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作者: 邹毅 焦佳佳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表现性评价的项目式学习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文章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基于表现性评价的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表现性评价 项目式学习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评价建议方面,新课标倡导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改进和优化教学、强调主体多元化和方法多样化等过程性评价原则。因此,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进行优化,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再结合信息技术及时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这样,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和专业,符合课标中倡导的原则。
一、表现性评价及其意义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关注学生实际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它通过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如口头表达、肢体动作或作品展示等,来推断其内在能力及精神状况的变化,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相关素质。与传统的标准化测试不同,表现性评价更侧重于学生的真实表现和综合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具有这些特点:关注学生实际表现,促进素养的养成,促进合作学习以及注重评价与反馈。
(一)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构建学科知识和掌握技能。这一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和标准,是一种满足评价要求的有效方式。采用表现性评价可以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堂活动和作业设计也将以评价为本,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确保教学指引、学习过程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提供多样化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实验技能、探究能力、团队协作、态度品质等。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单一评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同时,因为在评价前已经制订出评价量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规范和公正,最大程度地确保评估的公平性,防止评估的结果被人的主观看法左右。
二、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途径
表现性评价,一是要有真实或模拟真实环境的任务,二是要有评价绩效和结果的评分标准。任务及评分标准都是根据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而设定的。表现性评价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即学习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估量规。因此,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必须根据新课标,明确这三个要素对应的具体内容。下面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阐述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及策略。
(一)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属于核心概念“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并涉及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以及深入感受人体消化系统并将其具象化。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学生尝试设计和制作简化的实物模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加深学生对跨学科概念“系统—模型”关系的理解。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人体的构造特点和消化器官的基本知识。他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的名称,对其功能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旨在通过设计、制作、测评和完善等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明确人体内部有完整的消化系统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身体各个消化器官的共同作用才能被吸收利用。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四年级学生对人体的结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对消化器官也有初步的认识。然而,他们对哪些器官参与消化、各器官的作用以及食物按照何种顺序被消化和吸收等方面理解模糊。多数学生仍以为胃是主要消化场所,认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由胃吸收。在设计能力方面,他们只能大致描绘出消化系统中2~3种器官的外观,无法准确标示其功能。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学习任务强调,在真实的任务驱动情境中让学生展示他们能做什么,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例如,外显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过程等。本课重点关注人体消化系统模型的制作和功能的分析,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所经过的消化器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制作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教师根据表现性目标设定了五个表现性学习任务,见表1。
(三)制订表现性学习的评价量规
我们以学生实践过程为基础,从中抽取出表现性学习任务中的几个维度为评价标准,并嵌入表现性任务中所包含的核心概念,尽可能地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的考量,基于“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的目标、任务,拟定了评价标准。
(四)在项目式学习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前面三个环节是表现性评价的准备阶段,要落实表现性评价就需要抓住课堂主阵地。课堂教学采用“教—学—评”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学活动作为评价活动的组成部分,将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脚手架”。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出教学流程,如图1。
人体的内部系统就像一个“暗箱”。本节课通过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学生尝试设计和制作简化的实物模型将“暗箱”可视化。为了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经历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本节课采用两节课连堂的方式组织教学。第一节课主要是明确任务,并进行项目设计和制作;第二节课围绕消化系统模型进行展示和评价。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游园式地欣赏各个小组的作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环节以展评会的形式开展,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评价。学生根据评价结果,明确作品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改进,从而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完成前四个步骤后,教师需要对整个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作反思。笔者在思考并调整本课的设计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设计环节并没有完整进行。实际上,学生在设计旅行路线时,也是第一次对前概念作修正,如果通过画图的方式作消化系统模型的设计,可能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首先构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展示结果来建构有关消化系统的核心概念,培养探究实践能力,形成保护身体、健康生活的态度。实践表明,在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促进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其次,学生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沟通等能力展开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他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项目式学习方法与表现性评价方式相结合,设计出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7(9).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2年度规划课题“基于云平台的小学生科学素养多维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以课堂教学探究实践为例”(课题编号:dwzz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