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作者: 魏瑞

【摘 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文章分析部分地区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经验与模式,阐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素养、跨文化意识和全球化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 互联网+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科技在近20年迅速发展,掀起了信息技术革命,生活因为互联网技术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学科、培养学科兴趣的重要开端,怎样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与之有效结合,使英语课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当代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新方向和新课题。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由课前回顾、教师抽查反馈、白话导入新课、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提问与解答、总结与反馈等环节组成。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好奇心强且缺乏自律能力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教师的传授内容,往往也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并且采取填鸭式的教学,重复知识点。诚然,重复是最好的增强记忆的手段,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即便学会了,也是被动机械式地学习,无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能力。

(二)分数至上,注重书面能力,忽略听、说、读的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并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可以看出,新课标注重的是全方位英语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存在的考评指标与应试压力,除了一些以英语为特色的学校可以开设较多的英语课程,来丰富课程设计和提升学生多维能力外,大部分学校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任务重,怎样在有限的课程中,教完教材上的知识成为摆在小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难题。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和难题营造了唯分数论的不良风气,导致为了应对应试教育,教师只注重英语的书面形式。知识点讲授的形式多样化、英语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和有限的课程时间本就互相排斥。因此,探索更加快速、高效、可复制、更全面的英语课堂形式是小学英语课堂应突破的难点。

(三)教师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大脑的已有知识储备有限,也没有构建知识体系和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小学生对教师绝对崇拜和服从,这种绝对服从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其英语的基本功,如音标、语调、口音等。但目前一些基层英语教师的发音具有地方方言,小学生还没有分辨这些口音的能力,因此学习发音就会受到教师方言的影响。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由其他学科教师教授英语,其英语教学能力可想而知。为了改变以上教学现状,让学生学到纯正的英语,将英语基本功打扎实,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弥补师资短缺。

(四)忽视信息技术作用,教学主客体颠倒

一些教师忽视信息技术对英语课堂的促进作用,缺乏基本的多媒体教学的基础知识,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足够的关注度,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课堂的重要性。一些地区教师很少参加系统培训,很少关注前沿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互联网信息,他们虽然也会在英语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但仅仅停留在会使用传统多媒体设备,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呈现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对素材的选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主观参与感受,以成年人的思维来构建的信息化课堂,很大程度上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范围,从而导致尽管教师绞尽脑汁使用了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但整体课堂评价并不尽如人意。失败的尝试会浇灭教师探索尝试的激情,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再次走入“知识本位”的怪圈。

二、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课堂的促进作用

(一)丰富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和接受新事物、新概念还离不开具象实物的支持。换言之,小学生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理解抽象概念,仅靠纯文字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处于该阶段的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持续时间短、关注点分散的学习特点,同时把握这个年龄的学生拥有的发达的形象思维,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会利用一些图像和具体实物来完成教学,这是符合儿童发展认知的有效做法。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的形式更加多样。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便是呈现方式多样,以音、画为基础,可拓展为多种展示形式,如电影、动画、演示文稿、短视频、手机APP、小游戏等。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知识模块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大量的相关素材,如风靡全球的《疯狂动物城》《鼠来宝》等,以动画片段的方式引入和教授课程,是学生感知和学习新事物最有效且直接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rabbit、fox、squirrel等单词,在声音、画面和故事情节的多维刺激下,记忆更深刻。学生观看动画、电影,探索益智小游戏的过程,就是提高形象思维的过程。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强大的素材库,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以具象的展现形式,满足学生大脑认知的要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课堂,爱上英语这门语言。

(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的名言,他认为在实际生活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语言首先是用来交流的,而后才衍生成文字。英语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为此要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弥补英语课堂的不足,改变以往只重书面的唯分数论的观念。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来唤醒弱势智能,从而实现智能的均衡发展。影、音、画、娱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可能。教师应关注、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自己。信息技术提供了海量资源库,教师可以想方设法地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促进英语素养的均衡发展。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全球化意识

英语是全球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所具有的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英语课程的设置,其人文本质便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了解大量的外国生活,如就餐场景,教师可以筛选不同国家的就餐礼仪、点餐方式、付款方式、食物种类等信息,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呈现在学生面前。又如,有关不同国家英语文化的差异,可以汇总整理成一些风趣幽默的短视频,比如biscuit和cookie、flat和department、ground floor和the first floor的英美差异,学生可以在娱乐的同时,既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也会不自觉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思维进阶,通过运用大量的信息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和语言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内化知识,并为语言表达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农丽雯.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研究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2]胡荣华 .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路径:评《小学英语课程体系整体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 热带作物学报,2021(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