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行: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之道
作者: 王飞【摘 要】基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将德育内容融入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文章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思并进、知行互发、以生为本)和育人目标(有正气、有底气、有灵气),从三方面论述融德育于小学美术教学,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目标。第一,学思并进,发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第二,知行互发,捕捉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契机;第三,以生为本,更新课堂评价中的德育机制。
【关键词】德育元素 德育契机 德育机制 美术教学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德育目标,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要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融入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堂高质量的美术课,除了传授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学思行的实践研究。
一、学思并进,发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美术教师要重视对美术教材的深入解读,学思并进,发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把教学内容与时政文化相结合,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美术教学育德于无形。
(一)德育为魂:在文化理解中锤炼“正气”品质
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欣赏一幅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时,对学生恰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锤炼学生的“正气”品质,做一个胸怀天下、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中国历代名家作品,如傅抱石的《渭城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宾虹的《树》、齐白石的《水墨小品》等。在欣赏时,教师除了要深入发掘艺术作品的内涵,还可以生动讲解艺术家的生平,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如可以这样介绍人民画家黄宾虹:他是一位爱国主义战士,他的身上有着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又如,可以这样介绍傅抱石: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的国画家,他创作了一批革命纪念题材的精品力作。画家的爱国事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锤炼“正气”品质。
(二)文化为根:在审美感知中习得“底气”品质
随着“大美术观”的形成,美术课程涉及的相关人文知识、科学知识也越来越多。这对美术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深入发掘美术教材,以点带面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习得“底气”品质,做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人。
大部分小学美术教材设有《走进博物馆》栏目,可以欣赏到大量的中国历代经典艺术作品及相关资料,如岩画、甲骨文、陶器、青铜器、砖雕、玉器、织锦等。这些文物史迹都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书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如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罐和壶(二)”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紫砂壶,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观看紫砂泥的由来,从紫砂故事(泥)到紫砂文化(壶),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紫砂壶的历史、结构、功能、类型等,把紫砂壶独特的艺术美(实用价值、人文底蕴、精湛工艺)渗透其中,并学习传统的制壶方法—泥板成型法,感知每把壶背后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美育为本:在实践表现中孕育“灵气”品质
“美”的课程是大艺术,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生成独特的想法,创作灵动的成果作品,由此孕育学生的“灵气”品质,涵养灵性,做一个灵活创新的现代人。
美术课程内容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覆盖面最广。不论表现形式是绘画还是手工,教师对教学内容主题的确定、工具的选择、技巧的演示,往往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苏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远古的动物朋友”一课,通过课前了解,发现学生对恐龙了解甚多,于是本课锁定在恐龙这类远古动物。学生们带上图片、恐龙模型等在课堂中积极交流,分析恐龙的类别、形态,探讨恐龙灭亡的原因。为了能够情景再现,笔者尝试用立体表现方式—泥塑来创作,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发挥想象,变换恐龙的动作、造型等,小组合作演绎恐龙的故事,营造神秘的远古时代。
二、知行互发,捕捉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契机
课堂中德育契机无处不在,我们应抓住日常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以情境为导向,创设氛围育人
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把学生置身于相关的主题情境中,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创作与表现。
如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门窗墙”一课,以常州的青果巷历史作为情境导入,寻找古巷建筑群中一扇扇古老的窗户,通过识花窗、赏花窗、做花窗,深刻感受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由窗延伸到门和墙,感受不同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门窗墙,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情”启智,以“境”育德,助力学生智慧学习。
(二)以问题为策略,精准施策育人
在教学中预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往往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开启学生的道德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总结中形成道德体验。
以“玉石文化”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适当地抛砖引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你最想知道关于玉石的哪些知识?这就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去设计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接着,对问题进行筛选、综合、重组,渗透美术学科的思维方法,把问题导向分成三类:初步了解玉石的形成、历史,重点了解玉石的色彩、雕工,拓展了解玉石的寓意。学生在问题梳理中把握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思想感悟。最后,对玉石文化展开更深层的探究,探讨玉石从神坛走向民间的历程,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宽度。
(三)以信息为手段,技术助力育人
“未来已来”,教师只有敢于使用更多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使思想品德教育无形化。
在教学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土与火的艺术(二)”中,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营造原始社会的场景,了解“火”的来源,突出“火”的重要性。课堂中无法实施拉坯技法,但通过“一起玩陶艺”App,就可以快速实现在线制陶过程,学生能在短时间内体验陶泥到拉坯成型再到装饰定型的过程,感受土与火的魅力。通过与真实手工制陶的视频对比,师生不禁感叹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也为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感到自豪。
三、以生为本,更新课堂评价中的德育机制
课堂评价融合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恰当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德育思维来更新课堂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健全独立人格,树立自信心。
(一)暖心评价语言,播下美德种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采取赏识与鼓励的语言机制,运用暖心的评价语,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表示尊重,又能在学生心中播下德育种子,培养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人。以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漂亮的房间”为例,课前笔者对每一个问题都预设了多个评价语,以情暖心,以暖育人。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一个房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哦!
评价语:
①看来你跟老师的眼光/爱好很一致哦!
②你真的很有眼光,我觉得你有设计师的潜质呢。
问题2:如果是你的爸爸妈妈,你会为他们选择哪一种风格的呢?为什么?
爷爷奶奶呢?
评价语:
①你喜欢的风格很独特哦,说明你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②你真是个贴心的孩子,你的爸爸妈妈太幸福了。
(二)多元评价形式,绽放美德之花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课堂评价时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心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作品表达,要多听听小作者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点评同桌作品的精彩之处,或对前一个人的问题回答点评补充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2.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
美术评价没有标准化,通过作品表达真实的自己,抒发真实的情感才是艺术的真谛。对于表现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横向评价,有助于学生在技能上的提升;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适用于纵向评价,教师要更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相结合
有声语言,即用温柔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切的体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微笑着表现出倾听的表情;在学生正确地表述完答案或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后,教师可以主动给予掌声,并带动其他学生一起鼓掌表示赞赏。
学生的作品就是无声语言的展示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机会。比如,课堂上对学生作品进行实物投影展评、教学内容主题展板布置、教室墙面展示、个性化批改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力。
融德育于美术教学是潜移默化的工程,是新时代美术教师的职责。要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思考和行动,在审美水平上得到提升,在行为上得到指引,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心灵上得到熏陶,促进学生品格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胡瑜倬.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 2022(31).
[3]陈勇.中小学美术教学德育融入的价值、内容和策略[J].中国教师,2022(11).