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创设教育情境,提高情感育人价值
作者: 王昊宸
【摘 要】英语新课标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把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小学生情感较为丰富,因此强化情感体验,投射情感经历,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达成情感育人。文章以Dad for sale的教学为例,巧妙利用绘本的“情感性”,遵照“儿童中心”原则,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贯彻“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激活前置情感,体验情感冲突,达成情感映射,转为真实行动,实现情感育人。
【关键词】育人策略 情感冲突 情感育人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全面把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针对小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教师应创设教育情境,运用道德移情,提高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自然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育人。
英语绘本指采用图画的方式讲述故事情节,并促使读者明白道理。英语绘本具有“情感性”特征,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学生会移情至故事角色,并在故事情节中进行情感体验,感受到善恶、悲喜与对错。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绘本丰富有趣的情节,引导学生走入人物情感世界,将其情感经历投射到自己身上,引发情感共鸣,实现“具身式”情感育人。
文章以绘本Dad for sale的教学为例,从前置情感激活,到情感冲突体验,内心情感映射,真实行动转化,再到情感育人实现,深入阐明如何利用英语绘本的“情感性”特征,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具身式”情感育人。
二、前置情感激活,点燃认知火花
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语言输入假说”:人们通过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习得语言的过程可总结为“i+1”,“i”表示学习者目前的水平,而“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同样,在情感育人过程中,“i”表示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而“1”表示教师在课堂中即将进行渗透的略高于学生情感水平的育人环节设计。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循序渐进,激活学生原有情感认知“i”,为情感育人“+1”做好预备工作。
第一步,调动生活经验。教师鼓励学生在以视频为主的多种模态信息感知中,观察基本信息,完成思维导图,适时提出四种“商店”,调动生活经验,为激活前置情感认知做好铺垫。
第二步,激活前置情感认知“i”。教师采用“问题链设计”,提出五大问题,促使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父亲形象,激活前置情感认知;引入绘本主题,鼓励学生对绘本进行预测,针对性提出四个关键问题,见图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激活学生的前置情感“i”,鼓励其回忆生活中的父亲,为后续情感育人“+1”搭建认知桥梁。
三、情感冲突体验,深化情感育人
绘本Dad for Sale基于男孩情感变化可以分为两个主阶段:对父亲不满和感恩父亲,中间以“售卖父亲”衔接。表面来看,男孩前后对父亲不满和感恩的两种情感形成了矛盾,体现了情感冲突的斗争性,其实,男孩两种情感的产生根源皆在于对于父亲的爱与信任,体现了情感冲突的同一性。因此,男孩情感冲突的两种对立面既冲突,又统一,推动着男孩对父亲的情感发展。在此部分中,教师可以详细分析、阐述,并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最终实现情感育人。
(一)聚焦“儿童中心”,直抵情感本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照“儿童中心”,其线索为学科学习,主要方式为学习活动参与,目标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品质、人格作风等。教师可以遵循此原则,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心位置,鼓励学生进行“具身式”情感体验,感悟男孩情感中对父亲不满的一面。
第一步,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成“参与者”和“观察者”。邀请“参与者”使用真实的道具,表演三个行为;“观察者”对行为进行观察,为进一步情感体验做好心理准备,见表1。
第二步,在“参与者”自然代入对应角色行为后,“观察者”自然对行为做出内心评价,具身为父亲的评判角色。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必要而精准的指导,向“观察者”提出问题:“If you are father, what will you say?”,鼓励“观察者”对“参与者”的行为做出评价,唤起其内心具身化的父亲角色,体验到此时此刻父亲的情感态度。
第三步,在“观察者”完成情感体验后,教师可以重新将课堂聚焦点转向“参与者”,提出问题:“Which father do you like best?”,“参与者”通过链接自身真实行为与不同“观察者”给出的评判,真切体会到男孩对父亲不满的情感。
在此过程中,“参与者”在真实行为中具身为男孩;“观察者”在观察中自然对行为做出内心评价,具身为父亲;“参与者”关联自身行为与“观察者”评价,真实体验男孩对父亲不满的情感。通过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价,实现学习的“二次发展”,推动全体学生全过程、分类别、真体验式情感参与,见图2。
(二)立足生活实践,构建深度体验
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适当情境,遵循“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的原则。基于小学生思维与感性经验连接较为紧密,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征,教师可以设计氛围活跃、吸人眼球的海报设计、分组讨论、现场拍卖等环节,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情感育人。
第一步,教师可以基于绘本剧情转折点,开展“海报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帮助男孩“售卖父亲”。根据售卖海报本身需要积极宣传语的特征,学生将自主挑选父亲的“好”,聚焦男孩感恩父亲的行为,建立绘本中父亲的反转形象。
第二步,教师可以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组建“阅读任务小组”,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汇报,见表2,促使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自己父亲的形象,唤起对于父亲的情感。
第三步,在建立绘本中父亲的反转形象和注入学生生活中对自己父亲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代表上台开展“现场拍卖”活动,用同伴的力量取代教师的指导,将学生对自己父亲的情感映射于绘本中父亲的形象上,实现深度情感体验,真实感悟到男孩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海报设计”,促使学生自主建立男孩父亲的形象;通过“分组讨论”,唤起学生对自己父亲的情感;最后通过“现场拍卖”,学生将生活中对自己父亲的情感映射于男孩父亲的形象上,实现了深度情感体验,感知到男孩对父亲的深厚感情,见图3。
(三)巩固总结提升,实现情感育人
在学生深度体验男孩情感冲突的两种对立面后,教师可以及时给予精准而必要的指导,指出两种对立面的驱动力量皆为对于父亲的爱与信任,将人物情感进一步映入学生现实内心世界,通过巩固提升活动将内心情感转化为真实行动,推动情感育人走向高潮,实现情感育人“i+1”的效果。
第一步,教师可以将学生深度体验的情感冲突的两种对立面进行系统关联,鼓励学生进行“贯通式”理解和“整体性”认知,并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多轮朗读,将视角升入宏观,清晰地观察分析情感暗线,体会核心驱动力:男孩对于父亲的爱与信任。
第二步,采用多模态融合的方式,将学生体验到的绘本人物的爱与信任,映射现实。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呈现多种模态信息,对核心要素“父爱”进行前景化,推动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在相处中的点点滴滴,将男孩对于父亲的爱与信任与学生对自己父亲的情感系统关联起来,情感由“绘本”映入“现实”。
第三步,基于学生现实情感的产生和酝酿,利用特殊节点——父亲节,将情感育人推向高潮:鼓励学生写一封父亲节信件给自己的父亲,学生对于父亲爱和感激之情通过“书信活动”转为真实行动,完成了情感从绘本人物内心,到现实学生内心,再到真实行动的育人全过程。
在此过程中,通过“分角色多轮朗读”引出情感冲突核心驱动力:爱与信任;通过视频多模态信息展示,将爱与信任由“绘本”映入“现实”;结合“父亲节”时间节点,开展“书信活动”,将内心情感转为真实行动,完成“绘本人物内心—现实学生内心—真实行动”情感育人全过程,见图4。
本文以绘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性”特征为抓手,以男孩对父亲不满和感恩的两种情感形成的情感冲突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具身式”情感体验,将人物情感映射入现实内心,并转化为真实行动,实现真正“情感育人”。在课堂实操过程中,教师遵照“儿童中心”原则,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心位置,鼓励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和评价,实现真实情感体验和深度学习;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采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强化深度情感体验,优化情感映射路径,循序渐进将情感育人推向高潮;体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针对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发挥同伴的力量给予反馈和帮助,提升情感体验效度。
从前置情感激活,到情感冲突体验,再到情感育人实现,教师运用贯穿课堂始终的“情感线”,将绘本人物情感映射现实学生内心,最终转化为真实行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鲁子问.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
[2]白薇.英文绘本的选择及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3]赵国防.“学导课堂”:助推深度学习的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1(31).
[4]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