全观察[J].辽宁教育,2021,(23):5-10.
[2]曾焕,李嘉裕,王钰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高阶思维培养——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J].现代教育,2021,(11):47-50.
[3]张锋.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J].今天,2020,(11):50-51.
[4]石欣怡.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和方法[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2,(1).
[本文系课题“充分利用统编教材培养中年段学生想象力的研究”(课题编号:KT201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