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究

作者: 胡青妍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并提高审美能力。反观“为学习而学习”的美术课,目标层次趋于表面,缺乏美育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美术热情,对艺术作品“冷眼旁观”“走马观花”。美术课作为学习美育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唤醒和培养,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获得精神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人文精神 思想性 创新性 互动式课堂

蔡元培先生曾说,缺乏美术教育,会抑制人的情感发展,使人迂腐、僵化和缺少创造力,更缺乏情感活动。毕加索认为,绘画不是本身的描述,而是自身感觉的表达。美术活动是伴随每个学生成长的快乐体验,不仅有造型、色彩、线条、笔触、光影等专业要素,还有学生的童心、天真和善于发现的眼睛。美术课上获得的幸福感,必然润泽孩童的心灵。

一、统筹方向——坚持科学性原则

如何上好一堂美术课?艺术的本源应为真善美,一堂好课无疑能带给学生幸福感,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假如一个学生在美术课堂留下的涂鸦笔触,能释放心灵,那么他在美术创作时必定涌动着幸福的意象。

(一)思想性

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应具有人文性质,其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及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罗恩菲德曾说:艺术在教室里最大的功效就是让孩子表达自我。教师从学生内心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如画祖国山河时,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艺术性

一节美术课,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创作的欲望,除了课程本身,还要营造浓厚的氛围,从导入到讲授,都要尽可能让它充满艺术感。在教学四年级“猜猜他是谁”一课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特征,学会表现人物背影。在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了一幅画好的背影图,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个同学的背影。学生积极性很高。展示环节我们组织了“找人大作战”的游戏,通过学生笔下同学的背影,快速找到相应的同学,效果较好。

关于美术课堂的艺术性,笔者认为是对艺术本身的态度,一种艺术化的氛围,值得我们不断追求。

(三)创新性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将创意理念体现于美术活动中,使学生获得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通过观摩教师的课堂示范,学生可以学习教师的思路,但要坚持自己的思考。但怎样让学生敢想敢画,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创新”上有几成,学生的创新度就会有几成,甚至更多。

二、赢得期待——上好有意思的第一课

教师应当非常重视每学期的第一课。第一课堂上,不仅要给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要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期待。在第一课,笔者曾对授课的班级作过问卷调查,学生填写的问卷值得思考分析。问卷通常围绕“幸福的美术课”展开,第一个问题:你是否喜欢画画?92%的学生表示超爱画画,并且强调最喜欢美术课。第二个问题:你喜欢怎样的美术课?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轻松的、与众不同的美术课堂,尤其是可以做手工的美术课堂。答案各不相同,但出现最多的词汇便是“轻松的”“愉快的”“任意表达的美术课”等。

三、树立自信——唤醒有温度的互动式课堂

课堂不是表演,要回归常态。教师在努力传授美术技能时,更需致力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精神成长,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思考及表达。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凭经验进行独特的探索,追求心灵的相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获得和个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一)倾听与回响——把我们的耳朵竖起来

倾听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与理解。与学生平等交流,满足学生对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美术课上,也许有的画是歪歪扭扭和乱七八糟的,教师不要面露不屑,不要忽略,这也许是学生最真挚想法的表现。

一年级有节课是画汽车,一名男生满心欢喜来给笔者看他的作品。笔者一看,一辆轮廓不怎么清晰,甚至变形的汽车,旁边还有一些杂乱的线条。“老师,你觉得我画得怎么样?”非常期待的声音,笔者不免又以成人的视角来欣赏这幅画,但笔者想了想说:“画得很大胆,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这个学生似乎就在等着被提问,讲述起来声情并茂:“老师你看,这是一辆赛车,它太快了,你根本看不清它的样子,这些线条是周围的景物,被很快地甩在身后,连起来就像这些线,酷不酷?”听完他的描述,笔者表扬了他,并在心中舒了口气,还好没有直接批评和打击,否则一定会错过这么精彩的描述。

教师常犯这类错误,急于让学生按照大人的思维表达,用刻板的标准要求。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有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美术技法可以学,但可贵的童心、多元的个性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二)对话与交流——让学习的氛围活起来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灵活生动的。教师和学生,多一些对话,多一些交流,课堂的互动性就更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更要不断探索创设交流情境,搭建对话的舞台。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是日常的“你问我答”,还可以是黑板上的“你画我猜”,作业纸上的“我画我想”,用作品来对话。

美术课笔者会坚持课前热身三分钟,这也是学生最期待的“你画我猜”的环节。如笔者先画一个形状,提问:你们猜它是什么。再加上一笔,能否猜出?再看下一步,这下你们能猜出了吗?学生的表情随着笔者的步骤图,由皱眉思考、神情紧张到兴奋不已,再到最终答案就要呼之欲出的激动。课堂上不断地对话交流,学生的思路紧跟课程的节奏,实现真正的沉浸式学习。

其实不仅是师生间的交流,不同的绘画材料也可以发生交流碰撞,产生奇特的效果。在教学一年级“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笔者设置了悬念:“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用这两支笔作画,一支是油画棒,一支是水粉,但是它们在来的路上吵架了……”台下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笔者继续说道:“不信你们看!”笔者先用油画棒画好了鱼,再用水粉刷上一层背景。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在不敢置信的表情里,笔者听到了“好厉害”“它们真的吵架了”。是啊,它们真的吵架了,吵得还挺凶呢。就这样我们了解了水油分离的原理,并且印象深刻。这样的综合材料相结合,让画面变得更有层次感、更奇特,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三)合作与探索——让思维和个性张扬起来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常问:为什么?怎么会?他们期待教师的回答。但有什么比自己研究探索得到答案更值得高兴呢?他们喜欢互动与合作带来的温暖和新奇。

在教学六年级“图形的魔术组合”一课时,笔者印象深刻,在两个平行班上教出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六(1)班,笔者讲述图形组合的方法,如重组和分解。学生听得认真,但想得费力,效果欠佳。为了完成作业而生硬地运用理论方法作图形组合,作品多数没有灵性,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想不出来。反思后,在六(2)班笔者不再着眼于知识点的输出,而是通过师生合作及生生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思维的碰撞下,更有效地进行奇思妙想。课堂上,笔者增加了“我画你添”的环节,在黑板上画了几笔设下悬念,每组派出代表上台添画,最终实现图形的魔术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图形组合的原理和方法,脑洞大开,且意犹未尽。

来自同伴的支持、信任,对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堂上的合作与探索,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个性张扬起来,还可以让同伴之间温暖起来。学生勇于表现、大胆质疑,个性化的思维有了张扬的空间,从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四)期待与评价——让心里的火苗燃起来

新课标下的美育要求,不仅是传授技能,还要启发、激励、唤醒和鼓舞。赫洛克实验研究表明,正面教育属于正强化,能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将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期待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期待与赞赏是激励的火苗,可以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能激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进而获得奋发前进的动力,塑造健康快乐的人格和心灵。

如何发自内心地赞赏并有效激励学生,非常值得研究。在教学四年级“我的书包”一课时,有个平时较为胆怯的学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他见笔者走近,慌忙遮掩画面,笔者弯下腰对他说:“老师没有看到,但老师真的非常期待。”临近下课时该生把作品拿上来,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幅画平淡无奇,但笔者看到了这个学生的勇气与进步。笔者期待他的画面讲解,被他天马行空的画面深深打动。该生笔下的书包不仅可以装书,还可以在他即将迟到的时候变身为神奇自控车加速前进,书包表面有各种按钮,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功能,实在精彩,笔者发自内心地给予赞赏。

如何恰到好处地赞赏与评价,除了语言赞美还可以有很多形式,正确的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多维性。如积分奖励机制、电子画展或线下作品墙等,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美术课堂中的鉴赏品评、感悟探索、思维碰撞、启发创造都是教师与学生领悟艺术本源的过程。“教育无他,由心而出,以爱为本”,是笔者坚持的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学生在美术课堂得到充分的表现,感受创作的乐趣,发展了个性,又收获了成果,美术课堂生机勃勃,而教师也在和学生的情感共鸣中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孙飒.幸福的美术课:小学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杨成,钟朝芳.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