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试题命题策略

作者: 唐晨倩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试题命题策略0

【摘 要】小学英语试卷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关键部分,是评判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途径。针对当前英语试卷命题存在的问题,文章根据思维品质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英语试题的案例,综合探讨构建“金字塔”的命题模型、精选多元化文本、融入不同学科内容和创新试题类型等命题策略。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试卷命题不仅能促进教师命题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英语 思维品质 命题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英语课程中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等方面。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是指向学科育人的重要方面。鲁子问指出,思维品质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高要求体现,学生需要品析文字内涵和思考语言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推断和掌握知识与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多元思维。王蔷指出,思维品质是人身上独有的特征,是反映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学习过程和提升知识探究效果。

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结构模型。此模型包括6方面内容:思维的监控、思维的目的、思维的材料、思维的过程、思维的非认知因素及思维的品质。其中思维品质的特点是基于具体学科能力的发展需要,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些都可以用来评价思维结果,如图1。

英语试题的命制要体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基本理念,英语试题要有利于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表现。近些年的小学英语试卷对语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等方面考查较多,更多地关注知识表象、细节判断和问题形式,但是缺少思维品质的考查,很少关注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因此,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命题中更好地反映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建构:“思维品质”下的小学英语命题的策略

(一)搭建“金字塔”的命题模型

教师应构建思维品质“金字塔”的立体命题模式,如图2,增加思维含量。思维品质“金字塔”模式指的是多视角地建构命题类型和内容。“金字塔”的模式,第一是考虑命题的多方面,命题时应涉及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的6个方面;第二是考虑命题的层次,由低阶向高阶转变,逐步由易到难;第三是考虑命题的比重,金字塔的底座应以记忆理解为主,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第四是考虑命题的细节,金字塔的表面绘制出多样的思维训练类型,比如信息获取、主旨大意等;第五是考虑命题的内容,金字塔的内壳应该是设置学生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的实质性题目。

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理解题目类型作具体化分析。记忆理解方面包括信息获取和内容排序,其中信息获取的题型有信息查找和细节信息的比对;理解运用方面包括词义猜测、词汇指代和推理判断,其中推理判断的题型一般有情节推理、定义判断、类别推理和逻辑判断,难度较大,题量较多;理解运用分析方面包括主旨大意和信息归纳,其中信息归纳的题目有选择段首句、段末句等;理解评价创造包括阅读对象、作者观点和分析评价,其中分析评价指的是观点评价和性格定位等。思维品质的考查应该减少记忆类的低阶考查题型,增加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考查题型,由此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金字塔”的建立,可以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和语言文化中体会和尝试更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形成新的思路,从而能够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得到提升。

(二)选择多元化文本

1.立足文章载体,精选多样文本

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应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选用多元文章载体,如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图表、索引、说明书、目录、广告、时刻表、海报、病历单等由图表、符号和(或)非完整性、非连续性句群组成的文本。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获取相关的信息,理解图示含义,并归纳总结文本的价值,由此拓展学生命题内容的广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提供有益的尝试。

例1:阅读一本书的目录,判断句子正误,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 )1.This book is a science book.

( )2.There are 6 chapters in this book.

( )3.Lucy is reading P14. She is reading Cinderella.

( )4.There are 6 pages in Chapter 3.

( )5.If you need to tell a Chinese story to Western children, you can read Chapter 1.

例1是一道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题,选取的是书的目录。本道题目考查的是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house。此道题是在本单元故事主题的基础上,选择了故事书目录。第1题的设计是需要学生根据目录内容作归纳,判断本书的类型,即本书是一本故事书而不是科学书。第5题给学生提供情境性的任务,让学生思考:作为中国故事的文化传播者,选择本书以及选择哪一章节更为合适?学生在一系列思考中,逐步感悟本目录的章节主题和相应的章节故事内容The Fox and the Crow,加强思维的训练。此题的设计,不仅通过阅读故事书目录来拓展阅读的类型,而且通过情境性问题来深入探究语篇的主题,从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2.结合不同文体,促进深度思考

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教师应结合单元主题和单元文本的文体选择合适的体裁。在小学高年级英语中,文章体裁以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为主,文学体裁以诗歌为主。新课标中提到,语篇类型中记叙文是配图故事、叙事性日记、人物故事、寓言、幽默故事、童话等,说明文是介绍类短文、科普类短文、简短书面指令、操作程序等,应用文是贺卡、邀请卡、书信、活动通知、启事、活动安排与计划、宣传海报、规则、问卷等。学生在阅读说明文语篇时,明晰其内在逻辑结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征,学会信息整合、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和批判创新等思维能力,逐步培养思维品质。

例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A lucky mistake

We all make mistakes. Sometimes, mistakes tell us something new.

Alexander Fleming was a doctor in London. Germs(细菌)make people sick. So he wanted to study about germs. It’s difficult to see germs because they are very small. Alexander grew germs in dishes and studied them.

One day, in 1928, he went on holiday. But he made a mistake. He didn’t wash the dishes. So mould got into one of the dishes.

When Alexander came back after his holiday, he saw the mould and the germs around it. He found the germs were dead(死的).The mould killed them.

This was very important. Later, medicine was made from mould. This medicine is called Penicillin. It helps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 )1.Alexander Fleming was a doctor in the US.

( )2.Germs are easy to see because they are very big.

( )3.The mould cannot kill the germs.

( )4.Alexander washed the dishes before he went on holiday.

( )5.“Mistake” means“错误,过失”in Chinese.

( )6.The medicine Penicillin made from mould helps a lot of people.

例2是一道考查学生读的技能题。本语篇是一篇说明文,其情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中“科学与技术”这一主题群,涉及子主题“科学技术改变生活”。本题设置了6道题,考查学生能否在理解稍长语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基于科学知识分析出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的伟大发明—青霉素,了解青霉素是一种能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

通过说明文的语篇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细节、逻辑关系、价值意义等有深入的思考,并能通过猜测、推理、判断等方式,学会分析问题和深入思考。

(三)融入不同学科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基于一定的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本着“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把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在试题命制时,基于真实情景,借助学科融合的方式,设计综合性题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其他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知与体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渗透文理学科,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将语言学习和学科类的知识内容相结合,即结合人文、理科、自然科学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多维度的发展。一方面,在语言中渗透文科思维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想象、认知、理解和表达;另一方面,在语言中渗透理科思维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脑”去分析、判断、推理和解决。教师在命题时,结合小学高年级的文理科课程特点和知识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3:根据广告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 )1.When can we have meals in Teddy Smith’s Fast Food?

A.At 9:30 a.m.

B.At 10:30 p.m.

C.At 7:30 p.m.

( )2.Sam wants a small hamburger, two chocolate cakes and a large cup of soft drink. How much should he pay(支付)?

A.$ 4.1. B.$ 5.85. C.$ 6.00.

( )3.How many kinds of things have chocolate in the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