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文本再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黄雪芳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文本再构实践与思考0

【摘 要】文本再构是单元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英语教学应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文本再构应始终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文章结合课例,从联系生活,丰富主题意义;扩充故事,深化主题意义;角色代入,内化主题意义;创编chant,升华主题意义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文本再构 主题意义 小学英语

文本再构是指教师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材内容在不同维度上进行的调整、补充和整合。文本再构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性,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情境的、可操作的、有意义的教学文本。《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教学应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展开教学。单元主题是统领单元内容要素的内在纽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英语教师在文本再构时,应始终围绕单元主题展开。目前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存在单元内容板块多、板块知识碎片化、各课时关联不紧密等问题,基于主题意义的文本再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

Signs是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单元的话题为“公共标识”。学生通过对公共标识的学习和谈论,要做到在生活中主动关注标识,争做遵守公共法规和秩序的社会公民。这一单元同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范畴。笔者在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时,考虑到单元内语篇与单元主题之间、各语篇之间要形成相互关联关系,于是在单元大主题下,分别构建了课时子主题:第一课时为Know about signs,第二课时为Learn from signs,第三课时为Notice the signs,第四课时为Follow the signs。深入研读单元教材发现,本单元内板块略显零散、主题文本不足以涵盖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笔者在进行单元设计时,围绕单元主题和课时子主题,多处运用了文本再构这一策略。

一、联系生活,丰富主题意义

文本再构一定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再构。如果教师再构的文本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体现模块主题,并融合了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是单元教材的主板块,承载着育人的主要任务。在Signs第一课时教学中,通过shopping centre,juice shop,bookshop和restaurant这几个场景,学生了解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标识,但这些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标识。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基于这一原则,在设计第二课时,笔者构建了更多与学生自己经历相关的场景,让第一课时所学文本词汇嵌入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思维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流淌,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认识更多的标识。这一设想,必定是通过文本再构才能实现。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at the cinema的场景,教学了No pets、No photos、Danger 这些标识。学生在这一生活场景中运用第一课时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对话:

A:What sign is it?

B:It’s…

A:What does the sign mean?

B:It means you can’t…

在此对话基础上,笔者又创设了学生再熟悉不过的at school 的情境,教学了标识Keep off the grass、No picking、No climbing、No parking,并且在原有对话的基础上再一次充实了语篇:

A:What sign is it?

B:It’s…

A:What does the sign mean?

B:It means you can’t…

A:Look! The boy is walking on the grass.Let’s stop him.

A&B: Please don’t… /You can’t… You shouldn’t…

Can you see that sign? It means…

C: OK.I'm sorry. I will follow the rules.

在以往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更侧重于语法知识的讲解,表现出了重语法、轻意义,重句型、轻篇章的教学弊端。这样教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更谈不上对主题意义的领悟。笔者在文本再构这一教学思路的引领下,改变了以前传统的第二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使语法的学习改头换面,淡化了语法教学的痕迹。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就是要让学生在一定量的活动操练中,总结规律,能熟练地运用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自如地交流。文本再构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语言输出的场景,同时也让学生吸收了很多新知,并且引导学生领悟到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标识,要关注这些标识,并主动遵守公共秩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友好地提醒他们遵守公共秩序。文本再构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欲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和探索,同时也丰富了主题意义的内涵。

二、扩容故事,深化主题意义

同样作为单元主板块的Cartoon time,也是一篇承载着主题意义的趣味文本。但文本故事中只涉及了一个标识:Don’t eat bananas!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虽有趣但情节略显单薄,对于学生来说,语言训练的量肯定是不够的。在对这一故事进行研读的时候,笔者发现Bobby和Sam去远足的交通方式在文本中没有被提及,这就出现了一个信息差“How do Bobby and Sam go to the forest?”。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利用好每一篇文本的信息差,因为每一个信息差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文本再构的绝妙机会。而本单元的Culture time板块正好讲的就是交通方式,介绍了英国和美国对地铁的不同称呼。于是笔者就结合文化板块构建了如下文本,见图1、图2。

Bobby and Sam want to go on an outing in the forest .But they don’t know the way to the forest.They meet an English girl and an American boy.

Bobby and Sam:Excuse me! How can we get to the forest?

The girl:You can take the underground.

The boy:You can go there by subway.

Bobby and Sam:Do they mean the same thing?

(大家一起来帮Bobby 和 Sam解开心中的疑惑吧!)

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故事中的女孩和男孩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对地铁有着不一样的称呼,“underground”和“subway”这两个标识代表的是相同的意思。这一再构,不仅使Cartoon time板块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也让Culture time板块的教学自然发生。由于生活与学习的限制,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真实体验相对较少。教师通过文本再构,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识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Cartoon time板块中这一故事的再构,使学生的思想意识从遵守标志,延伸到看懂和遵守西方国家的标识,深化了主题意义。

三、角色代入,内化主题意义

小学英语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带领学生展开情境化教学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的,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学生在有趣的情境化英语学习模式中,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笔者认为,每个单元的综合板块也承载着表达单元主义意义和达成育人目标的价值。在设计Sound time 部分时,笔者首先这样引导学生谈论标识:

T:What sign is it?

S:It’s… It means there is a park nearby.

T:Let’s go to the park.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rk?

S: I can see a girl and a bird.

T:The girl and the bird are talking about something.They are very happy.

Listen and answer: Why is the girl so happy today?(播放语音部分录音)

通过以上文本的再构,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进入本单元语音部分的学习。学习完语音部分字母组合“ir”的发音,笔者设计了“Here comes another bird,a brown bird.”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只鸟在说些什么?学生对这一环节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和同桌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They are talking about signs.”有的学生说“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girl.”有的学生说“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animals in the forest.”等等。这样的设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学生大胆猜测以后,笔者给出了这样的文本框架:

Brown bird:Who’s that ___________?

Yellow bird:She is my new friend. Today is her ____________.She is wearing pink____________and a red_________.

Brown bird:Happy ___________to her!Oh,she is sitting on the grass.It’s__________.

Yellow bird:Yes, there’s a sign on the grass.It means“keep off the grass” .

Brown bird:Let’s go and tell her about that.

通过两个文本的再构,把本课语音知识的学习和本单元的signs进行了自然融合,是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思考。笔者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整合语音板块和之前两个课时学生所学内容,用拟人的手法设计出了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文本。在学生熟悉文本以后,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brown bird和 yellow bird进行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牢记了“Keep off the grass”这一标识,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即便在没有公共标识的场所,也要“心中有标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这是对本课主题意义的无形内化。

四、创编chant,升华主题意义

教师在文本再构时,不能仅仅将文本再构停留在课时教学层面,而应该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架构,即突出单元里各课时内容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在整个单元教学的设计中,文本的再构,应始终围绕单元主题意义,并且随着课时教学层层推进,来营造适应学生情感体验的课堂探究氛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篇包括对话、访谈、歌曲、歌谣、故事、书信等形式。在设计Unit 5 Signs第四课时,笔者创编了学生朗朗上口的各种Chant文本,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记忆变得so easy。在课的尾声,设计了这样一个Chant:

Talking! Learning! Designing!

Signs are everywhere

Signs are meaningful

Signs are useful

We should

Know about signs

Learn from signs

Notice the signs

Follow the signs

在本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课时,笔者通过这首Chant把单元大主题下各个课时的子主题:Know about signs,Learn from signs,Notice the signs,Follow the signs进行了串联,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有了更系统化的记忆。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打着节拍,感受英语的韵律之美。同时,也催生了学生争做遵守社会规则的小公民的强烈愿望。

在单元主题引领下,通过文本再构,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有意义地联系起来,使主题意义更丰富,更具有层次性和交互性。指向主题意义的文本再构,对于提升小学英语教学中文本的适切性,满足学生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英语学科的育人意识始终渗透在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中,英语教学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逐渐展开学科的育人蓝图。

【参考文献】

[1] 胡彦洁.试谈小学英语教材整合中的文本再构策略[J].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10).

[2] 吴方婧.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J].新教育,2023(16).

[3] 池丹丹.基于教材的小学英语教学“文本再构”策略[J].英语教师,2018(17).

[4] 张倩雯.牵“意”搭“合”——主题意义下小学英语综合板块教学探究[J].阅读,2023(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