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支架理论的小学语文习作路径设计

作者: 闾小荣 叶蓉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从动机到内容,从方法到评价,达到教学与练评相一致。这样的教学有目标、学习有抓手、练习有重点、评价有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循,让习作教学更有实效。

【关键词】习作教学 学习支架 情境支架 内容支架 表达支架 评价支架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单元习作由“为何写”“写什么”“如何写”“怎样评”四方面构成,遵循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及认知规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是《神奇的探险之旅》,“你喜欢探险吗?”交代了写作目的,“让我们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直接告知写作内容,“去哪儿探险?带哪些装备?可能会遇到哪些险情?”这些提示,让学生知道了怎么写,“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提供了评价的标准。从动机到内容,从方法到评价,都很明晰,为学生设置了各种支架。

学习支架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对其理解或解决问题起到辅助作用的各类学习支持。借助学习支架,学生的认知发展就能从已有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顺利到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支架包括背景支架、图表支架、问题支架、对比支架、提示支架、同伴支架、情感支架和表达范例支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写作知识和策略的显性学习支持系统,在学生写作的原始状态和潜力之间搭建支架。这样,有助于学生突破写作瓶颈。

笔者在执教《神奇的探险之旅》时,巧妙借助支架,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一、创建情境支架,激发写作潜能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儿童是积极的主观能动者,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儿童才会有内在的学习动机,才会投入其中。趣为知之始,趣浓则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能激发其写作的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实施时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要创设丰富多样且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丰富语言经验,领悟文字运用规律,培养语言直觉。

学习的过程就是特定情境下的实践活动过程,离开特定的活动情境,学生难以做出与之相关联的学习行为。知识习得和素养养成只能在活动情境中实现。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关于探险的书或视频?

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展示探险书籍或宣传视频的封面。

师:同学们,探险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危险,伴随着的是战胜自我的快乐。(播放探险视频)

师:最近,某游戏公司计划开发一款名为“神奇的探险之旅”的游戏,请你当一回游戏设计师,创作一份游戏文案。

《神奇的探险之旅》中,学生对“探险”有陌生感,在上课伊始,教师创设出“设计游戏文案—神奇的探险之旅”的情境,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便会产生好奇心和兴奋感。“我是游戏设计师”,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潜能。

这一环节,创设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更感兴趣,学习会更有挑战性,也更能凸显语文学习的意义。

二、创建内容支架,明晰写作内容

写作时,学生倘若面对的是广义而宽泛的习作主题时,颇有盲人摸象之感,一时难以找到习作的切入点,更无法从混乱的思路中理出清晰的线索。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时,要提出与习作主题息息相关的驱动性问题,借助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助力学生厘清写作思路。

师:各位游戏文案的设计者,现在到我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了。

师:探险,不是盲目进取,作为队长的你,要熟知探险攻略。探险,队员很关键。根据游戏造型师为我们提供的候选角色,在这两列中分别选择一个角色,组成一个团队。

学生从候选角色中选择两人,在小组内陈述理由。

师:队员已经到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规划此次探险要准备的装备,请在“规划单”里简要填写。

出示“规划单”,对照提示(探险装备是否齐全、险情设想是否合理),思考、修改、完善规划单。

师:小小探险家们,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少安毋躁,探险不急在一时半会儿,得对一切了然于胸,想好对策,方能凯旋。我们探险时会遇到什么险情呢?

……

教师点开视频。

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创建内容支架,教师以学生已知为起点,通向学生的应知和未知,体现交互体验、自主生成和意义建构的内在特质,找到“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

三、搭建表达支架,实现写作进阶

表达支架的构建侧重于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佳作,关注佳作的合理性与代表性。

师:下面,请小小探险家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笔去描述探险经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写最重要的部分—遇险、脱险,将遇到的险境、求生的技巧写详细。记住,此刻的心情变化是一波三折的。

学生动笔写作。

师:未来的探险家们,请暂时停笔。我们来看看上期特等奖文案,相信大家读了后,会受到启发。

教师呈现出优秀文案片段,让学生明白例文“好”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学生在读中学写,形成知识迁移,调动多种感官,体现心情变化,进而提升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

当然,例文支架类型众多,可以是名家名篇,其中蕴藏着优质的语言表达图式;可以是学生的习作,跳一跳够得着;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针对学生的困惑点有的放矢。

四、构建评价支架,呈现修改方向

评价支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反馈、自我提升。教学中,教师提供评价支架,让学生有标可对,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学生知道评价的标准,知道写作的方向,这样在写作、评价、修改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

师:小小探险家们,一篇好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好文不厌百回改。这是刚才大家梳理出的金牌文案四要素,请大家结合这份“游戏文案创作评价表”,评价自己的这份创作。

学生自评、互评。

……

师:课后,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去修改,让游戏文案更惊险刺激,吸引更多玩家。

教师在课末出示根据写作目标构建的评价支架(多种感官写险情,队友互动显智慧,一波三折写情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改进,目标达成度越来越高。评价支架要与习作目标完美结合,这样更能凸显习作的指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教师要明晰各学段的目标,做到不越位、不失位。评价支架如镜子般,让学生评有所标,改有所向,有助于学生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学习支架的有效搭建,发展了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也让习作教学和习作评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在搭建支架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一是合理性原则,学习支架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这才是合理的、高效的;二是引导性原则,支架的目的是辅助,是引领、引导,提供支架的契机要把握好,恰到好处;三是渐退性原则,倘若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形成了某种写作能力,那么就要悄悄将支架移走,给学生留足空间去思考和表现;四是“教、学、练、评”一致性原则,教、学、练、评四者紧密结合,层层推进,形成有机整体。

当然,各种支架可以互相交叉、兼容,互为支撑,教师应根据教材,为学生在“现有写作经验”与“本次写作任务所需要的写作经验”之间科学合理地创设习作支架,给学生提供用得上、带得走的写作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创意地表达。

【参考文献】

[1]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4).

[2]李作芳,张凤英.支架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2022(7).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小学生‘微型日记’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A16YMTZ164)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